油炸花生米
乡下人家,一年四季都忙,难有客至,偶有客来,那客必是这种老友。遇到为难着窄之事,夫妻对坐,愁容满面。忽听院内狗“唔唔”作声,敲门声响,老友至。主妇搬一张小桌至院中,然后张罗饭菜相待,哥俩喝酒聊天。酒是散酒,菜是家常下酒菜,喝得不是排面,是气氛。老友三言两语,尽皆入心,将夫妇心中块垒消除,夫妇相视一笑,甚为感激。临走老友留下一包,包中钱数,包险是解除为难着窄的那个数。
那寻常下酒菜,首屈一指的当属油炸花生米,此物是下酒神菜,老少、雅俗皆喜。因为它便宜,禁吃,好吃,一粒一粒入口还有趣味,百吃不厌。有人喜欢用油炸蚕豆下酒,尤其是沧州以东的县市,但那得去买,因为北地不产蚕豆。在鲁迅的家乡绍兴,人们也喜欢用蚕豆下酒,但叫茴香豆,做法口感和我们北方的油炸蚕豆不同,是加入茴香、桂皮、盐等调料,经过文火慢煮而成。作为一种下酒闲食。它的特点是软而不烂,既糯又有嚼劲,回味还有些甘甜。绍兴有民谚称“桂皮煮的茴香豆,嚼嚼韧久久,吃咚嘴里糯柔柔”,它因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而闻名于世,成为绍兴民间文化、世俗生活的一种象征。但我觉得它还是比不上油炸花生米。
油炸花生米的做法是起锅烧油,油微热,即倒入花生米翻炒,火要小,火大则易糊,并用铁铲不停搅动,不可有片刻停留,使花生米受热均匀。把花生米炒至用手一搓能搓下皮,而果肉微黄,即倒入盘中,在其上撒上盐末,喜欢甜食可撒白糖,此时炒制的工序还差最后一道。由于花生米带有余温,装入盘中以后,花生米相互炙烤,会自动完成最后的工序。等花生米晾凉了以后,最后的烤制也完成了,盐或糖也亦半熔,用筷子稍微搅拌几下,盐或糖便均匀地裹在每一粒花生米上了。观其外表,颜色金黄,闻之,喷香。用筷子在盘中一捅,花生米发出“沙沙”的响声,筷子头触到花生米,给人的感觉不是沉实,而是发轻,这说明已经把花生米中的水分炒出来了,而火侯正好。夹起一粒丢入口中,连嚼几下,“咯嘣”作响,焦香酥脆,或咸或甜伴着脆香的滋味充斥了整个口腔,再呷一口老酒,别提多美了。
那时油炸花生米不只是寻常下酒,也是酒宴必备菜,不管是请客宴亲,结婚生子,几乎是每宴必备。只这几年上不得台面了,逐渐退出了宴席之上,只有馋极了,自己做一盘,或到小街之上,花十元买上一斤,倒上一杯酒,自斟自饮,独自享受那油炸花生米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也许吃的不是花生米,而是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