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心目中,除夕比大年初一更隆重和令人期待。今年春节假期值班,除夕我一马当先,初四我承上启下,整个春节假期七零八落。2025年1月28日,农历腊月廿九,我在单位守岁、过除夕。
安静的单位
中午饭店大都关门歇业,可能没地方吃饭,爱人早早为我准备好面条、菠菜和鸡蛋等,开车上班去。天气晴朗,阳光温暖,远山起伏清晰可见,水墨画一般。整条高速好像为我而开,一人一车,疾驶向西。路旁的“大风车”也“过节放假”,停止了转动,静静地矗立远方高处的蓝天下。
单位静悄悄的,安静而祥和。过去的一年,我们这家广播电台坎坎坷坷,艰难曲折中前行。 临近春节,考核、述职、统计、安全等等,报不完的材料干不完的活儿,昨天手头紧要的活儿暂时告一段落。单位平安无事、状态一切正常,今天啥也不干,且享受农历一年最后一天。
小时候的今天
小时候的今天,上午半晌,堂屋八仙桌上,爹娘就准备好祭祖拜神用的祭品。三摞枣花糕从小往大高低,摆放得稳稳当当,前面几个盘子,大肉片、豆腐、皮渣、白菜等码放整齐,上面蒙上菠菜叶。村里比较富有的家庭,上供多用猪头,下面垫俩猪蹄子,猪鼻子里插两根青绿的葱叶,不懂啥意思。我家是买不起猪头,当时特别羡慕人家。不喜欢白花花的大肉片,一吃腻得恶心头疼,反倒是那些猪耳朵、猪舌头、猪蹄子更让我垂涎三尺。桌子前面正中间放着香炉,母亲点燃四根香插好,中间三柱,东边斜插一柱,不知道啥讲究。
小时候的今天,爹娘准备好供品,叫我院子里放炮,这是上供祭拜的礼炮。这时,周围邻居家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听着那噼噼啪啪、连绵不断的“火鞭”声,我心里痒痒的,真想飞奔过去,抢那些落在地上、没有炸响的“碎炮”,这是我们那个年纪男孩儿的最爱。“火鞭”我家是买不起的,节前爹买些“炮仗”,藏起来怕我偷“放”。到放的时候,一次“放”三颗,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神三鬼四,这都是规矩。
小时候的今天,屋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阵,“放”三个炮以后,爹让我找个直溜的木棍挡在院门口。大概意思是列祖列宗还有财神爷请到家,带来的财富,挡住不能流失出去。也正是这个原因,老家年三十上供后,到“破五”前,不能外借东西的,要账也得初六以后,不然会“破财”,一年财运不旺。
小时候的今天,大红的春联早就贴好。那时,春节的春联、神龛的条幅都是我写,也不怕写得丑。除了院门、屋门贴,大门外贴“出门见喜”,院子里贴“满园春光”,衣柜贴“金玉满箱”,猪圈贴“六畜兴旺”,牛圈贴“槽头兴旺,”架子车贴“日行千里”,粮囤贴“丰”字,水缸贴“泉”字,树上贴“春”字,石头上贴“福”字……今天值班,闺女、女婿在家贴了春联。
如今,毛笔蒙尘,我早已不写春联。父亲故去27个春秋,老母亲95岁白发如霜,他们也不再操心上供烧香了。但父亲教我写春联“天宽地窄”、“穷对富簪”,母亲教我上供时“慎终追远”、“敬先孝祖”,这些记忆早已嵌入我的基因和走过的每一步,虽雨雪风霜飞沙走石不能湮没。
家人送来饺子
中午,值班室炒两个鸡蛋,加蒜黄,汤面条里下菠菜,是我喜欢的口味,黄绿相间,卖相不错,就是稍微有点咸。午睡醒来,单位安安静静,大街行人稀少,车辆偶尔穿梭。想起家里该吃饺子了,不由心生落寞。
家在县城,离单位30公里。本想熬点粥当晚饭,爱人打来电话说,大过年的怎么能喝粥?饺子一会送来。天色未暗,爱人、闺女和女婿开车送来饺子,还有“大骨头”。值班室烧开水,煮饺子,一家人热热闹闹。闺女带来自拍杆,门前拍了“全家福”,也算过了个别开生面的除夕。
大街上安静祥和,没有鞭炮声,也基本没有行人,店面关门闭户,路口执勤的“双禁”志愿工作人员,来回踱步驱寒。路两旁流光溢彩、火树银花。送爱人他们回去,我回单位继续值班。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此时此刻,不知道老家的老母亲冷不冷?是否安寝?亲情如网,依依相牵。此时此刻,我静坐电台办公室,守护着责任和善念,为家人、为单位和国家守岁。祈福家人平安喜乐,祈福亲友新春吉祥,祈福祖国国泰民安!
2025年1月29日00: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