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又开学了,读小学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在家里一边做作业,一边玩积木,叫他要专心做事,不要三心二意的,孩子听不懂什么是三心二意,问什么是“三心二意”,告诉他说,三心二意就是指精神不专一、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不专心。孩子的年龄怎么都理解不了,钻牛角尖说,我只有一颗心,哪里有三心?明明没有三心,怎么说我有三心呢?真是童言无忌,小孩子的问题,往往难倒大人。
讲深奥道理他听不懂,不理解,讲直白浅显,他摸着自己的心说,明明自己只有一颗心,解释起来还真为难。查字典里面的解释,也是简简单单地说是指:“精神不专一,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不专心。”,没有说明词源出处。一些稍微解释词源的,又仅仅说是出自佛教名词,却没有具体说明出自何处。
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诱导孩子们,只好给他们讲了一个坊间流传的笑话故事,大意是说某个也是上小学的熊孩子阿健,也是上学不专心,每学期考试都不及格,妈妈因此很生气、很不高兴,发脾气说,“下学期上学再三心二意,不认真学习,考试不及格,回来不要再叫我‘妈妈’。”谁知,等到下学期结束,妈妈满怀期待地问熊孩子阿健这学期考试成绩如何,阿健却怯怯地说“对不起,阿姨,我又三心二意,让你失望了。”妈妈即刻晕倒。我们家小的孩子们开始没有听明白笑话故事,大一点的沉思一会,马上明白过来了,说“是那上学的阿健哥哥,考试又没有及格,不敢叫妈妈,改叫阿姨了。”我们家俩孩子,尽管目前上学多少也三心二意,但接受东西还是很快,悟性还是蛮高。
上次听师傅讲《佛教思想史》,佛学上所讲的"心"并不是“思想”,也不是“意”和“识”,"心"是包括时间和空间两大要素在内包罗万象的一个词语。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是整个宇宙。也就是后来陆王心学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陆王心学其实就是柔和儒学与禅宗的产物。
佛家最先提出“三心二意”的是三奘法师的法相唯识宗,法相宗把“心、意、识”叫三心。“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前六识。唯识宗把六识再细分扩展成八识,称之为三心。二意即末那的“意根”加前面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第六识“意”,八识里面的这二种“意”与“三心”合起来统称“三心二意”。
三奘法师《般若经》里把“三心二意”都看着空花乱起,“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切都是“空”,告诉人们“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这是佛家“三心二意”的最原始意思。
禅宗讲的三心则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滚滚红尘中的人事,空花泛起,都不是真的,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不要执着贪恋眼前的蝇头小利。三心二意都是有为法,不是真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叫人们放下、不要执着。
“三心二意”一词后来成为了成语,但很多词典都没有说明出自佛教名词,有的则说源自元代关汉卿的《救风尘》。现在通常用来形容意志不坚定,犹豫不决,或做事不专心,想这又想那,见异思迁,朝三暮四。说到底,实际上也是一种执着。
红尘滚滚,娑婆纷繁。红尘中的人们,难放下执着。现实中,有时候“三心二意”也指一种生活哲学,所谓“三心”即“安心、用心、放心”;工作要安心,做事要用心,办事要让人放心。所谓“二意”即处处“注意”,时时“满意”,既然放不下执着,做到“安心、用心、放心,注意、满意。”,也不妨是一种潇洒的职场哲学。
对我来说,天天陪着二个上小学的孩子,苦口婆心,也希望他们能够有另外意义上的三心二意,即“三心”是自信心、上进心、恒心,“二意”是恣意、得意,希望孩子们每天能够自信满满,恣意生活,得意成长,迎接新的每一天。
听完我讲的熊孩子阿健三心二意故事,我们家孩子倒是信心满满地说,“放心,爸爸,我们不会叫你叔叔。”孺子可教,倒是让我安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