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几十上百年的光景,接触过的人和事浩如烟海,许多人、许多事如过眼烟云随即忘掉。然而有些人、有些事不一样,即便过去了几十年,在心间、在脑海依然还是那么清晰和深刻。
那是1987年11月的一天,在吉林省九台县的营城镇,正值我们新组建了侦察大队,上级为我们政治处派来一名叫张明刚的新闻报道员。
“大家好!张明刚前来报到!”一名操着湖北口音普通话的战士,突然出现在我们办公室的门口。彼时,我恰在门口处,连忙热情地接过了他手中的行李兜子:“欢迎你呀,张明刚!快进来,快进来!”
来了新人,大家很自然地围拢上来,很亲热地和张明刚相互交谈,表示欢迎。我也主动地向他介绍了自己,然后说道:“我知道你,张明刚,你在我们集团军可是大名鼎鼎的哟!”
见第一面我就看出,张明刚具有热情开朗的性格。我想大凡搞新闻报道的人,也许都有这个特点,并且都善言谈,都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职业敏感。这些优点,正是我所感兴趣的,也是我正在努力具备、需要向他学习和追赶的。因而,我俩的接触和交谈,甚为融洽亲切,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天晚上,我和张明刚单独交谈起来,话就打不住了: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滔滔不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法律……我们侃侃而谈,没完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谈投机万言也不多。我们的交谈,那可真叫一个爽啊……
我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明白人,况且同样都是战士,年龄相近,志趣相投,不存在什么障碍、级差和鸿沟。我想,不管他今后怎样,现在我们有共同语言,就足以让我度过许多美好时光。
最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从此我在新闻写作上有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有一个心理预期,那就是张明刚今后在思想上能给予我关心和提领,在新闻写作上能给予我指导和帮助,这将会使我受益匪浅,取得新的进步。
为什么我和张明刚一见面,就特别投机并碰撞出思想火花呢?这是有原因的。1986年,我参加全军院校考试未能被军校录取,于是就开动脑筋,积极寻求今后的人生出路。时值全军开展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各部队都在举办两用人才培训班,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写作特长,报名参加了团里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班的学习。
培训期间,有一天我在沈阳军区《前进报》上看到一条消息:某部报道员张明刚被树为“军地两用人才标兵”、“优秀士兵标兵”,被聘为集团军军长的信息员,并因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了二等功。这使得正在“兴奋点”上的我,一下子就记牢了张明刚这个名字和他的事迹。
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当时张明刚在我的心中,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完完全全的就是一个战士从事新闻写作的天花板,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大人物”,我崇拜极了!但他是我在报纸上看到的名人,离我很远啊,从未想过和他能见上面,更没有奢望能和他一起共事,成为亲密战友。
然而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晴天白日,不是梦幻,眼前和我交谈的这个人,就是报纸上的那个张明刚,真真切切的,何其荣幸!
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是非常愉快的,也是无话不谈的。也许是我们当年都是年轻战士,也许我们都有差不多的性格和爱好,尽管他在我面前已经是天花板级别的“人物”,但我在与他交流时也毫不客气和示弱,经常展示我的博闻强记,以期引起他的注意,让他不能小看我!
我记忆犹新的是,那时张明刚曾经送给我一个外号:包打听。意思是说我知道的东西还不少,有点像当年上海滩那些好打听消息或知道消息很多的人。
我欣然接受了这个别人都不知道,当然也无法理解的外号。因为我认为这个外号带有褒义的成分更多一些,是对我知道很多东西的肯定,当然也有提醒的意味,希望我更稳重一些。可我的想法是,尽管他是老兵,是我的新闻写作老师,可我也不差啊!我也想在这个“了不起的人物”面前显摆显摆,展示我的综合素质……
后来,因为我从机关下到侦察连,离开了政治处,我和张明刚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就少了。直到1988年10月,我重新调回政治处,我们又回到了从前,再续前缘,左右相伴,无话不谈。恰在这时,张明刚迎来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被破格直接由士兵提升为军官!宣布命令后,我比他还高兴,随即采访他,为他写了一篇人物新闻,投给他家乡的《湖北日报》,不久就被刊登出来。
1989年1月8日,我们接到上级命令,归建沈阳军区老部队。我和张明刚彻夜长谈、难分难舍。谈至动情处,他挥笔给我题写了“与宋伟友共勉: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临别赠言,激励我不服命运,通过不断努力奋斗改变命运。他的这个赠言,我保留至今,视若珍宝。
1989年1月13日凌晨零点,我们侦察大队开拔归建,回归所在部队各自岗位。让我未曾想到的是,这一别,竟然就是整整35年,我和明刚战友至今未再见面!
2015年,我回吉林省吉林市参加战友联谊活动时,从一名战友口中得知张明刚的情况。这名战友还给了我张明刚的电话号码,我立即拨通电话,他的声音和热情仍和当年一样,没有变化……直到今天,我们经常沟通,亲热如当年。
从1982年入伍,到 1988 年提干,张明刚整整奋斗了6年;从1988年被授予少尉军衔,到2017年被授予少将警衔,张明刚整整奋斗了29年。此时的张明刚,已入伍35年、53岁。2023年,张明刚从武警新疆总队调回北京某部任职至今。
2022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后,张明刚第一时间通过快递给我寄来一本。他在书的扉页上题写了“宋伟兄弟雅正”几个刚劲有力、我称之为“明刚体”的大大的钢笔字,并盖上了他的大印。字如其人,文如其人,35年不见,明刚还是那个明刚!
收到张明刚佳作《军履回望》的那天,我涌现出少有的兴奋和激动,并不仅仅是祝贺他著作出版,因为我深知明刚这个人的人品学识,深知明刚这部作品的意义价值。我陆陆续续地写下了许多关于张明刚的回忆,以及关于读书的感想:
“我迫不及待,如饥似渴的翻看起来。无论是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所对应的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我似乎都曾相识,又十分陌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这部集明刚兄40年心血智慧汗水之大成的文集,篇篇雄文本身就是他从军报国、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本身就是他为人、为友、为师、为文、为事的集中体现。每一篇都浸透着他的智慧心血,每句话都凝结着他的忠心赤胆,每个字都闪烁着他的思想火花。可以说,他奉献的这部精神食粮,已经成为经典。
当年他被破格从士兵直接提升为正排职干部,授予少尉军衔,我通过采写他的奇特经历和卓越成绩,深刻地认识到,他的写作钻研之深,吃苦精神之强,意志品质之坚,令为弟为友的我,深深为之折服而自叹弗如。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为曾经与他相处相交、采写过他的新闻而自豪!
“明刚兄40多年来,在各方面能取得如此成就,不是投机钻营而来,不是浪得虚名于身,更不是什么幸运之神眷顾,而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写出来的,拼出来的。他饱受磨难,从多灾多难的少年时期开始,就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的一番番寒彻骨,才有了今天诱人的梅花香。
“因此,我曾数次编发关于明刚兄及其作品的美篇和文章,《军履回望》连载后,我也常常在微信上发圈,不时在亲朋好友中推荐。我发自内心、心悦诚服的以曾经和明刚成为亲密战友,有过共同一段战斗岁月而傲骄、而自豪!
“………”
在人生二十郎当之时,在战斗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共同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和洗礼,共同怀有对新闻写作的热爱和追求,共同度过许多推心置腹长谈的不眠之夜……
分别30多年之后,明刚兄的著作出版发行,他在第一时间亲笔签名赠送,我对此心领神会:明刚兄是在以这种独特方式,填补我们由于分别太久而造成的各种空白……
啊!战友情、兄弟情,情深谊长、情深似海,一生一世、永世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