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守愚的头像

郑守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19
分享

我的文学之路

我有些朋友好奇我为什么经常喊穷,但是一旦有了余钱,我却会毫不犹豫的去买书,然后又叫穷。所以,为了解答他们的问题,也为了后面不会再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我应该给出一个答案。

那么就要说说我是怎么逐渐走上文学这条路的

先谈谈我的是如何爱上阅读的吧……

其实在早期,我是非常抗拒阅读的,当时小学、初中要求的四大名著,世界名著我一本都没看过,在那个时候,我认为阅读是没有意义的事,是很无聊的。

那么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阅读呢?仔细想来应该是初二到初三这段时间,因为具体时间我不记得了。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接触到了东野圭吾先生的《解忧杂货店》,并且认认真真的看完了,从那一刻开始,我开始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我开始不排斥阅读了,但是我走上了另一个误区,我开始陷入个人崇拜,其他书我依然不会去看,但是我开始不断购买并阅读东野圭吾先生的书《时生》《祈祷落幕时》《放学后》《名侦探的守则》《嫌疑人x的献身》……太多太多。那时候的我认为只有东野圭吾的小说才是小说。

唯一看过的其他书就是《十宗罪》的全册(即,前传~第七部)

那么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改变的呢?

起因得提到一个特殊的人,她在中考的最后一天送了我一个毕业礼物,里面有一本书,《起风了》当时我第一次发现原来,除了东野圭吾先生的书,其他书也是那么的精彩。

但是个人崇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不过比起以前,我开始去接触一些网络小说。

真正让我逃离东野圭吾先生的控制的,是余华先生,那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买了一本《活着》,于是高一的时候我没书看了,就把《活着》看完了,这本书给我太大的震撼,这种震撼不能用语言表达。因为他把我一开始树立的神给推下了神坛。但是我又把余华先生树立成我的新神,我开始大量购买并阅读余华先生的书,疯狂程度不亚于之前我对东野圭吾先生的态度,《许三观卖血记》《我在细雨中呼喊》《兄弟》《文城》《第七天》……还有很多余华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数不胜数。

让我走出误区的也还是余华先生,当时我看到他的一个散文集提到“读者要怀有空白的心去阅读”“不要把作家神话”(大致是这个意思,原文我不记得了)

当时不是特别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开始大量阅读一切的文学作品,《追风筝的人》《教父》《我在雨中等你》《清扫逝者房间的人》《偷影子的人》《月亮与六便士》《动物庄园》《一九八四》……阅读量越来越多,我也发现了不同的作品给我带来的不同感受,我开始发现“原来世界上优秀的作品千千万万,并不只有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优秀的”

于是我开始更疯狂的阅读,像一个在沙漠中行走了很久的人,突然看到了水源。

在我快要遗忘了中国作家的时候,莫言先生又出现在了,我接触到了《生死疲劳》,当时看完之后给我的感受就是“怎么会有这么牛逼的作品,怪不得余华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会说出那句话”(那是《生死疲劳》的发布会,当时采访者问余华怎么评价《生死疲劳》,余华说到“我看完以后,首先的感觉是很嫉妒,妈的,写的这么牛逼,我艹”)随后我又阅读了《丰乳肥臀》

直到那时候我才开始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好书烂书,都要去看,只有你看了,你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烂在哪,为什么别人会这么去评价这本书。

我开始了一点都不挑食的阅读,古今中外,散文,小说……一点都不挑

以上是我在阅读上的经历

接下来谈谈我是何时开始被哲学的月光照见的……

与其说是我主动接触哲学,倒不如说是哲学找到的我……

我第一次接触到到哲学,应该是高一?大抵是吧,不过无所谓了,当时没书看了,于是我注意到了在我书架角落安详躺着的《理想国》,我甚至想不起来我是何时购买的。我的哲学启蒙便来自于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涉及的方面其实挺广的,在这里我就简短的说一下吧,《理想国》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大集合著作,里面涉及到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诸多问题,不过《理想国》主要在讨论正义的问题,我也从中认识到了柏拉图的“三喻”理论。(三喻分为柏拉图的哲学三喻、佛教的莲华三喻、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论。感兴趣的自己去了解,这里不做过多解释)

总而言之,《理想国》为我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随后让我更深入哲学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他让我对人性与社会、现实与虚幻、命运与自由、孤独与存在、世界与历史……进行了思考,随后我也是开始正式踏上了这条路。

我开始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穿插的阅读哲学作品,因为哲学作品不可能像小说一样,不中断的阅读,不然思想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前提是带着脑子去读,如果是不过脑的去阅读,那么当我没说)。

于是我的书架也开始出现:《罪与罚》《神曲》《精神与爱欲》《枯枝败叶》《悉达多》《德米安》《西方哲学史》《资本论》……

对哲学接触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的脑子突然闪过了一个记忆片段,这段记忆来自于一个词“神经病”

对,就是神经病。因为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放弃。

为什么我是我?我的名字不过是肉体的代号,而不是我本身的名字,如果没有这具肉体,那我是谁?为什么我的意识会在这个视角里?那么其他人的视角和我是一样的吗?如果我没有出生,或说我死去了,那这个意识还存在吗?还是说这个意识会去别的地方,我为什么可以控制我的身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曾经和自诩为是我朋友的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就一个:你真是个神经病。

在《逻辑哲学论》中说到“你的名字只是你身体的名字。这个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所有的物质的总和。所以世界是一个容器,世界不存在意义,如果世界存在意义,也必然在世界之外。你的意识就是主体,世界上有很多主体,人的大脑产生意识,但意识不属于这个世界(主体不属于世界,然而他是世界的一个界限)这个世界的任何事都是必然的。因为这个世界由原子构成。意识构成了主观世界,主观世界由客观世界衍生。(你的意识也就是主体由你的肉体产生,意识是由客观的物质产生的,不能凭空出现,所以你死了你的意识也会消散)”大致是这样,原文我不是很记得了

不同的观点还有很多,包括道经和佛经都阐述过这些问题……

我也想过,到底什么是哲学?简而言之,我认为,哲学就是对“人”的思考……

这一段经历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哲学并非看上去的那么遥远。与其说哲学是璀璨的星河,虽然璀璨,却遥不可及。倒不如说,哲学是皎洁的月光,你认为虚无缥缈、遥不可及,可等你反应过来时,它已经彻底洗涤了你的灵魂。

与此同时我还看了些心理学的书《乌合之众》《梦的解析》《犯罪心理学》……这里就不多费口舌了。

我开始对人文越来越看重,我开始认为,人文是占教育大头的,因为人文是培养思想的。

反正,我从高一下册?应该是高一下册,从那时起,我看的书越来越杂,什么都去接触,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这里不做过多阐述了,让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

那么,我是怎么开始接触现代诗的?

最开始我接触现代诗,应该是高一下册吧……在B站,那时候有一些数字诗人,写了现代诗,以某种形式编排,然后配上音乐,以视频的方式分享他们自己的作品,比如:理仰,祺白石,狂想青年久居,夏树繁等人。我开始模仿,写出了早期的一些东西,当时的我总感觉那不是我的。

后来,通过余华,我知道了哈金这个作家,于是去找哈金的书。但是他的小说我没找到,不过我买到了他的现代诗集,我也没有“挑食”,认认真真的读完了。

自那以后我开始自己创作现代诗, 2023年9月28日,我写出了属于我的第一个作品《梦》,不过我没分享过。一直持续创作到2023年11月25日,但是我的诗,语言始终太白了,让人没有阅读的欲望。

后来我想起来了我《亡军的将领》中,附赠的一个小册子《隐喻者的歌》,内容是介绍其作者卡莱达的。这本小册子提到,在他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时,《今日世界文学》评价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民主和言论自由的捍卫者”,与此同时,曾获该奖的中国作家有巴金、戴厚英、北岛、莫言等人。

于是,我认识了北岛。

在很久以后,我因为在一本小说中读到了北岛先生的《回答》,于是在2025年2月11日我购买了北岛作品集。通过《履历》《在天涯》,我开始追求改变,我先是模仿北岛先生的《回家》写出了对我意义极大的作品。

2025年4月4日于我而言,是翻天覆地的一天,因为在那天,我的现代诗风格彻底开始改变,写出了《虚无之拥》,此后的作品在我的朋友圈置顶都可以找得到。

好的,现在来谈谈实体书对我的意义!

首先谈谈最肤浅的意义。

我非常喜欢实体书那种,纸张混合着墨水的气味,还有手指触摸纸张的真实感,这便是最肤浅的原因。

而后,我们来说说更深层的原因。

于我而言,不管什么书,无论是哲学,还是文学、心理学、历史、社会学……其对我而言都是前人的思想的精华,是一个小世界的存在。说的容易理解一点就是:每一本实体书,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而当我买下这本书,就代表我拥有了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一本实体书,都是一个前辈的思想,而当我买下这本书,就代表我继承他们的思想并产生思考,使得他们的思想在我这得到了延续与发展……

所以于我而言实体书不只是一本书,它代表着一个世界,代表着一种安全感,代表着一个时代精神的存在,代表着一个思想的传承……

那么我为什么比起阅读网络小说更愿意阅读实体小说?

原因太简单的了。

首先,网络小说看久了我眼睛受不了。

其次,现在的网络小说鱼龙混杂,谁都可以发表,并且过审。我不是在批判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给很多优秀的新人作家提供了机会,比如《阴间神探》《追凶神探》《问天三罪》《红白囍》《闻春声》《阴戏》以及你们知道的番茄四大神作……优秀的作品数不胜数,我就不再列举。(我先申明一下,本人推荐的书都不会说是爽文,文笔和剧情都不会太差)

只是我实在是不太愿意花太多时间去挑选优秀的作品(虽然我还是在找优秀的网络作品……)。

再谈谈我是怎么喜欢上写作的(我对现代诗的写作经历在上面已经大致谈到了,这里不过多赘述)。

起因是高二的一节语文课。

当时,课上老师叫我们描述一下对故土的感受,我本是想继续看小说的,不想过多理会,可是,老师走下来讲台。我只得收起小说,敷衍的写一下,我只是随意的写了一下我小时生活的地方:南坛。

只是将记忆中的南坛与现在进行了对比。

然而,只是我随意的写了两段,却被我的语文老师发现。她当时拿起我的“作品”让我读给同学们听,我当时十分害羞。

可当我读完以后,真真老师对我的评价是“我的风格和鲁迅先生很像”于是我开始沉迷语文,去研究写作,开始大量的写散文…….而后余华先生又说道“作家重要的就是一直去写”

当我真正投入写作时,我发现写散文,写随笔,我确实是得心应手。可当我开始写小说时,我发现这真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写短篇或者中篇的时候要么字数不够,要么就是整个思想被闷着,只在一两个地方炸开一点点。写长篇的困难就在于,你不知道如何合理的开展后续,并且如果语言走向平庸,你会不断地怀疑自己,直到你开始放弃这部作品或者屈服于平庸……(这一部分不过多讨论,后续我可能会在写一篇关于这方面的随笔。)

不过,因为真真老师对我的评价,以及余华先生对自己写作经历的阐述,使得我即使写的再差,我也会不断去修改,去重写,去坚持,而不是放弃写作。

所以,我也将在此立下誓言,无论是现代诗还是散文、小说,我都会一直写,直到我的灵魂变得麻木,血液变得枯竭。我绝不会就此放弃,就如同我在24年8月11日的晚上说的一样,无论如何,我依然选择做我自己。

以上便是我在文学这条路上的经历的简单阐述。

为啥不更仔细地说一下,因为我懒!

而且说的太多,也会对新的,对阅读感兴趣的人,产生误导。

所以,就这样了,拜拜了各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