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商鞅和王安石宛如两颗划过天际的流星,璀璨却又略带着几分凄美。他们都是雄心勃勃的改革者,在历史的舞台上试图创造伟大的变革,然而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
先来说说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奇人。想当初,他带着自己的满腹经纶和雄心壮志,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大有:“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气概,秦国当时在七国群雄中就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商鞅则像是一位技艺高超却又大胆粗莽的工匠,对关中之秦地用力捶打,他开始了变法图强之旅,提出的那些政策,什么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建县制等等,就像是一阵狂风,迅速地刮进了秦国的每一个角落。
在他的精心运作和强力推行变法之下,秦国像是一辆开足马力的战车,一路狂飙猛进,经济飞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也变得超强,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威猛的封建强国。秦孝公在位时,商鞅那可是风光无限,就像是站在金字塔尖的王者叱咤风云,秦国上下似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可是这变法毕竟是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太子及其党羽那是一脸的嫉妒仇恨,眼巴巴地等着孝公归西。孝公一死,好家伙,朝野上下无不同仇敌忾,非得置商鞅于死地而后快,商鞅就像是被撵上大街上的老鼠一样东躲西藏。一天他逃到一家客栈想匿名住店,但按照他自己定的法令,店主根本就不买他的账,非的要他实名认证。这就很尴尬了,万没有料想自己竟然给自己挖了个坑,还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最后被老板轰出店门而走投无路,终被举报抓获,以至五马分尸车裂而死,那场面真是血腥让人惨不忍睹。就好比是自己盖了一座大厦,却忘了留个逃生通道,楼塌了只能陷于灭顶之灾。
再看看王安石,这位宋神宗时期的“拗相公”。他也是怀着一片赤诚之心,一心想要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推行新法的时候,那也是充满了旺盛斗志,就像独行侠唐吉诃德,在满是敌人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拼命厮杀。
然而,他的新法在基层却遭遇了重重困难。他一心想着改革大业,却没有深入到百姓中去了解实际情况,很多措施难以付诸实施而步履维艰。
一天,王安石微服赴江宁时,遇到一位老妪喂鸡豕。老妪扯高嗓门吼喊:“啰!啰!王安石快来!”鸡豕便前来就食。王安石诧异上前询问原由。,老妪回答说自从王安石为相后,立新法扰民。她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已经交了但差役依然没有免除。未料想以为他推行的改革会给百姓带来福祉,自然会得到社会民众的赞誉和支持,却被老妪的一番话弄得颜面尽失。老妪因为交税、服役等问题,生活困苦不堪,把怨气都撒在了王安石身上。她那把鸡鸭猪狗当作王安石来吆喝着喂食的场景,真的是让王安石笑骂不得又不能不隐忍。
王安石当时就懵了,自己一心为国,怎么就成了百姓眼中的“猪鸡畜类”呢?他当时心里在想:“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啊!” 据史载王安石由此抑郁而须发一夜皆白。可见,他的变法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他有皇帝的支持,但是在民间却没有得到广泛应有的理解和拥护,正可谓“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之理,商鞅和王安石的失败,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首先,他们在推行改革的时候,都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复杂性。社会就像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一拍脑门就以为自己找到了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却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到处都是漏洞。
商鞅急于求成,他的变法措施虽然先进,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多民众还无法理解和适应。他没有给民众足够的适应时间,就强行推行,这就导致了很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而且他过于依赖秦孝公的支持,没有提前为自己的后路做打算。他可能觉得只要秦国不断强大,自己的地位就会永远稳固,可是他忘了权力场上的波诡云谲和不可预测性。
王安石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但性格却有点太“轴”了。他推行新法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新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他的那些新法条文对于基层百姓来说,就像是一本天书,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执行。而且他也没有很扎实地做好宣传工作并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在朝廷内部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一心沉浸在自己的改革大业中,没有及时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导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
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的全然去否定他们的历史功绩。商鞅的变法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他,秦国可能还在那个旮旯里慢慢发酵呢。他的思想意识和做法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他敢于挑战传统观念,这种勇气就值得人们钦佩。
王安石也一样,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是为了挽救宋朝的积贫积弱的颓势,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试图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这种全面改革的想法在当时也是很有前瞻性的。虽然他的新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也不能说完全是失败的,他的一些理念和政策在后来还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的。
从商鞅和王安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改革者的孤独和无奈。他们在推行改革的时候,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危险。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政治上的、社会上的、民众心理上的。他们想要改变世界,却又被这个世界所束缚。
他有时候真想穿越到那个时代去问他们,如果你们早早知道会有如此结局,还会一条道走到黑吗?还会坚持自己的改革吗?但这就是命运,一旦他们踏上了这条路,就会义无反顾的走下去而无法回头。这就是命运使然吧?他们的经历也告诉我们,改革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靠着一腔热血和几个好的想法就能成功的。它需要审时度势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各方利益,尊重人性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商鞅和王安石就像是两面镜子,一面映照出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另一面映照出改革过程中的艰难和风险。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既要有坚定的信念,但也要有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更要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护好自己。
他们的凄美结局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也许都有吧。他们的故事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人不断探讨和研究的对象。无论是商鞅的车裂之死,还是王安石的一夜须发皆白的悲叹,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改革者的伟大与无奈。他们是在历史的天空中划过的流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运动轨迹,虽然有些悲壮,但毕竟有过无比璀璨耀目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