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载藏地时光,野牦牛的传说,在我记忆深处悠悠回荡,从未消散。因参与西藏脱贫攻坚考核验收,我踏入那曲羌塘高原,与野牦牛的邂逅片刻,成为一生难以忘怀并熠熠生辉的重要片段。
西藏的牦牛,分野生与家养。家养牦牛栖息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性情温顺,成为农牧民的忠诚伙伴。逢春时节,在广大农区,常见两头牦牛抬杠拉犁,深耕细作。在珠峰登山队员冲击山巅时,它们又承载希望,运送关键物资。这些牦牛每次都是饱餐一顿之后,踏上征途,五六天不吃不喝,负重前行。
野生牦牛则是高海拔世界的神秘勇士。它扎根在人迹罕至、海拔五千米以上的高寒绝境,全身散发着原始的野性光芒,凶猛如裹挟冰碴的山风,令人与其他动物难以靠近。传说它们力大无比,坚硬的头角能顶翻汽车,更加增添了它的神秘危险色彩,让人敬畏又好奇向往。
那日,我们乘车缓行羌塘无人区,仿若闯入被时光遗忘之地。极目远眺,荒野广袤,远处雪山连绵,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冷峻圣洁的光芒,宛如天地的巨人,庄严肃穆。荒芜的大地上,偶有枯黄的野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更加衬托出这里的寂静与苍凉。我沉浸在这片寂静之时,一群野牦牛闯入了视野。刹那间,兴奋如烟花在心底绽放,激动难以言表,我的心似要挣脱身体,飞向那被誉为“高原精灵”的野牦牛群。握着手机拍照的手,因惊喜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然而,兴奋之下恐惧暗生,毕竟眼前出现的是野性未驯的生灵,其力量与未知令人敬畏。
我们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尾随,屏住呼吸,轻按快门,生怕惊扰了这群高原精灵。
在野牦牛群中,领头的公牦牛似不怒自威的王者,散发着与生俱来的威严。它的身躯高大,看上去有一二吨的体魄,腹部、肩部和腿部的长毛在风中烈烈作响,四肢粗壮有力,脚掌宽大厚实,每一步都像踏在大地的脉搏上。它那头顶的弯角,如锋利的弯刀,直插云霄,气势凌厉,无人可环抱。此刻,它伸出的长舌,犹如优雅的舞者在荒草间娴熟觅食,大尾巴悠然摇晃,自在闲适,天地似它独属的舞台。
不久,野牦牛群似感异样,像被无形的丝线牵动,齐刷刷地停下脚步,抬头仰望,眼神满是惊恐警惕。公牦牛瞬间化身临危不乱的将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传达命令,带领牦牛群向另一座雪山奔去。
它们奔跑起来,蹄疾如风,气势磅礴如汹涌潮水,所到之处雪沫四溅,似飞扬的梦幻之花,在阳光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尘土飞扬,宛如大地的叹息,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坚韧。它们在封冻冰面、乱石雪地都如履平地,步伐矫健轻盈,速度远超草原上的骏马。那震撼阵势,让我们感觉大地都在颤抖,即便丰田车全力追赶,也只能望其背影兴叹。
一路追赶拍照,我们终将激怒了牦牛群,它们如被点燃的火药桶,转头反击。慌乱中,丰田车陷入雪坑动弹不得。绝望如乌云迅速笼罩,恐惧疯狂蔓延,每一秒都被无限拉长,我们仿若置身绝境。千钧一发之际,突然“轰”的一声,公牦牛竟将丰田车顶出雪坑,驾驶员见状,迅速踩下油门逃离。
解除危机后,众人紧绷的神经如松开的弓弦缓缓松弛,高悬的心仿若归巢倦鸟寻得安稳栖息之所。回想起此番奇遇,众人感慨,命运的齿轮在这看似偶然间悄然转动,是野牦牛的举动,为我们开辟出脱离困境的生机之路。
从丰田车后视镜望去,那头野牦牛昂着头,身姿挺拔孤独,眼中似有泪光闪烁,静静注视我们离去。它是在无声诉说我们扰乱了它们的宁静生活吗?
离开野牦牛群,大家缄默无语。我陷入沉思:那头野牦牛的那一眼,穿透空间与物种界限,仿若无声质问,叩问人类行为边界。我想,在这高寒缺氧的天地间,我们与野生牦牛还是各自安好吧。在那茫茫的羌塘高原,共赴璀璨新程,让生命的欢歌在无垠的天地间久久回荡,永不落幕。
2022.2.10日喀则
家乡的柳树
在蜿蜒磅礴的长江之畔,层峦叠嶂的群山犹如沉睡的巨龙,温柔环抱着小山村杨柳沟。这片土地历经岁月沧桑与风雨雕琢,尽显贫瘠却满含坚韧。
每年汛期,山洪如猛兽裹挟泥石呼啸而下,冲击着这片土地,刻下或深或浅的伤痕。深陷沟壑的田间地块,似坚毅的母亲,即便饱经磨难,依旧世世代代滋养着村民,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质朴顽强的生命。泥石流掩埋了蓬勃生长的水稻苗,父老乡亲们将深埋的水稻苗一株株扶正,在悉心照料下,它们不屈不挠地生长着。
听村里白发苍苍的老人讲,村名的诞生并无波澜壮阔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先辈们背井离乡,漂泊至此,几株柳树映入眼帘。它们在荒芜之地肆意生长,枝干舒展,叶片翠绿,满是生机活力。这几株柳树如黑暗中的希望之光,让疲惫的先辈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便定居下来,生儿育女,随着时间推移,这里便有了“杨柳沟”这个名字。
自我记事起,在杨柳沟的柳树下,便是我和小伙伴们的欢乐天地。春日,阳光轻柔洒落,柳树枝条泛出嫩绿,小巧芽儿探出脑袋。我们围在柳树旁,轻触芽儿感受生命萌动。微风吹过,柳絮飘飞,我们欢呼跳跃,追逐这些白色小精灵,仿佛它们带着童年的梦幻与憧憬,飘向远方充满希望的世界。
盛夏,炽热的阳光洒满田野,柳树枝叶繁茂,犹如巨大绿伞投下清凉绿荫。柳枝在微风中舞动,似有神奇魔力,将周围的田野摇曳成深沉墨绿,为村庄带来阵阵清凉。
秋风起时,天空湛蓝,云朵犹如棉花糖悠悠飘出山岫,远处倦鸟扇动疲惫的翅膀归巢。劳作一天的村民们来到柳树下休憩,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余晖中被拉长,或坐或站,谈笑风生,那轻盈体态与古老柳树、静谧村庄构成和谐美好的画面,成为我记忆中永不褪色的风景。
寒冬,凛冽的寒风如刀刮过,柳树褪去了翠绿,只剩斑驳的枝干孤独挺立。这些枝干是岁月的见证者,每一道裂痕、每一处沧桑,都记录着杨柳沟的风雨变迁,默默见证着村民们的质朴生活。无论是丰收喜悦还是灾年困苦,柳树都静静陪伴,不离不弃。
伫立在杨柳沟的柳树,见证着村庄的日升月落、四季更迭,宛如无声却深情的守护者。它早已融入这片土地,成为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编织进我记忆的每一个角落。而柳树对于我,不仅是村庄的象征,更是情感的寄托。在那些成长的岁月里,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是感到迷茫时,只要看到柳树,心中便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力量。它就像一位无声的挚友,默默陪伴着我,给我慰藉与勇气。
在柳树下,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母亲用鸡蛋为我“滚运”的场景。小时候,每逢我的生日,或是在山路上不小心跌倒,母亲总会一脸庄重地拿出一枚鸡蛋。她先将鸡蛋在手中轻轻揉搓,仿佛在赋予它某种神秘的力量。然后,她会让我站好,自己则小心翼翼地拿着鸡蛋,从我的头顶开始,沿着额头、脸颊、脖颈,再到前胸后背,一寸一寸地慢慢滚动,不放过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母亲的眼神专注而温柔,嘴里还念念有词,她说,这样滚完运,就能把那些因为惊吓或是其他原因游离在身体之外的魂魄招回来,往后的日子便会鸿运当头,诸事顺遂。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母亲对我深深的爱与牵挂。这份爱,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母亲的关怀与呵护。
滚完运后,母亲会把鸡蛋递给我,让我用长长的针线,一圈又一圈地将鸡蛋缠绕起来。我总是格外认真,仿佛在完成一件无比神圣的使命。缠好后,母亲会把鸡蛋放进微微燃烧的灶火里,让它慢慢受热。我们母女俩就静静地守在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灶火,心里默默祈祷着鸡蛋不要爆裂。因为在母亲的观念里,只要鸡蛋完好无损,就预示着这一年我都会平平稳稳,不会遭遇任何灾祸。这份对平安的祈愿,是母亲对我的殷切期望。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饱含着对我的深深祝福,让我懂得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待鸡蛋烧熟后,母亲会再次叮嘱我,把捆绑在鸡蛋上的针线解下来,然后系在村头那棵最粗壮的柳树上。她告诉我,只要柳树常青不枯萎,这一年我就不会生病遭灾,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万事大吉。年幼的我虽然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但每次都会乖乖照做,看着那根细细的针线在柳树枝条上随风飘动,心里便充满了安全感。柳树,此时成为母亲爱意的寄托,连接着母亲的祝福与我的成长。它不仅是一棵普通的树,更是母爱的象征,见证了我在母亲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如今,杨柳沟的村民们早已将柳树视作全村的命运之树。它见证了村子的起源与发展,经历无数次的风雨洗礼,却始终屹立不倒。而对我来说,母亲才是我一生的命运树。她的爱,如同柳树那深深扎根于土地的根系,源源不断地给予我滋养与力量,庇佑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无论我走到哪里,母亲的身影和家乡的柳树,都永远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最坚实的依靠。它们是故乡的象征,是我灵魂的归处,承载着我对家乡和亲人无尽的眷恋与思念。这份眷恋与思念,将永远伴随我前行,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2022.7.10日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