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依靠它可以获得人们生存中必需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既丰富了人们的餐桌,又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营养的饮食资源,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和希望,更能保证和促进人们的身体机能正常地健康发展,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来源。
而肥沃的土地则是土质深厚、松软,能保持水份平衡状态,有充足的适合作物生长的营养和生态条件等因素;相对而言贫瘠的土壤不太适应作物生长条件的土质,生长出的植物相对质量就比较差,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和后果,必须对其进行改良,使之成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优质资源。
半个世纪前的1972年,根据当时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形势需要,以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指示精神,年轻得我们响应政府的号召,怀着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的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积极报名参加了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为既是兵团战士,又是知识青年,在当时是比较荣耀的。在锣鼓喧天的欢送中,我们带着大红花光荣地踏上了远行的汽车,向着理想和目标前行,汽车从淄博市博山区一路向北,走过了喧嚣的城市,穿越了许多村庄,越走道路越窄,两旁能看见的人逐渐稀少,增多的是农田与坑洼的土路和荒凉的景象,到北镇地区后(滨洲)又乘坐木船过了黄河,(那时黄河大桥还未建成)当走上黄河国防坝堤后,坝两边几乎是无人烟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共和国新增加的土地资源,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是形成和扩展黄河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每年,黄河送入河口的泥沙量高达10多亿吨,这些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形成新的陆地。具体来说,黄河三角洲每年新增的土地面积约为3万亩,换算成平方公里约为15平方公里,是一片待开垦的盐碱荒滩。坐在车上偶尔能看到远处零星的村庄。经过一天的奔波,黄昏时分到达了目的地: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这里是十几里路见不到一个人的样子,想坐公共汽车回家也要走30多里土路,而且每天只有一班车,要换乘几次车才可以到家,大概需要一天时间。
当卸下行装后进入眼帘的营区像个盆底,周边用土坝围起来,中间有一个蓝球场,东边有四排平房的女生宿舍和职工宿舍、西边有三排平房是男生宿舍,北面正中是伙房及歺厅,西北方向是男、女厕所,再往后是马厩和猪舍、鸡舍等。在连领导和老战友们的热烈欢迎及热情的帮助下,进入各自分配好的宿舍。虽然大家对我们的到来都很热情,但在渐黑的黄昏中依然朦胧地看到营区简陋的陈设,激动的心情很快沉重下来,与想象的和盼望着得结果差距太大。
因为它地处原(北镇地区)现东营市的西北角,叫利津县。并且紧靠黄河入海口,是新增的黄河滩区,黄河离我们居住的营区只有几百米,当风大、浪急,夜深人静时隐约能听到它的流水声,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用水都是靠它来解决。为了开垦那片盐碱荒滩,我们在那片被海水浸透过的土地上,开始了那艰辛的锻练历程。
居住的宿舍是比我们早来几年的战友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自己建造的土坯房,房子的地基是用石头和红砖砌成一米高,上边上樑的地方是红砖,中间全是土坯砌成的墙,墙面用黄泥抹平,然后刷上白色石灰水,从外观上看还挺整齐,挺好看的。房间约15平方米左右,住我们六个人,几乎没有多余的活动空间,在基础设施匮乏的年代,宿舍照明仅有一盏煤油灯,想读书、写日记、给家人写封信,只能在煤油灯下完成,且十点熄灯号一响必须休息。睡觉的床是两边用砖头垒成两个垛子,上边放一块木板,木板上面铺上一床用芦苇晒干后编织的蒲席,窗户上的玻璃透风撒气,晚上睡觉在窗户边上能觉到刮进来的冷风嗖嗖的,冬天盖两床棉被都觉得很冷,只能倦缩在被窝里,下雪天且风大时能飘进少许雪花来,屋里的地面湿漉漉的,经常冒出些白色的盐碱,有时候会因潮湿而出现绿毛甚至是黑毛,那时候没有暖气,没有火炉等取暖设备,早晨起来洗漱要到水库边上取水,那透心凉的水还带着冰凌,致使许多战友手和脚都有了冻疮,并得上了膝关节炎,有的是风湿性的,特别是女战友们因为生理现象,患关节疾病的几率更大,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病痛和烦恼,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后来连里领导给每个宿舍配备了一口小铁锅用于烧点热水用,但柴禾要自己在休息日想办法去捡,每个宿舍的人员轮流值日烧点热水,解决了一些困难和实际问题,再后来连里在伙房边上建了一个小锅炉房,彻底解决了用热水的困扰,战友们可以用暖水瓶备好热水,解决了喝水、洗脸、泡脚等难题,可以更好地保障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当第一次站在围场土坝上时,放眼望去看到那望不到边,超出地平线范围的土地后,矛盾的心理状态顿觉不安,只见那白茫茫的盐碱荒滩连成片,眼睑呈现出银白色的像月光一般耀眼的颜色,又像初冬的雪霜一样,看不到土地是黄色、黑色或者红色的真实模样,还有那未完成开发的滩涂上,那近两米高的芦苇下面是走进去后拔不出脚的深泥潭。就连飞禽走兽都不敢呆在那里,天上只有一群群的哀鸣的大雁有时会落在麦田里吃麦苗,地上有少量的野兔出没觅食。
记得冬闲时为了来年的丰收,要求建设水利工程,每块地都需挖出一些水渠引进黄河水,一是压碱,二是为了灌溉用,当时没有更好地推土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这些水渠的形成需要我们人工用铁铣和条筐一点点地挖出来,且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那时候每到挖水渠的时候,每人每天分两米左右的地面,两个人一组共四米多,要求渠宽8米,渠高两米、底宽约两米的梯形结构排水沟,土方量每人每天接近20立方米,如果是一般的松土还好,可那时候天气太冷,又在旷野里,要先挖开上面的近半米厚的冻土,才能挖到土壤,冻面像坚硬的石头,当用铁镐刨冻面时,就像在厚冰上作业一样,用力刨下去,碰到地面就只有一点白色痕迹,铁镐还会回弹,振的双臂发麻,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慢慢打开一点缺口,当挖走冻土后,那些土壤里面有纵横交错且像钢筋般的芦苇根,想用铁铣铲断也很困难,且很不容易切断,等芦根总算切断了,才能铲出带有芦根的土壤,装在圆形的条筐里,两个人抬到5米以外的空旷地方。在寒冷的严冬里只穿一件单衣或背心,还累得浑身大汗淋漓,经常到傍晚收工时还没完成任务,等到晚饭后,土壤又冻上了10多公分厚,只好提着马灯继续干到夜间11点左右,回到宿舍后累得浑身像散了架似的,等到天亮后又分配了新的任务。
那年代替换的衣服少,只等到星期天才有时间洗衣服,可汗水湿透的衣服、鞋子来不及洗,经常穿着还没洗和干透的衣服及早晨冻得像冰块似地解放鞋又开始一天的忙碌,这样的工作每年冬季都将持续一个月左右。最难挖的是每年的清瘀,由于挖好的水渠经过一年的放水使用后,渠底沉淀下来许多黄色的淤泥,使得蓄水能力下降,为了不影响来年的使用,冬季还要对每条水渠进行清淤,那么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清除掉这些淤泥,当铁铣扎在泥土中后被吸住,又很难拨出来,挖一铣都挺困难,两只脚踩在淤泥里要不断地变换姿势,如果一直踩在一个地方,脚在体重的压力下,会逐渐陷入泥沼中,所以清淤是既费力气又费时间,还很担心脚会被陷进淤泥里,那就会带来很多麻烦。由于较大的劳动强度和较长的劳动时间,肩膀上的护肩磨破了,两个肩膀都磨出血水来,衬衣都粘在皮肤上,晚上回来要沾上点热水才能脱下来,手上的血泡痛的钻心疼,晚上让卫生员用针挑破,挤出血水后,敷上点消炎药,包上纱布明天继续干,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劳动后,磨练出来一双粗壮而又有力且结了很厚老茧的劳动者得双手,变得意志更加坚强,面对困难和挑战更有信心和勇气。
北方的农作物主要以小麦为主导产品,从每年的秋种至来年的6月中旬,经过大半年的浇水、施肥、灭虫等方面的田间辛勤劳动,终于迎来夏收的时节,由于大面积的小麦同时成熟,要进行抢收,不然的话熟过头了,麦粒就会自然脱落,掉在田间影响收成,收晚了也腾不出地来,还会影响秋种作物的生产,所以每当到了麦收季节,为了抢收需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甚至几天几夜都不能很好地休息,每天全靠人工进行脱粒、打场、晒粮、扬场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快一点让麦子都能颗粒归仓,特别是一早一晚的劳动强度挺大,那180多斤重的麻袋一天不知道要扛多少包,还要扛着麻袋爬翘板。晚上把晒了一天的麦子装在麻袋里,要垛在场园的角上,早上起来再将麻袋一袋一袋地扛到场园中倒出来继续晒,在晴朗的天气下不断地翻晒,最少也得4–5天左右,检查麦粒干躁到标准后,将晒好的麦子一批一批地用马车送到团部粮仓,经验收合格后,除了留下一部分自己用,而另一部分则集中起来交公粮。
在那芦苇丛生的地方,因为盐碱土壤,树木也难以生长,步行几里路也见不到一点树荫可以乘凉,在晴天风大时,只有漫天的尘土飞扬,使人睁不开眼睛,且嘴巴里、耳朵里、鼻孔里及头发上、脖颈处……全是黄土居住得地方,至使呼吸都不能顺畅。雨天里更是泥泞不堪,出门难免遇到一些烦恼的情况。由于沼泽湿地较多,夏季白天苍蝇成群出没且个大,见后有些头皮发麻的感觉。到了傍晚就是那些蚊虫泛滥的时光,室内,室外都是它们肆意飞舞的身影,像是放开了猛兽的笼门一样,密度很大,又像雨点般地落在你的身上,还经常亲吻着你的脸颊,所以,傍晚后再热的天气出门也要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脚上还要穿上高筒水鞋,并且拿把蒲扇摇晃着来回扇着,才能尽量减少被蚊虫叮咬。为了晚上能正常休息好,晚饭后要将房间的门窗关严,然后在煤油灯上面用一个铁丝做成的架子上放上一个铁盖子,倒入一点敌敌畏用火烧,一个多小时后再进门打开窗户晾一晾,等待农药烧后的烟雾散尽进再房间,看到桌子上、床面上、窗台上、蚊帐上、地面上等都落了一层熏死的蚊子和蝼蛄的尸体,扫到一块后,差不多得有半簸箕。待到晚间熄灯睡觉后,因为门窗不太严密,蚊虫又钻进房间,虽然吊着蚊帐,偶尔会看到蝼蛄乱飞撞到蚊帐上面钻进来,蚊帐上马上出现一个洞,用手电筒照见蚊子像排队抢购一样疯狂地往蚊帐里面钻,得赶紧用胶布把洞口粘住,然后打开手电筒,将蚊帐里边的蝼蛄和蚊子一个一个地消灭干净后才能继续安心的休息,有时候干完这些活儿后也快天亮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会看到被子、蚊帐上、床单上都是带着血得被消灭的蚊子。每逢到夏季就像进行了一次无奈的无偿献血活动一般。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遵循春播、夏收、秋种、冬修的农时规律,进行着繁重的农业生产管理和劳动,并利用黄河水的优势,成功地种植了水稻,根据土壤性质种植了田菁、紫穗槐等耐盐绿植,后来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高。且用上了发电机,从此告别了煤油灯的生活,增添了部分推土机和挖掘机,解决了挖水渠的劳动强度和施工难度,建立了自己的卫生队、机务队、商店、建筑工程队、学校、砖厂、酒厂、酿造厂、电磨房、果园、蔬菜园、养猪、养鸡场……等配套项目和设施,已然实现了自给自足,并且每年都按时纳税和上缴国库粮,既解决了自己的实际需要,也为祖国建设贡献了力量。每年按照农时的实际情况,实适地开展各种农业生产,虽然有拖拉机、收割机等部分机械设备的使用和帮助,但是因为地广人少且土质较差,需要不断地对其实施改造和提升,促进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求尽可能地做到增产增收的目标。
原来的黄河三角洲的盐碱荒滩,用我们的汗水浇灌成了优质的良田,在由兵团改为农场,管理体制改变后,并没有改变我们继续奋斗的决心,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初衷,它既锻练了我们的意志,体现了青春时代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又为国家建设贡献了力量,实现了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经济稳步发展的目的,由此而感唔到:“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加地快乐和自豪”。
在我们垦荒治理盐碱地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加强了生态治理,恢复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它的湿地公园面积为15.3万公顷,并且成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适应盐碱地生长的新品种作物研发,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得到了有效利用。
它的湿地生态系统也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适宜的栖息环境,目前,在它的怀抱里鸟类已增加到3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5种。成为鸟类迁徙和繁殖的重要场所,并被称为鸟类的“国际机场”。现在的滨洲、东营地区通往黄河三角洲的各种黄河大桥就有11座,交通线路的便利更给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因此,虽然离开它许多年,但是我们魂牵梦绕的昔日盐碱荒滩,如今已变成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胜地,感到非常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