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兵团的生活条件艰苦而简朴,而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担任炊事员的工作。在兵团,有句老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炊事班作为后勤保障的核心,肩负着为近200名年轻战士提供一日三餐的重任。尽管工作环境简陋,但我们始终坚守岗位,努力为战友们提供营养丰富、热气腾腾的饭菜。
兵团处于相对独立的环境中,既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更没有超市和农贸市场。我们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手工操作,完成如此多人的就餐任务。我刚入兵团时,在大田班待了一段时间,随后被调入炊事班。在老司务长和炊事班长的悉心教导下,我从一个对烹饪一窍不通的新人,逐渐成长为一名熟练的炊事员。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许多烹饪知识和技能,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炊事班工作的艰辛与责任。
炊事班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每天三餐必须按时开饭,饭菜的花样和品种还要不断调剂,以满足战士们的需求。尽管大部分工作都在伙房内完成,看似风刮不着、雨淋不着,但实际的工作压力和难度却很大。尤其是用水问题,当时没有自来水,我们只能依靠自制的“水库”。每天,我和另一位男同志负责拉水,将黄河水抽到一个大坑里沉淀后使用。水又咸又涩,但却是我们唯一的水源。冬天,水库结冰,我们不得不砸开冰面取水,冰冷的水洒在地上立刻结冰,稍不留神就会滑倒,甚至跌入水库。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坚持了两年多,直到连队建了水炉房,才结束了这段艰苦的拉水历程。
燃料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当时没有煤气和液化气,我们只能用麦秸、玉米秸秆、原油和煤炭等燃料。每换一种燃料,就意味着要对炉灶进行一次改造。为了不影响正常开饭,改造工作通常在晚上进行。如果改造失败,火候跟不上,馒头蒸不熟,菜也炒不好,这将直接影响战士们的工作。因此,我们每次改造都必须一次成功。在责任感的驱使下,我们迅速熟悉了炉灶的构造,学会了如何改造才能更节省燃料、更高效。
物资匮乏是当时的一大难题。没有冰箱和冰柜,蔬菜供应全靠季节和集市采购。全连战士正值长身体的年纪,农活强度大,饭量也大,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面粉每天要用300斤左右,蔬菜至少100多斤,我们几乎没有节假日,早晨轮流早起准备早餐,有时还要到地里送饭。每周还要为值夜班的战友准备夜宵,无论是喂马的还是巡逻的,我们都必须照顾到。节假日时,别人都在休息,我们却更加忙碌,为了改善伙食,我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安排好每一天的饭菜。
为了改善伙食,我们根据有限的资源,想尽办法。连里的菜园班种的蔬菜数量少且品种不全,我们不得不赶十几里的路去集市采购,甚至推着小车到各村各户收购鸡蛋。为了让大家吃上肉,我们平均每十天杀一头猪,我在几年的炊事工作中练就了一手杀猪的好功夫。夏季,为了防止猪肉变质,我们在伙房仓库挖了一个“天然冰箱”,用大水泥管子挡住井壁,储存肉类和其他食物。我们还利用菜园班秋后撤下来的蔬菜,腌制了十几大缸咸菜,制作了甜面酱和豆瓣酱。为了保证冬天的伙食,我们把茄子、白萝卜、胡萝卜等蔬菜切片晾干,秋后挖地窖储存大白菜、白萝卜、葱姜蒜等,尽量让蔬菜淡季不缺菜。
除了改善伙食,我们还经常到一线去了解劳动环境,进行锻炼。在三夏、三秋时节,以及冬天挖水渠、清淤等繁忙时期,我们会被抽调到一线支援,体验生活,增强体质,丰富阅历,磨练意志。
人的素质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因素。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公而忘私是美德,为战友们服务是光荣的使命。炊事班全体人员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为了搞好伙食,不计个人得失,共同向着一个目标努力。这就是兵团精神的充分体现。
兵团的生活虽然苦涩,但却是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课。在兵团的几年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回忆至今仍历历在目。是那个时代塑造了我们,是那样的环境造就了我们,是那样的经历激励着我们。如今,在夕阳的映衬下,我们格外珍惜那段时光,努力发展兵团文化,弘扬兵团理念,让兵团精神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