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人性的原乡,在物欲横流的情况下,守护好它显得格外地重要❗️而岁月的磨砺,让我们渐渐地懂得了人活着的真正意义,酸甜苦辣都得靠自己慢慢去经历,看透人生情暖也是如此。岁月也能如刀,将人生的璞玉雕琢出万千棱角。当我们在时光长河中泅渡,终会懂得:生命最珍贵的馈赠,不是功名利禄的堆砌,而是灵魂深处那份温润如玉的良善。正如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言:"美德即智慧",在这场名为"人生"的修行中,善良恰似北斗星辉,指引我们穿越人际迷雾,抵达精神的澄明之境。
人生几何是现代人经常会提到的问题,其实就是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所涉及的范围、形式、内容......。说白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良知和情感的关系,“三观不合”的人是永远无法用感情交流,也永远不会想到一起、做到一起的。我们的生命如朝露般短暂易逝,善良却能让短暂绽放永恒的光辉。
善良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善为德之表,德为善之本,二者共同构成个体精神修养与社会伦理的基石。真善是在道德基础之上形成的无私之行为,而假善则是为达到个人某种利益而采取的缺德的手段。且欲望,乃人之常物,有欲望,无可厚非。但是欲望要有度,欲望太大,贪婪成性,易生歹念,欲望过满,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失去德性,德不配位,谈何良善。若是控制不住欲望,任由其生长,毁掉的是品行,在社会生活中是站不住脚的,只有压制欲望,把其变小,学会知足,有德行才会有善缘。人生在孜孜不倦地求索和进取中才得以丰盈,生命在无私无畏的奉献和付出中才得以馨香。
那些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灵魂——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济世情怀,到特蕾莎修女抚摸麻风病人的圣洁双手——无不印证着:真正的伟大,永远根植于对生命的悲悯与成全。反观当下,有人将"精致利己主义"包装成生存智慧,殊不知《论语》早有警示:"放于利而行,多怨。"当欲望的藤蔓遮蔽良知的星空,再显赫的功名终将沦为道德废墟上的断壁残垣。
世上的情谊很多,情和谊是相互的信任。比如:同学情、战友情、朋友情、父母子女情、兄弟姐妹情等......,大概就是友情和亲情之分,俗话说“砸烂骨头连着筋”说的是血缘关系的情,血缘至亲的羁绊常被误认为天然的道德豁免权,却不知《战国策》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智慧,本就包含着双向的成全与守护。但是有的人就是因为这点缘故,认为亲情是血缘关系的一种缘分断不了的,披着亲情的外衣,所以就可以任意践踏良善,比如:在他们因为购房、孩子上大学、生病住院等各种困难情况时,亲人倾囊相助,千方百计地帮助摆脱困境,而当难关度过以后,就像一切都没发生一样,不知道感恩是怎么回事。当帮助过他的人遇到困境时,就视若网闻,若无其事,甚至于躲避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视亲人为我所用和欺诈的最佳对象,好像别人都欠他的一样,凡事只为自己着想,浇尽脑汁地触碰道德底线来实施自己的私欲和歹念,是善良的反叛。那些以亲情为幌子的索取,恰似蛀虫侵蚀梁柱,终将动摇亲情的根基。
而友情这株需要精心浇灌的木棉,其根系深扎于"投桃报李"的土壤——管仲与鲍叔牙的"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正是用一生诠释了何为"以心换心"的真挚。它是仅次于亲情的缘分,同样是需要得到精心呵护的。《礼记》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古老的处世智慧揭示:健康的人际关系如同太极图中的阴阳相生,需要双方共同维系。当有人将你的善意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得寸进尺时,《弟子规》中"恩欲报,怨欲忘"的箴言便显得尤为重要。智慧如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书写着"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却始终以温润之姿化解世事纷扰,这正是善良的最高境界——既能守护本心,又能包容万物。有人帮你,对你好,那是人家对你的情分,而没有人帮你,对你好,那才是别人的本分。当友情发展过程中,不要唯我独尊,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才是维系关系的前提,不然的话友情之树将会干枯而失去生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必须有义务帮我们,也没有谁有责任一定要对我们好。当一个人为我们付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与回馈,好好待他,不要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更别让友情,毁于不懂感恩,也就丧失了善良之心。
人都是有良心的,不怕受累,就怕伤心。再柔软的心,都经不起太多冷淡和打击,容不下太多疼痛。若是没有良心,再深的缘分也会有逝去的那一天。到最后,如果一个人选择了离开,不是舍得,而是感觉不值得了,在失望的累积下,慢慢变得绝望。无论是什么样的情,都会毁于“不珍惜”三个字。唯有懂得珍惜的人,才值得被捧在手心宠爱;会珍惜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珍惜与呵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善良无处不在,也有的人由于怀揣一颗善良的心灵,面对工作而努力奋斗、认真地对待,热情地对待同事之间的关系和感情,遇到困难就好不犹豫地上,遇到荣誉也尽量地让给别人,是道德高尚、具备良善精神之人。他们视阿谀奉承、请客送礼,为达到晋升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以及靠贿赂而取得个人欲望的现象,视为突破做人底线的事情而遭人唾弃的歪风邪气,可这种好人往往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许多人认为这是不入寻常潮流,不懂人情世故,是再儍不过的人了。反而,有些利用不则手段而获得利益的行为,却被提拔重用,这使得善良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走入歧途。所以,善良不能用金钱衡量,不能用权力衡量。
人和人之间的良心是依靠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为基础的。光想着让别人信任你理解你,要求别人善良,自己却不择手段地一味的索取别人的利益和信任,对善良的人一味的欺诈,以拿别人当傻子作为自己的成就和自以为聪明的人,是道德意识的问题,与善良背道而驰。“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是常理,但是现实生活中滴水之恩滴水相报就不错了,如果滴水之恩两滴相报,那就算是境界相当高的人,但是有的人对别人没有滴水之恩,就总是想让别人涌泉相报与己,这让人有什么样的感觉和心情全然不顾,特别是人经历了很多困惑之后。请记住谁也不傻,别伤害对你善良的人。也请远离那些伤害你的人,无论是友情还是亲情。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守护善良需要"出淤泥而不染"的定力。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启示我们:真正的善良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历经风雨依然挺立的劲松。当遭遇误解与伤害时,不妨想起南非曼德拉的宽恕——用二十七载牢狱之灾换来的不是仇恨,而是整个民族的和解。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慈悲,恰似暗夜灯塔,既照亮他人,也温暖自己。而现实世界里虽然人情薄凉,但我依然选择相信善良,以善良为做人之根本,才是我们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