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充满无数故事与经历的阶段,是探索、学习、挫折与成长交织的时光,在挫折面前挑战着人生前进道路上的经历,更是让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依赖到独立、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时期,所以从年幼开始,到青春年华这段岁月是人生中的关键时刻,直接影响到以后发展和成长的轨迹。
而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社会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小时候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上学识字,读书、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逐渐地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技能,长大后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回忆小时候学习文化知识的点滴经历,虽然有些艰难,它是历史时代的产物,谁也不能左右的命运。1963年当我满7周岁上小学时,全国人民刚度过了三年的“自然灾害”,能够吃饱饭了。由于受物资匮乏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学习用品短缺,使得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尴尬的现象,比如:上学用的书包是家长用碎布一块一块的缝制起来的,几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当时觉得也挺好看,但是不够耐用,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磨破的现象,只好打上补丁再用,但影响了美观。铅笔盒也是找邻居做木匠的叔叔用碎木料制作的,但较粗糙厚重。学习用的铅笔在用到只剩下铅笔头时,再用厚一点的纸卷成一个硬纸筒套上后用线绳固定好再用,橡皮也很珍惜并要节约着用,尽量少写错字,用小了再用铁夹子夹起来继续用,有的同学没有书包,是根据课程表上每天上什么课,就用胳膊夹着当天的课本去上课,没有铅笔盒就将铅笔装在衣兜里,没有像皮就借用同学的用,还有的同学缴不起学费,需居委会出具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信,以减免学杂费才能上学。
那段时间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学校的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学习环境也比较艰苦。上课用的教室全是在小胡同里面居家式的四合院,下课后的活动场所极其有限,一个学校分在几条胡同的院子里,且不在一条街道上。学校开全校大会或春、秋季两次的运动会,都要借用其他单位的礼堂及操场。上课用的课桌是没有油漆的白茬木板钉起来的,而且表面不太平整,要在桌面上垫上旧纸板才能写字,桌子腿也愰愰悠悠,像要散架似的,板凳要学生自己带,教学用的黑板也是用水泥抹面,刷一些烟灰,而且比较粗糙,擦黑板很费劲,而且很费粉笔。
小时候的冬天特别的冷,上课没有取暖设备,为了能正常取暖,保证正常的教学环境,老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在教室里用砖头支起一个土炉子,学校负责买了几节烟囱和一个铁炉盖子,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学习小组,每一组负责一天的点炉子、看炉子、加煤、倒炉灰、打扫卫生等任务,而且要自己从家里带柴禾和一天的煤炭或者煤坯子,老师的办公室也是由老师们轮流负责点炉子取暖。
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每逢值日时,前一天放学后就在家里让家长帮忙劈好柴禾,装好煤块,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就到学校点炉子,因为年龄太小,又不太懂点炉子的技巧,有时候柴禾不太干,怎么点也不着火只冒烟,也有时炉子内膛不合理,炉子点着了,炉火总是烧不旺,热度达不到,需经过反复改造,也有时遇到大风,烟囱不出烟,弄得教室里烟雾弥漫,经常耽误了上课时间,严重时一上午都没法上课,以后年龄稍大一点,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逐渐地就可以迎刃有余了,再没有出现耽误上课的现象,以后学校开始集中买煤,不用学生自己带了,只带点烧禾就可以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幸运地是刚入学时间不长就赶上全国学雷锋的重要活动,63年的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提词,号召全国人民学雷锋的热潮席卷华夏大地,我们为了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向雷锋同志那样,做一颗永不生绣的锣丝钉,将雷锋精神传承、发扬光大,于是就利用星期天休息日,到烈军属家里帮助抬水、打扫院子、擦玻璃等;去火车站、汽车站捡拾垃圾、帮助打扫卫生等,还帮助邻居中孤寡老人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总之,牺牲休息时间,在能力范围之内,将雷锋精神和故事传递到每一个角落,SM8从小事做起,并把做好事当作一种习惯和乐趣,而且还怕别人知道后当不了无名英雄,当时觉得当无名英雄心里特别高兴也很光荣,默默无闻地奉献爱心会很欣慰,感到非常地幸福和快乐!
1966年2月份,人民日报刊文“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的事迹,而焦裕禄成了全国学习的榜样,巧合地是我的老家与焦裕禄同在博山区。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在他的“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鼓舞下,我们几个同学商定,何不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去焦裕禄生长的老家参观学习呢?于是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情,趁着寒假期间,打着少先队队旗,冒着大雪徒步20多里路,去他从小成长过的博山区北崮山村参观故居,进一步了解他的成长历程和先进事迹,当走到焦裕禄的老家时,进入村中穿过一条胡同,看到有一个大门口人来人往,经打听后确认这就是他的家,大门口在西北角,进入院子里看见是十足的博山传统四合院,北屋三间正是他母亲居住的平房,全国各地的采访者络绎不绝、川流不息地出入,房子的四面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毛主席纪念章,还有不少名人写的赞美诗歌。看到他母亲正在接待一批又一批的拜访者,在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之后,终于等到她的家人按排拜访她老人家见我们的要求,她是一位传统的小脚农村妇女,削瘦的身材,并不是很高的个子,花白的头发挽着一个发簪,脸上有些皱纹透露着炯炯有神的眼睛,满面笑容里透着慈祥的神情,从她的谈吐举止中透露着与人为善的感觉,有这样的好母亲,一定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儿子。在向老人家问好之后,并说明我们的来意,亲自聆听了她闪着泪花,讲述了焦裕禄同志成长的故事,每一段都很感人,最后她表示为有这么一个好儿子既惋惜又骄傲,使得我们深受教育和启发。然后参观了最初的、刚刚建立的、还比较简陋的焦裕禄纪念馆,听到讲解员那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文字,并且讲到感人处时哽噎着讲不下去,待情绪稍微稳定后再继续讲解。亲身体验和听完焦裕禄的动人事迹后,认为这是一堂生动的理想与信念的政治课,是和在课堂上听到得完全不同的效果,总为他是我们的老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是焦裕禄的精神鼓舞了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并感触很深刻,决心长大了一定向焦裕禄同志学习,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
在三年级开学后,正值“文革”开始,遇上了“停课闹革命”,主要任务是跟上政治形势发展进程,给老师写大字报,打倒封、资、修,上街发传单,在什么也不懂的情况下,从街道上捡来的传单,不管什么内容,就用学校的钢板、腊纸照着传单上的内容刻好,并油印出来后上街散发,有时候油辊子坏了,就用手沾上油墨涂抹上印,大概闹腾了一年多,上级主管部门又下文,叫“复课闹革命”,但只能上半天课,可以到校上课,也可以不去上,很自由自在,在“政治”统帅一切的环境下,老师都成了“臭老九”,也不敢大胆地抓学校管理,有到校的同学就讲课,没有学生就不讲课。学生们还自己成立了宣传队,经常敲锣打鼓地到街头巷尾宣传“文革”的时事新闻等。值到5–6年级时,虽然有了比较好的桌子和凳子,学习环境好一点了,每天早读是以学“毛选”为主,我还经常领读,并没有影响文化课的正常学习,特别是背诵“老三篇”,如果背不过,就不让到校上课。不论和任何人相处,第一句话必须是主席语录才行,不然不会有人理你,认为你不讲政治,不跟形势且思想落后。所以,在上学期间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也较系统地学习了毛主席的部分著作,对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了解到一些社会问题,对掌握文化知识在以后得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时间过的很快,马上就小学毕业了。
在上初中期间,又赶上“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形势,在上学期间要学工、学农、学军,且每一种类型要求达到一个月以上,没有这个过程,不然不准毕业”,这又是三个月不能上学,在这期间我们遵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在学校的每个教室挖防空洞和地道,而且都要相通;为了响应“要准备打仗”的形势要求,利用暑假期间还开展了一个多月的野营拉练活动。为了不耽误学习的连续性,后来学校想出一个办法,学工可以半天上课半天劳动,整个学期就只能少上不少的课,后来,由于我们遇到毕业时间的延长,利用这一契机补上了许多欠债的学习内容,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回忆那段时光的美好生活,在汲取知识营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中逐步成长,且通过学雷锋和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深刻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以后踏入社会实践,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多做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是一个人打牢基础知识的阶段,像盖房子一样,只有基础打的牢,才能建造更坚固、更高水平的高楼大厦,为以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稳固的根基,才能有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