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渐欲迷人眼文/孙梅
坐在冬日晴好的阳光中读《繁花》,已是大寒时节,万木凋零,窗外一片萧瑟,独独阳光热情洋溢,放射万丈光芒,空气中弥漫温暖的味道。冷被打到墙角,暂时收起它的牙爪,许我享受片刻冬日最好的赐予。
《繁花》这本书读的有些艰难,中途几经放弃,却又坚持着读了下去。从来没有像读这本书一样的际遇,与喜爱的书自是晨昏不分的一气呵成,不爱的书翻上三两页草草收场。想起书皮上所写“人人能懂的江南语态”,不敢苟同。看到“海上繁花,请静观静读,慢慢品味。。。。。。。。”不由颌首,读这本书真的是要焚香、净手、收心、静思待时光都慢下来而后为之。
初看此书,信息量如洪流猛潮扑面而来,一下将我打了个措手不及,往往看了后面,还要翻去前面寻找人物到底是谁,发生过什么事情,脑袋因此而昏沉起来,这也是中途想要放弃的主要原因。
《繁花》对话遍及整书,上海方言充斥,说它是一本“有关上海最有质感,最极致的长篇”千真万确。它甚至可以被称作“上海市井记录史”从一言一行,甚至一顿饭上下足功夫,描写细致入微,令人赞叹,若是上海本土人,更有甚者又恰是那个时期出生的上海人,必会当了宝贝一样的爱不释手。但是要一个对此一窍不通的读者来读,初看时尚觉新鲜,三五页翻过难免心生厌倦,再加之,故事描写在人物少年和现代之间不断转换,容易让人迷惑,能通篇长读只能靠“坚持”二字。
确切的说《繁花》是一本非完全沪语小说,说他“非完全沪语”,是因为作者将纯沪语改良创作成外省人能听懂意会的,读起来又有上海风情的语言,越往后读越能体会语言的风格特点,渐渐就将自己陷入苏州河人物活灵活现的日常生活中去了。
说说书中的故事吧,本书讲述的是一群上海本土青年的成长史,从童年到中年,用墨最多的是文革期间各自的际遇。书中人物众多,一度让我眼花缭乱,细数多达几十位。
故事描述解放初期直到90年代,主线是围绕50年代出生的沪生、阿宝、小毛等主要人物的视角展现的人生百态。这三个人大概代表了解放初期的三个社会阶层,他们的家庭出身各不相同,少年时代互相认识,后各自的婚恋工作也各有千秋。
围绕主要人物周围的邻居家人也各有特色,比如阿宝的爸爸,阿宝的爷爷,大伯,小毛的邻居二楼薛阿姨,沪生的哥哥。然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主人翁的婚恋也都以不幸结尾,比如沪生虽然有妻子却远在国外,最后还找了个外国人要跟他离婚。小毛年少时和银凤相好,后来结婚,经历妻子难产孩子和妻子双双死去,最后他也患病凄惨离世。阿宝童年时喜欢贝蒂,描写贝蒂的这一段颇具玄幻色彩,贝蒂化作一条金鱼消失了,后来喜欢李李,不想李李原不清白,两人的感情因李李的出家为尼而告终。还有陶陶的婚外情也是一大看点,在即将修成正果之际,小琴坠楼身亡,小琴的日记本还原了真相,原来陶陶被骗了,真是让人看到心惊。还有汪小姐的故事也很有看点。这些人的结局冥冥之中好像在揭示命运的无常和惩罚。
书中众多的人物在经历重大的社会变革中,这些不同出身的人们遭遇了不同的心理冲击。比如姝华,原是优雅的文艺青年,因为上山下乡而来到东北,在东北结婚并生了两个孩子,一日逃回上海精神就不正常了。还有一个是阿宝爸爸做地下工作时的老上级蹲了二十年牢,放出来后第一次和阿宝爸爸在饭店见面,老人的衣着和神态语气还保留着二十年前的旧习。这些,无不显示当时的大环境对每个人的摧残,精神的,肉体的,读来无限悲凉。
《繁花》适宜慢读,精读和细读,我想有一天我会在时光中沉静下来,将心低入尘埃里,那么,那一天我定会再拿出它来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