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承功
2017年10月1日傍晚6时左右,正当举国上下欢度国庆之时,我95岁高龄的父亲却与世长辞了。我忘记了南北的温差,穿着单薄的衣衫,带着沉重的悲伤,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见到了一直是我精神支柱的父亲。
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我跪倒在父亲的床前,抚摸着他的脸颊、他的额头,禁不住泪如雨下。父亲走的是那么的安祥、那么的自然,就象是睡着了一样,以至于外面突然响起鞭炮的巨响,我一惊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哟,可不要把我父亲吵醒了。等回过神来,发现父亲确确实实已离我们远去时,又不由得潸然泪下……
父亲一生经历坎坷,饱经风霜、历经沧桑,真可谓九死一生。他见证了新旧两个社会的变迁,他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无怨无悔。
父亲1923年11月11日出生于原安徽省巢县西乡(现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老仁院村。当时正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父亲兄弟姐妹共七人,五男二女,父亲排行老六。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小时候的父亲也是父母的心头肉,爷爷、奶奶疼爱他,怕他以后找不到媳妇,早早地为他抱养了童养媳(也就是我的母亲);小时候的父亲爱吃炒饭,经常在开饭的时候偷偷跑出去,躲在屋旁的一棵需要几人才能合围的老皂角树后,等大家都吃完了才又跑回家,这时他常常会如愿看到一碗奶奶为他精心准备的香喷喷的炒饭。
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父亲十岁那年,在太爷爷去世的第十三天,奶奶带着他去上坟,在烧纸钱时不小心引发大火,烧着了奶奶的衣裙,怎么扑也扑不灭,最终奶奶因此离世。短短十三天,父亲失去了两位至亲。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十四岁时,爷爷又因病去世。
自从奶奶去世后,父亲便跟随大伯父他们走村串巷以打铁为生。一个萝卜,一个坑,父亲并没有因为年纪小而受到特殊照顾,同样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当在一个村庄完工后,大家便挑着行李、工具赶往另一个村庄,父亲也不例外。由于身单力簿,父亲挑着担子总是落在最后面,实在挑不动了,父亲便停下来,一边休息一边哭……
父亲17岁时,抗日战争早已全面爆发,当时还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为了补充兵力,日本侵略者全国各地到处抓壮丁。一次,连同父亲在内共十三人被日本人抓了壮丁,期间其中一人成功逃脱,这激发了父亲随时准备逃跑的想法。一天,父亲去村边的井里挑水,由于混的比较熟,日本鬼子没有跟的很近,父亲趁机扔下水桶,拔腿就跑。密密麻麻的枪声立刻响起来,父亲能够感觉到子弹在头顶和身体两侧呼啸而过,但是他不敢回头看,只是拼命的往前跑,最后终于消失在田野中,捡回了一条命。父亲后来得知,剩下的十一人很快都被拉上了前线,结果在一次战斗中全军覆没。
之后几年,父亲辗转来到皖北一家后来成为国有企业的木材公司工作。
刚开始父亲做的是最辛苦、最危险的放木排工作。那时候科技还非常落后,放木排就是类似于用一种原始的方法,把那些从山林里开采好的木材绑在一起,就像一叶叶的偏舟,然后通过山洪、江河等水路运出去;越是山洪暴发、江河猛涨的时候越是放木排的最佳时期。在一次放木排过程中,由于风高浪急,父亲一个没有站稳一下子掉到了河里,更危险的是,随即他又被湍急的江水卷到了木排下面;这时候如果心慌意乱不小心呛到水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好在父亲异常沉稳,他憋着气,顺着木排一点一点使劲地往外挪动,最后终于露出水面,又捡回了一条命。
后来由于父亲忠厚老实,又能吃苦耐劳,很快便成为了公司的骨干。之前父亲目不识丁,在公司的培养下,逐渐地能看会写,处理公文、帐目也很是得心应手。至此父亲的生活开始逐渐稳定起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一年,父亲回到家乡迎娶了母亲(母亲在爷爷去世后便回了娘家)。
1962年,此时的父亲人到中年,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便有了落叶归根去种“一亩三分田”的想法,经过一番考虑,父亲真的“卸甲归田”,辞去了外面的工作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后父亲才发现,现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当时老家还是生产队派工、社员拿工分的年代,光靠工分是养不活一家人的。于是父亲干脆不去上工,和母亲在家里制作卷烟拿去卖,后来大一点的哥哥们也一起帮忙,生意一度做得红红火火。
树大招风,终于有人找上门,说父亲是“投机倒把”,在搞“地下工厂”。结果父亲被罚了两百元后,又被关进了“学习班”。
从“学习班”出来以后,父亲还是没去上工,他做起了被认可的“小货郎”,每天起早贪黑,走街串巷卖着针线、零食,玩具、文具等。结果一样风生水起。
这期间父亲又陆续有了三个孩子,这其中便包括我。我是父亲最小的孩子,我们兄弟姐妹也是五男二女。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父亲才踏踏踏实实当起了农民。父亲买了有关农业方面的科技书籍带领全家埋头苦干,连续好几年都是乡里的种粮大户。
自此父亲与农田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耄耋之年还在耕耘不辍,劝都劝不住。他不是为了生计,即使没有子女他也衣食无忧,他是舍不得跟了他几十年的田地荒草丛生。父亲常说,现在的农民比前的地主还强,以前的地主吃的还没有我们现在的好。
父亲这一生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自从成家以后却是小钱不断,即便在最困难时期也是如此,以至于以前邻居们都羡慕地说,唐述友真有本事,一个人养活那么多小孩,不仅没让他们饿着,还把每个都穿的花扑扑的。
由于幼时生活困苦,父亲从小到大最大的愿望是:这辈子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心满意足了。显而易见,他的愿望早早地便实现了。为此,父亲常常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父亲一生为人乐观、善良,乐善好施。在那些困难年代,他常常力所能及地接济一些需要帮助的穷苦百姓,方圆几里的村庄,经常有人因生活所迫向他借钱周转,他几乎来者不拒。甚至有人在借到钱后向他下跪磕头。
母亲吴淑英出生于1930年3月8日。母亲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任劳任怨。母亲一生共生育了我们五男二女7个子女,也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
一直想为父母写篇文章,却都苦于不知怎么写。前几天做了一个梦,梦见大家发现父母并没有去世,只是睡着了,后来又醒了过来,亲人们都很高兴,我也很高兴——高兴的是父母又可以和我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了,我也不用再为他们写文章了。但是等我醒来却愁怅地发现,原来这仅仅只是梦一场……
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父母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