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屈笑天的头像

屈笑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22
分享

塞北草原行

 夜色深沉, 列车停靠煤都大同之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它稍作停顿,又拐了一个弯,向着西北方向飞驰而去。

 我乘坐的这趟火车,是从西安开往内蒙包头的,也是时速50码站站停的那种慢车。午后的阳光正好,这列“慢摇”式客车,不疾不徐恰似闲庭信步。它远远地抛下了身后繁华的关中城市群,险峻清秀的华山,驶过了陕、晋、豫三省交界的风陵渡黄河铁路大桥,便一头扎进了暮色苍茫的三晋大地。

 这种绿皮火车,特别适合一个人放飞心情,舒缓压力。旅途中听听音乐,欣赏一下铁路沿线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去寻找内心向往的诗和远方,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天色微明,列车一改昨日四平八稳的样子,加快了速度。窗外的景致也变了模样。低矮方正的灰色平房,极具草原特色的大小烟囱炊烟袅袅,远处蜿蜒起伏的山丘,也覆上了一层苍茫的青黛色。

 羊群如天边飘来的云朵,向着远处的山丘缓缓移动,它们有意无意地,瞄了一下眼前这个发出巨大声响的钢铁怪物,低下头继续矜持的吃草。华北平原的名山大川,远远地落在了身后,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极具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文明。

 乌兰察布的丰镇市,地处蒙、冀、晋三省交界。也是华北平原进入草原的第一个小城。当地的建筑风格极具蒙古特色,木制的门窗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城市沿街门店的匾额上书写着汉蒙两种文字。汉字飘逸大气,形似蝌蚪的蒙古文娟秀华丽,仿佛它有一种来自“黄金家族”的神秘力量。

 丰镇站上来几个蒙古族的年青人,蒙古人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样,穿着宽大华丽的袍服,戴着尖顶的帽子。他们和我们一样,都穿着很平常的汉族服饰。这几位蒙古青年有着高大健壮的身材,高突的颧骨,眼睛微微地眯着,却有着一种鹰隼般的锐气。

 包克图,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相传当年成吉思汗在这个丰草水美的地方狩猎,发现了鹿。后来汉语音译为“包头”。它是著名的草原钢城,我国北方的重工业城市,我们这次长途旅行的终点,也是我将要工作的地方。

 下了火车的我饥肠辘辘,和同伴随便找了一家街边的馆子,想着美美吃一顿。我向店家要了几碗油泼扯面,老板瞪圆了眼晴望着我,一头雾水,不明所以。旁边有一位食客接过话题,说扯面是西安特色面食,包头这地方根本没有。

我望着价目表上一长行的蝌蚪文,头脑一阵眩晕,就随便点了几盘豆角焖面。焖面上边还写着本地特色菜“羊架子”。这个菜听起来,怎么那样有立体感。豆角焖面一上桌,看着和内地的炒面差不多,吃起来口感咸香,油大肉多。还随赠一小碟泡菜,也是非常的爽口。

 包头焖面距今巳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秦时包头固阳县,春坤山上驻扎着十万修筑长城的秦军,将士们喜欢把饭菜放在铁锅烩着吃。到了宋代,这种面食开始广泛流行于民间。包头人民经过长期不断地改良,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铁锅焖面。

 表弟原来一直是专业从事地质勘探的工作,他年初在通辽那边承包了两台钻机,那边的堪探任务已经结束了。就把钻机托运到包头的百灵庙,准备着下一个工程。他专门打电话让我来包头这边,除了干活,还可以看一看边塞的风景。

 吃完饭,表弟在包头接上了我们,就一起坐车向着北方的草原赶去。汽车“弹跳”着一路向北而行,起伏不定的公路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地平线。洁白的云朵像棉花糖一般柔软,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时值七月,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一大片刚没过地面的小草随风摇曳,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散布其间,星星点点。这和我想象中的草原大不相同,完全没有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

 公路两边,一米多高的铁丝网,把偌大的草原围得严严实实。随行的当地向导看出了我的疑惑,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他解释说因为以前过度放牧,草场严重退化,所以现在大部分草场都实行休养禁牧的政策。百灵庙向北120多公里,就是中蒙边境满都拉口岸。以前从百灵庙开车13个小时,就可以到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了。原来,我们再狠踩几脚油门,就可以出国了。

 几天以后,钻机相续到位,地质队就开始了正常的钻探工作。夏夜里凉风习习,钻井的现场灯火通明。钻机卯足了劲,吐着黑烟正常进尺。作为记录员的我无所事事,便爬上身后的小山包静静地听着Mp3。轻柔的音乐缓缓流淌着心事,把我整个人包裹在浪漫的壳里。月亮从东边的山坳里爬上来,又大又圆,像一面温暖的大镜子,明晃晃的,盖满了整个草原。

 我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浮想联翩。眼前的草原,浮现着一顶顶洁白色镶着花边的蒙古包。月光如水,篝火燃起来了,炽热的光芒瞬间冲破了黑夜的束缚。年轻帅气的蒙古族小伙子,拉起马头琴演奏着(敖包相会),漂亮的小姐姐像欢快的百灵鸟,扭动着曼妙的身姿翩翩起舞。悠扬的马头琴声,如潺潺溪流,深情地诉说着草原故事。我完全忘记了自已手头的工作,直到机长声嘶力竭的呐喊冲击着我的鼓膜,我才跌跌撞撞的下山,又重新启动了工作程序。

为我们带路的向导,也是拉水车的司机,他是纯正血统的蒙古人,人长得膀大腰圆,有着一双浅粟色的眼晴。工作之余,他热情地邀请我和表弟去他家作客。

在距离我们帐篷五六里外的牧民定居点,就是司机的家。他家今天刚好杀了一只羊,我们过去正赶上吃羊肉。草原放养的山羊,肉质鲜嫩,不膻不腥,是当地特有的美食。

 热情的女主人早早把我们迎进了屋,招呼我们坐在厚厚的毡毯上。屋内的家具陈设都是现代化的布局。热气腾腾的奶茶端上了桌,一股独特的茶香混着羊奶味直击灵魂。奶茶一般是用砖茶制作而成。用刀削几片压制好的茶叶放在天然泉水里,茶壶内再加上新鲜牛奶和食盐,小火慢煮熬出精华,有时奶茶里也会加些别的东西。

 我和表弟互相对视了一眼,默默地喝下了主人热情献上的奶茶。奶茶的味道浓郁,咸香适中,风味独特,那个味道就和传说中的北京豆汁儿差不多,喝过一次终生难忘。我不明白为什么茶水里加奶加盐,有什么科学依据。牛奶和早茶完全可以分开喝嘛,也可以加糖么,奶茶却偏偏加了盐混搭在一起,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饮食文化。这种饮食习惯自辽金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热情的主人见我们入乡随俗,端上了大盘的羊架子。来包头时就听说过,我以为它就是剔除了羊肉的骨架,全是骨头该怎么吃呀。现在,眼前的盘子里,堆满了炖好的羊肉,它看起来和我们内地的排骨一般。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夹起了一块羊肉。这羊架子果然不同寻常,炖好的羊肉,肉质鲜嫩味美,入口即化,几乎没有膻腥味。完胜我平日最爱吃的糖醋排骨。鲜嫩的美味刺激着味蕾,从舌尖一点点延续,带给我太多的惊喜和满足。

 阴历的七月十九,是百灵庙那达慕大会开始举行的日子。稀土矿区紧张的堪探任务已完成,我们迎来了短暂的休息时间。表弟开着车拉着我和几个工友去那达慕会场观看精彩的表演。“那达慕”在蒙语的译音,意为游戏,蒙古人用来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它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大型竟技,游艺,体育项目。那达慕大会上,不仅有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也有歌舞表演,物资交流等民间活动。5天的时间里,整个草原都沸腾了,那达慕会场也变成了歌舞的海洋,欢乐的海洋。

  我们一行人到了那达慕会场,现场围观的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蒙古式摔跤表演已经开始了,蒙人称之为“搏克”。在悠扬激情的“乌日亚”赞歌中,两个身体健硕的选手身穿牛皮制成的“卓得戈”,舞动着壮实的双臂,以雄鹰展翅之姿势跳跃出场。随着裁判一声令下,两个摔跤手围着场地转着圈游走。他们俯身前视,慢慢地互相接近对方,警惕地寻找着可乘之机。身材高大的摔跤手身手敏捷,健步上前,一个过肩摔,将对手猛地撂翻在地。摔倒的摔跤手也毫不示弱,动如脱兔,借力一个鲤鱼打挺又弹跳了起来。两个摔跤手的实力不相上下,经过激烈的贴身博弈,身材高大的摔跤手最终胜出。现场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射箭场上的气氛静谧而又紧张。蒙古族的神箭手们站在一排,拉弓搭箭,锐利的眼神瞄准着远处的靶心。随着一声令下,一支支利箭如流星般划过长空,带着呼啸的风声,精准地落在靶心,每一次命中目标,都会赢得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惊叹。每一个神箭手,为了那达慕大会的精彩瞬间,平日里的训练都付出了百倍的努力。蒙古人那种内敛沉稳的气质得以彰显,竞技场上才能以实力说话,夺得最后的胜利。

 距今806年以前,草原上的雄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帅着十几万蒙古大军,远征遥远的西域。经过了蒙古三代人长达41年的西征,覆灭了欧亚诸多国家。征服了包括西亚,东欧,中亚等广大地区。信仰“长生天”永不落幕的蒙古人,终于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面积达3000万平方公里的蒙古帝国。

 残阳如血,落日长河。草原上的那达慕大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可是蒙古铁骑的彪悍神勇早已成为昔日黄花,辉煌不在。那种崇尚强者的基因,却深深复制在蒙古族人民的血脉里。草原的风,从遥远的大漠深处而来,拂过了面颊,我仿佛看见了当年蒙古大军的金戈铁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千军。人类历史上,一支似乎不可能战胜的强大军队,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昙花一现,逐渐地走向灭亡,成为一个强盛帝国的绝唱。

 历史总是大踏步地前进着,太阳在草原上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草原上的云朵,像洁白的羊群,向着遥远的天际游荡着。吹过旷野的每一缕风,都是清新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