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温培雅的头像

温培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4
分享

古风里的君子之交

古人称同出师门者为“朋”,志同道合者为“友”。在外求学儿子每次假期回家,都要和一起奋战过高中三年的“岁寒三友”相约见面,图书馆欢聚、火锅店论剑。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朋友”,但不是刎颈之交,不是莫逆之交,不是知音之交,不是胶漆之交,不是管鲍之交,只称得上是淡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平时各忙各的学业,闲了就一起聊聊人生、谈谈理想,看看星星、看看月亮。

朋友居五伦之末,但是朋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特别是对少年人来说。三个孩子的友谊是建立在彼此的了解、互相的欣赏、同龄的信任、共同的梦想、相似的家境等基础上,因为道同而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真正的朋友,一定是正直、诚信,有才华、有见识者。很庆幸他们小小的年纪就能“高山流水遇知音”,明白了君子之交的真谛。

即便我们成年人,朋友圈里虽然人山人海,更多的是熟人,真正称得上朋友寥寥无几。所谓朋友,是在你失意落难之时不会落井下石而是雪中送炭,在你孤立无援之时不会退避三舍而是伸出援手,在你春风得意之时不会顺藤而上而是遥遥祝福——平时虽然没有密切的交流,但是你会觉得他们离你并不远。《庄子·山木》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清淡、平淡、恬淡,才是交友的最高境界。这种友情,不用虚情假意舌灿莲花,无须形影相随如胶似漆,不谄不媚、不急不躁,相处如沐春风。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君子之风、山高水长。“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具有“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雕饰,人以为龙章凤姿”显于外的风度,又具有“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藏瑕,宽简有大量”蕴于内的品格,以至于当时许多文士都愿意和他交往。阮籍、山涛虽年长于嵇康,但为其人格魅力所折服。《竹林七贤论》有“山涛与阮籍、嵇康皆一面,契若金兰”之说。这样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的美男子婚姻当然是一帆风顺的。他迎娶了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当了驸马,他却不热衷于仕途,而且很有骨气。司马氏掌权后,他隐居不仕。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钟会就是那个拜访嵇康被其冷落,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对曰:“有所闻而来,有所见而去。”这世间就有一种人,打着礼贤下士的旗号,其实包藏祸心,一旦被识破,立马变身小人。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嵇康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这其中很多人并没有见过嵇康,只是听说过他的贤名。他们挺身而出只是为了挽救这个一代奇才的性命。但是在暴戾的强权面前,文人的请求苍白无力。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抚了一曲《广陵散》后叹道:“《广陵散》从此要失传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嵇康临刑前把一对遗孤拜托给字巨源的山涛——对,你没有看错,就是嵇康一文成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反派男一号。山涛不计前嫌、不负期望,把他的儿女抚养长大,体现了真朋友、真君子的风范。

还有一段发生在我们天中的君子之交,成就了两个成语:一曰鸡黍之交,一曰一诺千金。说的是山阳金乡人(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范式,字巨卿,少年时在太学与汝南郡人(今平舆县北)字元伯的张劭一见倾心、结为好友。二人学成归乡,相约两年后在张劭老家见面。在那个车马很慢、书信也很慢,没有手机电话通讯、没有短信微信传情的年代,两年后相约日期来临,张劭就请母亲准备饭食迎接挚友。母亲质疑:“分别了这么长的时间,又相隔千里,你怎么确信他能来?”张劭笃定地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约。”母亲信了,为此酿酒,准备迎接贵客。范式果然如期而至,两人尽欢才散。后来张劭得了重病去世。此时当了郡里功曹的范式梦见张劭带着黑色帽子走来,说自己要在某一时下葬,永归黄泉,想再见一面。范式惊醒大哭,于是在下葬那天穿上吊丧的服装,坐着白马拉的素车奔赴好友家里。然而范式还未赶到,灵柩就出发了。但是蹊跷的一幕出现了,灵柩不能放入墓穴。这时看到有辆车赶来,张劭的母亲感动地说:“一定是范巨卿来了。”范式一到就叩拜灵柩说:“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异路,从此永别。”范式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灵柩这才缓缓向前。然后他又留在坟地,为张劭修坟种树后离开。这就是古风里的交情。

走了大半生,终于明白,红尘中有一种君子之交,不在同行,而在同心;没有相伴,只有相知。作家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包容。”清风明月的胸怀,高山青松的磊落,春风化雨的懂得——一生如果能够遇见这样的友情,何其幸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