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歌声的头像

歌声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29
分享

远去的乡村电影



文/歌声


    乡下有太多好玩而有趣的事,值得用一生去珍藏。看露天电影便是其中之一。

那是贯穿整个70—80年代的时代记忆。那些活蹦乱跳的少年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想忘也忘不掉。

乡下放电影,理由有多种。诸如:砌屋完垛、生日祝寿、考上大学、喜添贵子、婚嫁迎娶、老人过世等等,都可放场电影,热闹一番,显得主人有面子。

那时都是露天电影,晒谷坪或者院子槽门,便是极佳放映场地。如要放电影,主人应提前和放映员打好招呼,或干脆派人把放映设备挑过来。在场地边上,树立两根高高的杉木柱子,一块四四方方,比窗子还宽大的白色帆布,挂在两根柱子中间偏上的位置。那叫挂银幕。并在银幕一侧吊个喇叭,再用一根电线牵到位于场地中央的放映机旁。放映师傅一般有两个。放映前,会试一下机。师傅从专用的箱子里取出放映机,小心翼翼地放到桌子上,开始调试。突然一束强光打在银幕上,雪白雪白。师傅照例要手拍两下话筒,喇叭即刻传出“嗬嗬”声。小孩子显得特别兴奋,口中念道:放喽放喽!试好机,看天色尚未断黑,于是放起了留声机。当四邻八乡的乡亲们,老远听到有流行歌曲飘来时,一传十,十传百,早早收工,看电影去。

夜幕降临,正式放映。片头很吸引人。一般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居多。工农兵并列并列站在一起,目视前方,神采飞扬。北影,上影,八一厂也不少。每当银幕出现“八一电影制片厂”,并伴以金光闪闪的放射线时,那简直会令乡亲们,特别是男孩子激动不已。不用说,百分之百是打仗的片子。那个年代的影片,有这么几类:戏曲片,反特片,战争片,武打片,生活片,动画片等。戏曲片又分京剧,安徽黄梅戏,浙江越剧,河南豫剧,湖南花鼓戏。如京剧《红灯记》,黄梅戏《天仙配》,越剧《红楼梦》,豫剧《花木兰》,花鼓戏《刘海砍樵》。反特片就是公安人员破案的,如《黑三角》《羊城暗哨》《405谋杀案》。生活片如《咱们的牛百岁》《飞来的仙鹤》。武打片如《武当》《少林寺》《武林志》。动画片如《哪咤闹海》《大闹天宫》等屈指可数的几部。看得最多的要算战争片了。有打国民党的,有打日本鬼子的,有抗美援朝的,还有对越自卫还击的。如《解放石家庄》《战上海》《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铁甲008》《花枝俏》《自豪吧!母亲》等等。我估计三天三夜都看不完。

电影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胶片在“嗞嗞”地转动,慢条斯理地。如遇中途下雨,观众都不舍得离开,借把伞也要看完。再或者看着看着,胶片突然烧断,观众一片哗然,长吁短叹,不甘心似的,意犹未尽。有性子急的,脱口而出一句口头禅:娘卖X的!早不断迟不断,偏偏看得最过瘾的当头烧断了。娘卖X!虽是粗野话,可话糙理不糙,大家都有同感,不会责怪“骂”人者,反而把抱怨和不解的目光齐刷刷投向放映员。弄得放映员连连道歉,生怕有人跳出来砸机子,手一直在哆嗦不听使唤……

一般会放两场电影,好事成双嘛。有时也会事不凑巧,放完了第一部片子,第二部还在路上。往往后面的片子比前面的更好看。我那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再一次发扬了中国农民的忍耐精神,一直等到跑片人气喘吁吁赶来,脸上才现出欣喜的表情。当第二部电影打出“剧终”时,乡亲们才带着极大的满足,有说有笑地各自回家了。

这就是当年魅力无穷的乡村电影。如今已难觅她的“芳容”。呜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