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许多美食是和四季里的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的,比如清明节吃青团;立春吃春饼、萝卜、春卷、五辛盘、食饼筒;立冬吃馄饨、饺子;大寒吃腊八粥、八宝饭等。通过吃节气美食,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每个节气自然都会向大家呈现独特的食物味道,鲜香无添加的食物,是餐桌上边吃边回忆与食物关联的人和物的焦点,品尝美味,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感恩自然的心,不自觉显露。
清明节前后,雨丝总是不断飘落,雨日的天空比较暗沉,灰白的颜色让人心情不自觉地偏低落,那几日的某一刻,对已经逝去的亲人思念之情似乎更甚。万物复苏,再次醒来,而逝去的亲人,再也无法醒来与我们生活在同一时空了。
周末,趁着雨未落,提着竹篮,带着狗儿去屋外的田野里采摘艾草想着做一些青团吃。油菜花已经开的很旺盛了,隔着松树林望去,一片又一片金黄铺展天地间,虽然是阴天,靓丽的黄色还是振奋了一下我的精气神。蒿草是春日田野里的寻常植物,随便找找就可发现,弯下腰,采摘蒿草,折断蒿草那一刻清香弥漫开来,春天的味道爬满山岗。不消一会,收获很多艾草,回去的路上,看见梨花、桃花开在屋角边,窗户边;江南的美,抬眼可见,欣慰;田埂上的野豌豆苗,野葱,长势喜人,想着下次空了来采摘,又可以美滋滋饱腹一顿了。
青团的主要原料包括艾草、糯米粉和馅,不同地区在制作方法和名称上有所差异。例如,上海、宁波一带称为青团,杭州称为清明团子,客家地区则称为艾粄。清明团子的来历融合了历史传说、节日习俗和文化寓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一种时令美食,更是人们对先人的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清明团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晋国。相传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将清明节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们在这一天不得生火做饭,只能食用冷食。青团因其无需加热即可食用的特性,成为寒食节的主要食物之一。
以前,想不起来做时令食物,某个节气到了,家里的长辈总是准备好了应节气的食物,放置餐桌上,我们回家就会吃到,没有觉得多珍贵。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渐渐长大,长辈渐渐老去,想着做些好吃的食物,孩子们回家吃到接地气的食物,和父母长辈聊天,说记忆里这些食物的不一样之处,谈论食物此时的味道,笑笑或者沉默的表情,都是那一刻孩子留在我们心里的念想。居住外地的孩子,一直吃餐店的食物,哪里吃的出家的味道啊。可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家都会是内心深处,最温暖的惦记,最想念的依靠。逝去的亲人,在我们年少时,给予我们喜欢吃吃不厌的食物,对亲人的思念里,夹杂对食物的清晰记忆。舌尖留住了当初食物的味道,大脑留住了亲人的音容笑貌。亲人给我们养好身体的食物,亲人陪伴我们长大,吃饱后的快乐无忧无虑,心里渗出的丝丝甜味,恰是往后日子里遇到不如意时的治愈。
坐在院子里剔除艾草的杂叶老梗也是一种享受,养眼的植物,屋顶鸟儿的欢快鸣叫,小猫小狗不断在我腿边蹭来蹭去,清欢的时光,享受很久不腻。清洗数次艾草,将艾草倒进开水锅里淘一下,锅里的水瞬间变绿,我最喜欢用煮了蔬菜的水刷碗筷,水里的碱性去污能力很强,天然的去污水,不伤手,碗筷不用清洗多次,就可以放心的放进碗柜里。取出热水里的艾草,放进凉水里浸一下再取出,挤干水分,晾凉后放进破壁机加一些凉开水打碎,变成艾草汁后,倒进准备好的糯米粉里揉成面团,再加热水揉一小块面粉团放进糯米团里一起揉,使劲揉合,醒一会面团便可包制青团了。捏面团,成为窝窝头状,把馅放进圆窝里,捏合面团口就成功了。青团馅可以用红枣碎搭配芝麻,也可调制咸味的馅,肉类,豆干类,蛋黄组合都行,依据个人口味调制馅。喜欢吃红糖芝麻核桃馅,咬一口软糯糯的团子,红糖汁液流到嘴角,咀嚼时核桃的香味慢慢散开,吃的开心,忘了不高兴的事和人,活好当下,恰如其分地表达。清明时节的艾草嫩绿,可多采摘,多做一些青团搁在冰箱里,慢慢吃。但是在奶奶那一辈,只能现做现吃,顶多放置一天,而且青团馅也不如现在这般多,面粉也不如现在精细。时代发展,人们经济条件越来越好,食物多样化呈现眼前,天南地北的食物,想吃什么,上网浏览,选中爱吃的食物,快递很方便,几日便邮寄到家,吃的幸福指数较之奶奶那一辈,无法想象的飞跃。
小时候,爷爷家开糖坊,我吃的食物比身边的孩子多出许多,各种各样的甜点,装饰了我的童年,美了我的梦境。爷爷和小姑阁楼上做鸡蛋糕,用土灶烤,阁楼上堆放的木柴,做鸡蛋糕时灶膛里跳跃的旺盛火花,麻饼上的芝麻香味,鸡蛋糕铺在铁板上的样子,清清楚楚摊在我眼前呢。爷爷用沙子炒制瓜子花生,他手上拿一把很长木柄的大铲子,不断翻炒,动作熟练轻盈,炒到啥时可以出锅,爷爷尝一下瓜子味道就知道了。炒熟的瓜子花生香味,传到很远,闻着特别香,邻家的孩子偶尔站在门口不走,奶奶便叫我捧一些瓜子花生给他们吃,因为食物,我身边总有许多玩伴,对我很好。
那时候,爷爷奶奶整天围着家里转,打理糖坊以外的时间,做手工活,房子破旧了,自己动手修补;或者河里捕鱼捉虾抓蚌壳,奶奶的菜园里果蔬长势喜人,奶奶挑粪桶的样子有时候看起来挺吃力,走半天才走一小节路,我想帮她,但总也帮不上忙。爷爷奶奶一直早起,从不睡懒觉,没听过爷爷奶奶喊累,他们笑着说话的神情平淡安逸。如今,我动不动就喊累,说着不耐烦的话,耐心,是一个人对生活境遇的基本礼仪,失去耐心,啥事也做不好。如果时光能倒流,我愿意再一次回到爷爷家,珍惜和他们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世间没有如果,没有倒着走的时间,失去的再也回不来,无能为力很心痛。
爷爷家的房子偏大,厨房、厅堂、房间、退堂,木楼上的门帘是棉布的,青石板地面很光滑。奶奶把青石板用布擦干净,天热我就躺在上面纳凉,但是不能久睡,怕凉到筋骨,老了身体痛。现在想到睡在青石板上的滋味,像是躺在一块玉石上,温润感紧贴肌肤。爷爷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所有桌面每天擦拭,毛巾每日洗晒。爷爷做糖的工具一样样摆放整齐,奶奶的梳妆台大红色,纯木,两个抽屉里装着奶奶的发夹,木工雕刻的花纹非常漂亮,涂抹油漆的图案形象逼真,梳妆台上花鸟的样子灵动。我记得奶奶对着梳妆台的镜子挽发髻的情景:清晨,朦朦睁开眼,奶奶坐在床对面的梳妆台边,手抹额前的碎发,直到额前不再有碎发,露出光洁的额头,再挽发髻,最后用银簪子挽住长发,前后左右看着满意后,笑着走出房间。
屋前的河水清亮亮的,水天一色的日子只道是寻常;河里面的鱼虾成群结队,不怕人的走近,黑黑的鱼虾影子,画出水波的游动;童年的天真,在爷爷奶奶家,完整。想念往日时光,清明节,睹物思人,咬一口青团的时候,想起祖辈曾经给予的青团味道,象征团圆的团子,我的心又一次和亲人们团圆了,清晰,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