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相波的头像

余相波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5/20
分享

兰滩古渡,往昔如梦岁月留痕

2020年的12月25日,兰滩口汉江大桥正式通车了。同时,这也宣告拥有悠久历史背景的兰滩古渡,在历史的篇章中落下了帷幕。如今,兰滩古渡口,已默默退出历史舞台五年之久。汉江岸边的芦苇仍旧随风摇曳,渡口石阶痕迹斑斑,似乎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遗梦。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洒满江面,泛起如鱼鳞般的粼粼波光,唤起无数人对古渡往昔时光的绵绵追忆。

兰滩,位于楚头秦尾,因其背靠巴山,面向汉水,汉江河横贯鄂陕两省。其资源丰富、水路畅通,历来是各路兵马交锋争夺的战场。过往的岁月里,除了本地土生土长的后裔,还有许多外地迁徙而来的人们。只不过,巴山与汉水是先民们赖以生存的牢固根基。在兰滩地域流传的民间无名诗句说:“汉江之畔山接山,历来兰滩有渡船。一条江水跨两省,远古帆船映蓝天。”渡船上,老艄公手持长篙,眼神坚定,每一次撑篙都蕴含着对生活的执着。年轻一代虽心怀远方,却也不忘传承这份坚韧,他们深知,只有跨越这巴山汉水,才能真正触摸到外面的世界。渡口边,岁月刻下的痕迹斑驳可见,年轻人们站在船头,目光穿越江面,心中涌动着对未知的渴望与对故土的深情。老艄公的篙影在夕阳下拉长,仿佛诉说着兰滩古渡的古老传说。

明清年间,汉江水上商贸活动步入鼎盛时期。兰滩,凭借汉江河跨越鄂陕两省,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商人在此汇聚。一时之间,这里骡马车船往来不绝。兰滩,因古渡口而受益,街巷间作坊林立,经济贸易颇为繁盛,直至新中国成立后80年代,汉江的兰滩渡口流域,仍能见到满载货物的船帆。在过去,汉江兰滩段滩险流急,过往船只至此必停泊转滩。数十名沿江拉纤的汉子,皮肤黝黑,肌肉结实,脚踏草履,汗水淋漓,弓背弯腰,喊着响亮的号子,那高昂且有韵律的声响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依赖巴山汉水的滋养,兰滩于历史长河中,步伐虽沉却执着而坚定地缓缓前行。新中国成立以来,兰滩两岸的民众,犹如一匹疾驰的骏马,跃上了经济飞速提升的“快车道”。1974年春季,襄渝铁路全线贯通,四级客货中转站“兰滩站”,踏上了它近三十载的服务征途。站台设三股铁道,长达1500米,宽44米。邻近的白河、郧西、冷水、景阳等地的民众都奔赴兰滩搭乘火车远行。刹那间,整个兰滩街巷、兰滩码头、车站周边,人声鼎沸。各类商铺、旅店、餐馆如春草萌生般,接连拔节而生。九十年代之际,车站周遭是兰滩的商业枢纽。每到年终,南部山脉的居民均举家前来准备年货,风驰电掣的绿皮火车、行色匆匆的乘客和店铺前艳红的春联、多样的新装、缤纷的美食交相映衬,一片国泰民安的昌盛风光。兰滩小镇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脚步,古老的渡口与新兴的车站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大巴山与汉江,为两岸流域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却同样筑起了与外界沟通的屏障,致使许多人终生未能涉足外界的版图。然而,想要步入外面的辽阔世界,就必须克服汉江与连绵山岭的重重障碍。两岸的民众及日常往来的过客,只能凭借兰滩渡口那装载二十余人的客轮,在澎湃的江水中颠簸行进过江。偶尔夜间到达兰滩的特殊旅客,鉴于夜晚的安全顾虑,只能选择在旅馆留宿,待到黎明方可渡江。一旦遭遇雨季上游洪水泛滥,整个江面水流汹涌,渡船愈发显得摇晃不定。船夫汗流浃背,紧抓舵柄,小心翼翼。乘客们紧握座椅扶手,心跳与波涛一同激荡。每一次横渡江面,都是对胆量与决心的挑战。倘若河水超出了安全界限,那便只能暂停摆渡,徒留人们“望水兴叹”。何时能在这汉江河上架起一座桥,成了一河两岸和南来北往人们心中深藏的夙愿。2000年期间,由于安全隐患,曾发生一起小车从轮渡上过江, 导致人车滑落入江,造成数人伤亡的悲剧。这次惨剧之后,民众们的期待逐步升高,渴望能在广阔的汉江上建造一座“心灵之桥”,意在连接两岸,促进与外界的交融,终结渡轮往返的劳顿之苦。

直至21世纪初,鄂陕两省政府历经多年筹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春风终于吹拂至此,承载着无数期盼的目光,汉江大桥在2017年破土动工。桥墩巍峨耸立,钢索凌空飞架,宛如巨龙腾跃江面,兰滩渡口迎来交通便捷的新纪元。一座雄伟的汉江大桥拔地而起,宛如彩虹横跨天际,彻底终结了渡船的历史。大桥落成的那一刻,欢呼声响彻云霄。男女老少齐聚桥畔,眼中闪烁着希望之光。从此,天堑变通途,兰滩与外界紧密相连,商贸繁荣,生活焕新。同时,兰滩结束了“孤岛”岁月,有着悠久历史的兰滩古渡履行完了它的历史使命。

岁月流转,兰滩古渡见证了无数巴山汉水梦想游子的起航与回归。尽管山高水远,但“兰滩人”心中那份对外界的向往和追求从未熄灭。他们用坚韧与智慧,一步步拓宽追求生活的边界,于汉江大桥的映照之下,梦想终究走进了现实的怀抱。时光荏苒,兰滩古渡虽已消逝,但其承载的岁月记忆与人文情怀,犹如这汉江水般绵延流淌,成为一河两岸人们心中永恒的印记。(文/余相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