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吃李子,喜欢李子那清脆爽口、 酸酸甜甜的味道,但我却没爱屋及乌地喜欢上李花,总觉得李花淡,俗。李花虽然也是白的,但不如梨花白得鲜,而且要到清明前后才开放,也不如我们开春随处可见的野樱桃花开得早。
但文友孙文章的一篇文章《响壳李的故事》改变了我对李花的印象。他在文中对家乡大路坝李花的描写,可以说是气势磅礴, 小小李花竟有那么大的场面,也不得不令我“啧啧”称奇。
因为李子树的树龄都不长,而且李子属季节性水果,成熟过后,三五天就过了,很难存放,所以成批量种植李子树是富有挑战性的。我们村曾在2000年初成片发展过脆红李,面积突破了一千亩。曾经幻想,李子花开了,漫山遍野,一片洁白,那一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李子熟了,大挑小担涌往市场,会赚来不少的钞票。但时至今日,当年发展那么多的脆红李,现在连找棵做种子的都难了。原来、当年好多农户发展脆红李,都是冲着能享受退耕还林的补助政策而来的,而栽培脆红李几年后,并没有争取到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就纷纷将脆红李树挖来毁了。没毁掉的脆红李树,其主人又因李子滞销而懒得管理,结果被活活撂荒毁了。
3月23日,应文友的邀请,我与孙文章结伴前往大路坝参加咸丰与黔江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油菜花旅游观光活动。我们在油菜花海里逛了一圈,孙文章说,带我们去他老家赏李花。离开这个热闹之地。他开着车沿着盘山公路向山上开去。
沿途的李花真的将我震憾了,用漫山遍野形容毫不为过。我们平时见到的李子树, 无非就是沟坎井旁一两株而已,能够成排的李子树,实属罕见。一树树李花横顺成行,错落有致。每一树李花都通过人工进行了精心的修剪,高不过三米,树冠张开,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孙文章说,这样栽培的李子树通风向阳,易授粉挂果,果子享受的阳光与雨露均匀,果子的品质好,果大肉多,脆嫩爽口, 酸甜适中。而且果子成熟了,方便采摘,站在地下就能全部采摘完毕,不用爬到树上去。 爬树采摘既耗时费力,又容易踩坏李树的枝丫,弄得不好踩虚脚,或枝丫断裂,从树上摔下来,轻则鼻青脸肿,重则伤筋动骨。
我们从海拔只有五六百米的大路坝,一直攀升到海拔1200多米的二仙岩。从高处拍照,那是别有风味,将山上的李花与坝上的油菜花“一网打尽”。坝上的油菜花是底色,浮在山上的李花成了点缀。坝上油菜花里,穿红着绿的人们穿梭其间,而山上的李花就显得格外的冷清与落寞,除了我们一辆车三四位穷酸文友,再也找不到其他游客了。但孙文章不管这些,诗兴大发,立即口占一绝:
春色满园菜花香,朵朵含羞惹蝶忙。
谁说楚渝无桃李,悄然回望卧山岗。
我看到这么多的李花,也忘乎所以,径直跑到李花树下聊发少年狂。孙文章瞅准机会抓拍了不少照片,发到作协群里,引来文友们竞相点赞。
那天中午,到孙文章三哥家吃午饭。三哥告诉我,他们村的农户是家家栽培李树,人人都有出售李子的收入。他每年卖李子的收入就有三万多块钱。李子成熟了, 商贩上门收购,十块钱三斤,如果商贩自已进李子林里采摘,则更便宜,只需要六角钱一斤。除了响壳李,还有叫红宝石的新品种, 这个在市场上就更抢手。听着三哥的介绍, 一幅热闹的李子采摘收购图在我面前浮现,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实,李子树真正的价值是“秋实”;至于“春华”,愉悦人的感官而已。
2024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