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洪民的头像

周洪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12
分享

“蛤蟆湾”的变迁

“蛤蟆湾”的变迁

作者:周洪民

“蛤蟆湾”,这个听起来略带诙谐的名字,并非是一片水塘,而是位于我村东处的一块撂荒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由于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度高,这里难以灌溉也难以排水,种下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因此被生产队弃耕多年。每当夏季雨水充沛时,这里便杂草丛生,野花遍地,蛙声连天,于是得名“蛤蟆湾”。

然而,这片在大人眼中的荒芜之地,却是孩子们的乐园。草丛中藏匿着很多种昆虫,如蚱蜢、蟋蟀、蝈蝈等,它们都是我们追逐玩耍的对象。夏季的傍晚,蛤蟆湾变得异常热闹,蛙声、虫鸣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交响乐。蜻蜓、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蛤蟆湾仿佛变成了一座露天歌剧院。打完猪草后,小伙伴们便聚集在这里,尽情嬉戏,享受这难得的欢乐时光。

我们爬上高高的柳树,折下柔软的柳条,编成草帽戴在头上。然后,我们模仿电影中的解放军,匍匐在草丛中,玩包抄剿匪游戏。每当接近“敌匪”时,我们像猛虎下山一跃而起,冲锋陷阵,勇往直前。被包抄的“顽匪”拒不投降,双方短兵相接,互不相让,直到一方累得筋疲力尽,举手投降为止。胜利的一方虽然也是满身泥草,但那份喜悦和成就感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玩累了,我们便随意躺倒在软绵绵的青草上,仰望那纯净的天空。碧蓝的天空中漂浮着朵朵白云,它们仿佛是海上的白帆,又像是新娘身披的婚纱,给我们无限遐想。

蛤蟆湾的变迁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了摘掉贫困的帽子,要强的父亲毅然决然地承包下这片不被大家看好的撂荒地。他坚信,只要肯下苦功,荒地也能变成金窝窝!

说干就干,开荒的号角就此吹响,父亲早起晚归带领着母亲、哥哥和姐姐们一头扎进蛤蟆湾。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他们就用最原始的独轮木车,一趟又一趟,往返于三里之外的二干渠与蛤蟆湾,去搬运黄河淤积下的泥沙。一筐筐沉重的泥沙,浸透着全家人的汗水,满载着对未来的期许,被陆续填进洼地,一点点抬高,平整地面,待一切就绪后,父亲播种下小麦,又马不停蹄地在地块间规划布局,深挖排碱沟、修筑引水渠。确保每一株麦苗都能喝饱水、茁壮成长。末了,沿着沟渠种下榆树、白杨、洋槐树苗,像是给蛤蟆湾镶上一道绿色的边。小树苗很争气,夏日里铆足了劲儿生长,没几年工夫,便郁郁葱葱,成了守护良田的防风固沙林。

然而,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背后,是全家人难以言说的艰辛。彼时大姐二姐年纪尚小,身体还稚嫩,却也扛起了生活重担。大姐整日肩挑背扛,稚嫩的肩膀被磨得红肿破皮,又加上营养跟不上,生生错过了长高黄金期;二姐更遭罪,高强度的劳作让她体力严重透支,一场高烧凶猛来袭,虽捡回一条命,听力严重受损,父亲带着她辗转多家医院,操碎了心。父母也累垮了身子,原本挺直的腰杆,日渐弯曲。

如今苦尽甘来,曾经荒芜贫瘠的蛤蟆湾,摇身一变,成了肥沃丰饶的粮田。麦浪翻滚,煞是喜人。地边绿树成荫,为劳作的家人撑起一片清凉;鸟儿欢歌,奏响丰收的乐章。转年,饱满的麦穗低垂着头,仿佛在诉说丰收的喜悦,白面馒头的香气,第一次飘满了我家小院,“聚宝盆”的预言成了真。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哥哥姐姐早已步入中年,皱纹悄悄爬上了脸庞。每次回娘家,姐妹俩总会默契地走到村东头,久久凝视着昔日蛤蟆湾的方向。此刻,她们脑海里一定在走马灯似的回放往昔:烈日下推车运土的忙碌,暴雨中抢修沟渠的焦急,生病时父母悉心照顾的温暖……或许还有那些或酸涩或甜蜜的逝去的青春年华。我猜,她们心底更多的应该是骄傲吧,毕竟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浸润过她们的青春和汗水。

蛤蟆湾的变迁,不只是土地的重生,更是家人奋斗精神的见证。这片土地,承载着过去,孕育着未来,静静诉说着那段平凡而又伟大的拓荒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