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洪民的头像

周洪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23
分享

枕着黄河口童谣入眠

  枕着黄河口童谣入眠

——读《你是我的小呀小枕头》有感

              作者:周洪民

老鸹枕头两头尖

养活那孩子一大滩

——黄河口童谣

读郭老师文章《你是我的小呀小枕头——老鸹枕头》是一种视觉盛宴,是一种精神上地享受。

“老鸹枕头又脆又嫩,一掰就断,而且会有奶汁流出来,咬一口,淡淡的清香淡淡的甜。苦难的童年,它是野生在河子西大地上的最难忘的零嘴。”一气读完,文章中满是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眷恋和对大自然野趣的深情怀念。

朗朗上口的黄河口童谣,勾起了我的童年往事。“老鸹枕头”在我们老家叫“山老鸹”。

小时候,农村还没通上交流电,夜晚靠煤油灯来照明。酷热难熬的夏夜,母亲为了打发单调枯燥的漫长黑夜,更是为了省油,吃过晚饭,她就会在院子中央铺一张苇席,我和小哥迫不及待躺在苇席上,缠着母亲给我哥俩讲故事,母亲就会一边摇动芭蕉扇驱赶蚊虫和酷热,一边给我哥俩哼唱黄河口童谣:

山老鸹,尾(yi)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把那娘来背了山沟里,把那媳妇背了炕头上。

擀白饼,炖肥羊,媳妇媳妇你先尝。

我上山沟去背咱娘,咱娘变成了屎壳郎,哧溜飞到柳树上,吧唧堕到狗屎上。             ——黄河口童谣

每当讲到这儿,母亲就会问我哥俩:“你俩长大后娶了媳妇,也把你娘背到山沟沟吗?”“不会的,不会的,我把娘背到炕头上。”我哥俩异口同声抢着回答。

        这首童谣是针对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孝敬父母养育之恩的批判与讽刺,是一种教育警示后人一定要孝敬父母、珍视亲情的童谣。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

“童年的那些事儿,就像狗蛋松脱在草桥沟里的裤衩,越漂越远。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是,我已好多年不见老鸹枕头的影子了,它也灭绝了吗?如果人们功利到一片土地上只让化工厂生长,是多么薄情和无趣啊!”随着时光流转,老鸹枕头渐渐难觅踪迹,这不禁让人深思。作者对其是否灭绝的担忧,实则是对现代社会过度功利化、自然生态被破坏的批判。当土地被化工厂占据,那些曾经陪伴孩子们成长的野果、野草只能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我们在追求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去保护那些曾经给予人们无尽欢乐与温暖的大自然生灵.

有时我哥俩好奇地打量繁星闪烁的夜空,让母亲给我俩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母亲就会一手不停地摇动芭蕉扇,一手指着天上的繁星,教我们认识牛郎星和织女星。慢慢讲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母亲手中的芭蕉扇有节奏地摇动,蒲扇带起的微风,轻轻抚过我哥俩的肌肤,驱散着周围的热气与蚊虫。母亲的芭蕉扇是夏日里最清凉的源泉。

母亲的眼神温柔而专注,仿佛在守护着世间最珍贵的宝贝。有时,她会停下手中的蒲扇,为我哥俩轻轻拭去额头冒出的汗珠,那粗糙却又无比温暖的手,划过我们的脸庞,留下满满的爱。

母亲不停地摇动芭蕉扇,我哥俩渐渐有了困意。朦胧中,我看到母亲仍在坚持着,她的手或许早已酸痛,她的额头上布满了汗珠,而她却依然一下又一下不停地摇动蒲扇,只为让我哥俩在这炎热的夏夜睡得安稳。那丝丝凉风蕴含着无尽的母爱,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夏夜。

如今,岁月流转,生活早已被各种现代化电器所改变。但每到夏夜,我总会想起母亲手中的那把芭蕉扇,想起那无数个在母亲扇风守护下安然入睡的夜晚。那段母爱与夏夜的美好记忆,如同一盏明灯,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