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家窑,那是一个承载着无尽故事与乡愁的所在。当作者在弟弟的提议下开启归乡之旅时,我的心也被悄然牵动。
“那个温馨而简陋的小院,储存父母年轻岁月的家园,已荡然无存。那个存放我们欢声笑语的家,那个像宝石一样闪耀在绿色海洋中的小村庄,和睦祥和的薄家窑,永远消失了。站在这块熟悉而陌生的土地上,往事潮湿了我的双眼。”
去年五一节前夕,我有幸接到老家二十师村金龙书记的邀请,参加周日于村委举办的“桑梓故地谋发展”茶话会。二十师村,那是我出生的故土,是我梦中无数次魂归之处,亦是父辈们倾洒青春与汗水的风水宝地。
在外工作的游子们应约而来,齐聚一堂。“心系家乡发展 共谋乡村振兴”茶话会正式拉开帷幕。金龙书记极为重视,特意邀请了镇上领导莅临。会上,金龙书记详细介绍了二十师村的发展历程,讲述村两委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如今的二十师村,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大街小巷皆已水泥硬化,村民们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已在市、区或镇上购置楼房,穿着时尚,驾车出入村庄,生活品质与城里人无异,见此情景,众人心中满是欣慰。
“岁月斑驳了流年,时间洗尽了铅华,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想起薄家窑,温暖就会涌上心头。岁月更迭,世上再无薄家窑,可薄家窑的故事永远鲜活储存在我的心里,薄家窑———永远是我童年的乐土,幸福生活的起点,生命的坐标!”
乡愁,于漂泊异乡的游子而言,仿若植物最初萌发的根须,是深植于灵魂深处的印记。我性格内向、不善社交的妻子,听闻我周日要回二十师村,不假思索地请求同行,只为再看一眼那令她魂牵梦萦的故土。
妻子的娘家是个紧邻渤海、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落。因土地盐碱,又难以引来黄河水灌溉,村民多以捕捞和水产养殖为生,种地反倒成了副业。此村距二十师村十余公里,我深知,此行定是触动了她心底那根乡愁之弦。
小村拆迁时,我携妻子与孩子专程前往。彼时,拆迁队雇人严守路口,态度蛮横,不许靠近。我们只能朝着家的方向远远眺望许久,拍照留念后,伴着黯然神伤的妻子踏上归程。
此次茶话会结束,我开启导航,沿东八路向北而行。道路两旁湖水澄澈,野鸭水鸟成群,忙着啄食鱼虾。这般绿水蓝天的美景,得益于党和国家对环保整治的持续发力。只是此次寻乡愁之旅,让妻子愈发伤感。幸得导航精准,不然小村踪迹难觅。导航将我们引至一条土路,路的尽头是大片杂草丛生的土堆。下车寻觅,满心怅惘,家已无迹可寻。唯见那写有村名的石头村碑,孤零零地伫立在旷野之中……
这不禁让我感慨,村庄或许会在地图上消逝,但它在人们心中铸就的情感坐标将永恒存在。它是生命的起点,是远行游子心灵永远的归宿。薄家窑的故事与妻子娘家小村的变迁如出一辙,亦是当下无数乡村变迁的缩影。它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村民从贫穷走向小康的伟大跨越,更彰显了乡村人质朴坚韧的情怀。那份乡愁,不会被时光冲淡,只会在心底愈发浓烈,化作永恒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