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对神灵和祖先的祭祀,承载着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庄重的传统节日。每至春节,从北国到南疆,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各地都举办着丰富多彩、极具地方特色的庆祝活动,浓浓的年味儿弥漫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元旦前夕,两则喜讯如春风拂过大地,传遍大江南北。一则是国家将除夕重新列为法定假日,让阖家团圆的时光更加完整;另一则是春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更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涌起强烈的自豪感,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作为春节的前奏,拉开了春节漫长庆典的序幕。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八开始,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整个华夏大地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而除夕和正月初一,更是这场盛大庆典的高潮。
饺子,无疑是春节餐桌上的主角。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饺子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只有在春节这样的特殊时刻,人们才能一饱口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工明确,擀皮、调馅、包饺子,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小时候的我,总是守在锅边,眼巴巴等着饺子出锅。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我总是第一个伸出小手,咬上一口,满满的幸福在舌尖绽放。如今,生活日渐富足,饺子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但春节时全家一起包饺子的温馨场景,成为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
贴春联,是除夕上午头等大事。除夕这天,吃完早饭,孩子们如同欢乐的小鸟,自觉跟在大人身后,主动承担起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哥站在高板凳上负责涂浆糊粘贴新春联;小哥认真地清除着门框上往年春联残留的痕迹,让门框焕然一新;我则在一旁忙碌地递送春联和浆糊;小侄子们站在远处,眼睛紧紧盯着春联,一丝不苟把控着春联的落脚点,生怕春联贴歪了或者上下高度不一致,惹得乡亲们笑话。为了除旧迎新,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中所有房屋门窗、院子的大门上都贴上吉庆佳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这是对生活顺遂的美好期许;“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包含着对家庭兴旺发达的热切期盼。就连住着大牲口的饲养室屋门上,也贴上了“五谷丰登人人喜,六畜兴旺处处欢,横批:年丰财旺”的春联;那辆枣木大马车也贴上了“远近通达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遂”的吉联,承载着出行顺利、财运亨通的美好祝愿。
穿新衣,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过去,孩子们对过年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那一身崭新的衣裳。年前,母亲总会仔细地用皮尺为每个孩子量体裁衣,将对孩子满满的爱一针一线缝进新衣里。新衣服做好后,母亲会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衣柜,直到大年初一才郑重其事地让孩子们穿上。穿上新衣的我们,走在街头,昂首挺胸,仿佛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今,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但每年春节,我依然会精心为家人和自己添置新衣,这不仅是对传统的习俗的坚守,更是对新年万象更新的美好期许。
放鞭炮,是除夕夜晚的欢乐序曲。小时候,我和小哥吃完年夜饭,就迫不及待地在自家院子里点燃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瞬间引来众多手持灯笼的小伙伴。大家聚在一起,经过一番简单协商,然后浩浩荡荡奔向某家门前齐声高呼:“新年好,喜气到,邀请你家放鞭炮,噼里啪啦真热闹。”主家听到这欢快的呼喊声后,总会热情地拿出鞭炮点燃。遇到条件好的人家,还会燃放绚丽的烟花,五彩的烟花腾空而起,时而如金菊绽放,灿烂夺目;时而似彩蝶飞舞,轻盈灵动。烟花照亮了漆黑的夜空,也映照着我们满是欢笑的脸庞。放完后,我们总会意犹未尽,齐声高呼:“好花、好花,还有还有。”直到主人笑着摆手,我们才会恋恋不舍地前往下一家。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活动。大年初一清晨,孩子们穿上新衣,打着灯笼出门拜年。见到爷爷奶奶便跪地磕头,大声喊着:“爷爷、奶奶,过年好!”老人们脸上乐开了花,赶忙给晚辈们塞糖果。如今,老一辈亲人逐渐离去,童年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但那真诚的磕头拜年场景,仍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走亲访友,是春节最惬意的时光。从大年初二起,人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开始走亲访友。那时的礼物虽不昂贵,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过去交通不便,自行车都很少见,小汽车更是奢望。走在乡间小道上,行人如织,大家彼此热情地互道“新年好!”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春节的夜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整个村子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每到除夕,父亲总会在院子里和屋内挂上花油纸灯笼。柔和的橘黄色灯光洒下,照亮了小院,也映出一家人幸福的笑容。如今,大家纷纷住进高楼大厦,各种灯具一应俱全,灯光亮如白昼,但春节挂红灯笼的习俗依然保留。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充满希望。
春节将至,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想必早已心潮澎湃,归心似箭。渴望早日踏上归乡之路,与家人共赴一场团圆盛宴,在那熟悉的烟火气息中,共同描绘出一副充满爱的欢乐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