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煮乡愁
——漫读《踏遍河西寻卿卿——青青菜》
作者:周洪民
《踏遍河西寻卿卿——青青菜》这篇文章宛如一把温柔的钥匙,悄然打开了读者记忆的大门,带领我们一起走进了那段充满温情的岁月。“蓟菜在河子西的原野上显得卓尔不群,它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叶子刺多,还有就是头顶上开着一片冷艳的紫色花。小时的青青菜花一蓬蓬的,聚拢在一起,入夏繁荣,像一把把紫红色的伞张开在河子西。”“青青就喜欢采下蓟花插在辫子上,看上去就像两只蝴蝶落在上面。我喜欢跟在青青的身后,看她辫子上两只紫红的蝴蝶飞呀飞。”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青青菜与童年伙伴青青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充满乡土气息与纯真情感的画卷,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思绪也随之飘向那遥远的童年。
“青青和我一般都不去招惹青青菜,因为青青菜浑身净刺儿,一不小心让它攮一下。但有时也没办法。因为青青菜喜欢长在麦子地里,麦子长它也长。”文章开篇便将青青菜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浑身是刺、生长在麦子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描写,却为后文与青青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和青青一起剜菜的经历,成为了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河子西那片野菜地,是他们的乐园,也是生活的战场。在剜菜的过程中,“我”不小心割伤手指,青青用青青菜为“我”止血的情节,将两人之间纯真的友谊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青青的善良与机智,更让青青菜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不再是一种普通的野菜,而是承载着温暖与关怀的情感寄托。
作者对青青菜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还深入挖掘了它的文化内涵。从三国时期庞统用青青菜止血的传说,到《本草纲目》《梦溪笔谈》等古籍中对蓟菜的记载,再到蓟作为苏格兰国花的独特地位,青青菜的形象在历史与文化的长河中逐渐丰满起来。这些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更让读者对青青菜有了全新的认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顽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青青菜和青青都渐渐淡出了作者的生活。过度的工业开发使得青青菜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玩伴青青也远嫁他乡,曾经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这种对时光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感慨,触动了作者内心深处最敏感的弦,每当回忆起那些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岁月,和那段童真无邪的时光,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黯然神伤,仿佛被一股哀愁缠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好在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治理让青青菜重新回到了河子西,这一丝希望的曙光,让作者心中有了乡愁,又延续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我与小伙伴一起在田野里嬉戏打闹的日子,那些充满欢笑与泪水的感人瞬间,那些用真诚和无私铸就的人最本质、最善良、最纯洁的情感,如今都已成为了珍贵回忆。青青菜和青青,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记忆符号,更是一代人共同的乡愁见证。它们代表着过去的纯真、美好和无忧无虑,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内心永远坚守的一片净土。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身边的美好。这篇文章提醒着我们,要珍惜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人和物,它们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让那些承载着我们乡愁的植物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繁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
《踏遍河西寻卿卿——青青菜》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文章,让我们在回忆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重拾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