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里的中年独白
作者:周洪民
暮色漫过办公楼的窗棂时,我踩着下班的钟点走进人间烟火。霓虹初上的街头,人群如潮汐般漫涌,我却偏爱这独处的时刻——不必迎合寒暄的笑容,不必追赶时间的步履,只将自己交还于夜色,聆听皮鞋跟叩击地面的声响,犹如叩问内心深处的诗行。
一、与时光对坐的中年人
案头的日历撕到立夏这页,才惊觉春红已谢,蝉鸣渐近。岁月的齿轮在忙乱中悄然转过蛇年的四分之一,那些被工作表格填满的晨光,被加班打断的黄昏,被老人体检单牵住的深夜,都在时光里酿成了琥珀。偶尔腰酸背痛时揉肩苦笑,终于懂得那句老话“人到中年万事休”里,藏着多少力不从心的无奈。
但生命的韧性总在缝隙里生长。就像家中的老藤椅,虽有磨损的纹路,却恰好吻合腰背的弧度。摊开泛黄的笔记本,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比任何白噪音都更能安抚焦躁的神经。那些被报表压缩的诗意,在文字里舒展成春日柳枝,扫去案头的尘埃,拂开心间的褶皱。
二、烟火里的三重角色
站在人生的中点回望,忽然懂得肩上的分量原是生命的勋章。
岗位上的坚守者:当案头的文件积成小山,才明白党务工作不是完成一项任务,而是筑牢一座堡垒。看到党员学习心得里“您是我前行中的光”,忽然感到了奉献的重量。
屋檐下的守护者:厨房的油烟与孩子的作业交织成日常,辅导功课的争执与睡前故事的温柔反复上演。当孩子将第一幅全家福彩画放在我桌前时,忽然懂得父亲的角色是永不谢幕的星光。
归途上的追光者:每周末回老家陪伴父母,听父亲重复唠叨年轻时的故事,看母亲在厨房偷偷把我爱吃的菜多盛半勺。那些被岁月磨平的棱角,在父母的目光里又软成了孩童时的模样。
三、与自己和解的勇气
曾几何时,也为功名利禄辗转难眠,为人际纠葛黯然神伤。直到某个深夜埋头深耕时,抬头看见窗外的月亮,清辉遍洒却从不与群星争辉。忽然懂得,生命的高贵在于从容生长——像庭院里的竹子,不慌不忙地拔节,终有一日能听风穿竹林的脆响。
我于是开始在晨光里跑步,看露珠坠在草尖;在周末背上行囊,去近郊看第一朵野花盛开;在阳台种几盆多肉,看它们在一缕阳光的守望中酝酿一片新绿。原来治愈生活的良药,从来不在远方,而在眼前的一粥一饭、一笔一划里。
四、立夏书怀:写给时光的信
今夜的书房内,风掀起窗帘一角,带来远处的虫鸣。在写下这些文字时,忽然想起《菜根谭》里的一段话:“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中雅听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原来孤独从不是枷锁,而是生命赐给修心者的留白。
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为自己留白,在热闹里为灵魂筑巢,那些曾以为的寂寞,都将化作滋养生命的晨露。就像此刻笔下的文字,虽不惊天动地,却如立夏新茶,在岁月的瓷壶中,泡出清冽甘甜的光阴。
暮色渐深,我合上笔记本,看窗外的灯火渐次亮起。原来一个人的清欢,不是孤独的注脚,而是与自己温柔相拥的勇气。愿我们都能在这烟火人间,修得内心一片宁静,在孤独处种菊,于喧嚣里听禅,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生命中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