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杨林的头像

胡杨林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26
分享

在《悬天净土》中探寻乡村振兴的诗意与力量

 前段时间朋友送我一本书,绵阳本土作家胡正荣先生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悬天净土》。对于胡正荣先生,我最初是缘于他写的《幸福的索玛花》,也是一部乡村扶贫小说,里面的主人公,退伍军人胡明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真正认识胡正荣先生还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他是国家二级作家,也是四川省作协会员。见面之前,我就在想,写了那么些大部头小说,那么些关于乡村振兴小说的作家是个什么样的人,一见面,脑袋里就四个字:文如其人。是何等踏踏实实的人,才能写出如《幸福的索玛花》那样朴实生动而又接地气的小说,塑造出胡明军那等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

 《悬天净土》同样也是一部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以及乡村振兴的长篇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四川阿坝州壤塘县的香拉里,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小说以基层干部邓一鸣为主角,讲述了他和其他援藏干部在香拉里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点点滴滴。这里地处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但当地藏羌人民却有着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文化。

 邓一鸣和他的同事们初到香拉里时,面对的不仅是艰苦的环境,还有与当地干部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上的巨大分歧。这种冲突在乡村振兴项目的设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但邓一鸣没有退缩,而是通过深入调研,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香拉里的发展之路。

 在《悬天净土》中,整体上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让读者能够像上帝一样俯瞰整个故事,洞悉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表达上采用了分视角与宏观视觉相结合的手法,如邓一鸣的视角,还有当地干部、村民以及援藏同事们的视角。通过这些不同的视角,如镜头般不停的切换,真实地再现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以及人们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智慧。

 这种多视角的叙事手法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也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体现了胡正荣先生深厚的文学积累与写作功底。

 通观胡正荣先生的小说,有个特点,语言风格质朴而真挚。正如他本人,他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感。他特别擅长刻画那种平凡的小人物,如那些热情豪爽的康巴汉子啦、善良淳朴的藏族村民啦,都是跃然于纸面上的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而正是这些小人物,他们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丰富的人物群像。他笔下的邓一鸣,如同索玛花里的胡明军,都不是那种高大全的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普通到我们在机关里仿佛随手就可以抓出一个。

 《悬天净土》不仅是一部关于乡村振兴的小说,更是一部充满了民族风情,注满了人文关怀的文化作品。胡正荣先生在书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藏羌文化元素,从古老的塔林到悠扬的藏用歌,从传统的藏族舞蹈到独特的民族服饰,这些元素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的高原净土之中。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这些文化符号,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藏羌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深刻地表达了对藏族乡村重建与乡土文明回归的渴望。

 在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扶贫攻坚,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振兴。邓一鸣和他的同事们在香拉里的工作,不仅仅是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更是将现代文明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让读者在感受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深的热爱。

 《悬天净土》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也跟着邓一鸣一起走进了那片神秘的净土,感受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伟大与不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