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是情怀,意味深长的抉择。
故事一:几个中年人与年轻人坐在一起吃饭,中年人一个劲儿的劝酒,可年轻人怎么也不喝。自顾自的刷着微博,看着微信,逛着抖音。中年人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呐,酒也不喝了,烟也不抽了,比起他们兴趣爱好少了很多。人越来越腼腆,随便见个人脸都红。
故事二:村头的树下,几个老年人坐在一起,这几年村里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几个老兄弟还能坐在一起,实属不容易。老头说,李哥,今年你二娃子还回来不?另一老头说,不回来啦,在城里安家啦!等我干不动那几分地了,我也跟过去了,可能就剩老哥你了。老头叹息了一声,默不作声。
故事三:今年回老家,场镇入口的黄角树下,再也见不到那个剃光头的老人,也没有烧米糕吃的小贩,也没有了叫卖麦芽糖的吆喝,锤子击打剁刀的清脆声,再也不见屋后烟囱里的袅袅青烟。不是非要等到“当场”那一天,才能买到东西,“闲天”也是一样的,少了一些人山人海的味道,少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的集市文化,生活正在变得更加便利,但街上的人更少了,古镇拆了半条街,建起了楼房,街上空荡荡的,冷清寂寥,没有“赶场”的热闹,聚在一起的味道正在淡化。
远去的是少年,无处安放的过去。
那时正少年,可以骑着自行车从一个镇去另一个镇,一路纵声狂歌,从长坡一路俯冲而下,松开双手,释放青春,纵使有一些磕磕碰碰,也觉得畅快。有时,也可以赤着双脚,跳进泥田里、小溪中,将鱼虾、螃蟹捉回来,再“借”点邻居的土豆、辣椒,烧着柴火,做一锅难得的美味。“野”、“疯”,才是年少该有的经历,树上难有能长熟的果子,“贪吃嘴”们等不到果子成熟,生涩的反倒更有味道。
现代的生活让人停不下来脚步,怀旧是一种难得的奢侈,过去的点点滴滴,正随着城镇的面貌变化、人的离开与远去、街道的改变,感觉越来越远,回到老家,感觉不再是那个熟悉的故乡,多了几次,也就不愿再回去了,没有了故乡的感觉,无处安放乡愁。现在,即使看见乌黑的桑葚、金黄的枇杷,也难有“尝鲜”的想法。故乡的风景变了、故乡的人陌生了,故乡的事找不到痕迹了。少年的那个时代正在远去,像是因为某种原因临时聚在一起的,时间一到各自离席,曾经住过的地方,换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故乡支撑不起回忆。
消失的是背影,百味平生的淡去。
前几年,工作任务重,没时间自己动手,一直吃快餐,觉得挺方便的,最近吃了一次老家的凉粉锅盔,觉得还是家乡的味道更好一些,吃着也舒心。在大树下,几人吹着电扇,一起做家常菜吃、喝夜啤酒的时间少了,两杯淡酒就可以谈半天的时光也过去了很久,交流变得机械化、公事化,曾经能谈天说地畅谈古今的人们,如今一开口就是工作、房子、车子、孩子的事情,渐渐不在谈论那些原本让人热血沸腾的梦想。想起一无所有的那个时候,似乎更加快乐一些,虽然吃得不好、住的不好,但天天还有时间在考虑未来怎么样,如今,未来已经到来,生活也好了起来,快节奏的生活反倒让人不敢谈理想了,更是让人不能有片刻的喘息,早上7点准时出发,挤地铁、抢公交,晚上8点到家,来不及卸下疲惫,又必须准备晚餐、家务,当一切收拾妥当,稍微休息一下,11点匆匆进入梦想,生活的滋味变得有些淡薄,每天都在无尽的消磨之中度过。难得有星期天,睡懒觉,在沙发慵懒地呆上一天,再投入下一周的工作,逃离“北上广”,逃离的是耗费不起的时间成本,残酷的行业竞争,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工作节奏。
城市的崛起,伴随着乡镇走向衰弱,曾经上学的地方,还有个11班级,现在连4个班都凑不齐,还得去和邻乡抢生源。村里,除了春节还能见到年轻人,其他时候,连个年轻人都没有了。不少的老人去了城市,又纷纷回乡,舍不得家里的老房子、舍不得家里的土地,不适应现代的生活,不会扫二维码、不会坐公交车、地铁,买菜都困难,在城里的生活举步维艰、枯燥乏味。老年人不愿意去,青年人回不了,两代人的生存空间正在割裂,年味、家乡情怀越来越淡。
失去的是过往,无根浮萍的漂泊。
进城去,是一个打破原有社会关系,重新组建新的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一走,有些人也就一辈子见不到了,选择留下的人,身边的人也不断在搬走,有些人走了,也一辈子见不到了。犹记得,毕业那年,同学们都哭了。班长泣不成声地说,今日一别,恐怕一辈子见不到了。现在想来还真是这样,真有些佩服他的远见,有的同学回到了故乡,有的去了“北上广”,除了留在当地的,很多也联系不上了,即使联系上了,也是话不投机、无话可说,没有参与、见证别人的成长和生活经历,如今已经很难再畅所欲言。班长去了新疆,这些年一直没有音信。人就像无根的浮萍,漂浮在水面上,在人潮中来往浮沉,飘到哪里,就在哪里暂时歇脚,下一次水花过来,又往新的地方去。
迎接的是未来,适应活法的变迁。
这些年,城市发展很快,人开始向城市集中,工作岗位更好找,生活配套、医疗、教育、交通条件更加完善。哪里有工作、哪里经济更好,人就往哪里走,故乡的概念已经变淡,这是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人的迁徙是经济规律,也是自然规律,老一辈的人还有安土重迁的想法,新一代的人更愿意走出去。因工作原因,家庭的迁徙是不可避免的,这忙碌脚步难以停下,一辈子的奔波,只为过上更好的生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话语圈,老一辈有,新一代也有。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的年代不同,价值观、爱好有很大的差别,日常家常没问题,聊一些更有深层次的事,就聊不到一起了。“酒文化”在年轻一代的身上消退,不少人从来就不喝酒,和长辈们也聊不到一块儿去,“烟文化”也在减小影响范围,这是好事,也是与过去的撕裂。很多时候,身上带着烟,给别人发烟,自己不抽。
互联网让人们接受新东西很快,也让个人的喜好更加多元,也将人们每天的时间碎片占满,难以有大段的时间。地铁上、公交上或是午餐时间,只能利用碎片化的阅读、交流,空闲的时间大多用在了娱乐、放松上,慰藉一直承受生活压力的心灵,忙碌的工作占据大部分时间,娱乐节目占据了为数不多的时间,生活是空虚的忙碌。
国家的城镇化还在持续进行中,暂时的告别,只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推进,社区文化、城市文化的不断萌动发芽,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即将拉开帷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扶持,对传统手工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构建新的社会模式、新型的社会关系,新一代成长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有自己的乐趣所在,“城”与“乡”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磨合期”,那些消失的回忆、丰富的童年,又将通通回来。熟悉的烟火味也许正在远去,科技味、未来味正在更加浓郁,新的“乡愁”的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