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一个周末,自己动手煮了一餐晚饭,非常简单,两荤一素一汤,有鸡有肉,还有些海味。看着桌上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不免有些感慨这些年国家发展带给人们的红利,从温饱到小康,人民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
90年代,那时家乡还比较穷,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在家。那年家里盖了房子,全家上下只剩10块钱,母亲只能回娘家背菜回来吃,10块钱一直没动,坚持了近一年。那时候,吃得最多的是冬寒稀饭和豇豆稀饭,下饭菜只有酸菜梗、酸姜,一碗干饭、一碗下饭菜就是桌上的全部,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上小学。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爷爷赶集回来,用方巾包回几个米糕,顾不得烫手的温度,抓起来就吃,也算是童年吃得最好的零食了。有时候,为改善伙食,就去挖小地瓜、竹笋、野葱、地木耳和折耳根,找准时机去,总能有所收获。最爱的,还是老桑树上乌黑、多汁的桑葚,一口下去,甘甜、味美。
上了小学,就进了城,生活好了起来,在家里三四天能吃一回肉,那个时候的肉才1块钱一斤,鸡蛋不到1毛钱。上小学的时候,中午在学校蒸饭吃,自己带米和蔬菜,给蒸饭的洋瓷碗做上记号,到了中午,洋瓷碗就下蒸笼,凭记号去取餐,学校会送一勺黄豆汤,浇在饭上,冬天的时候吃,最有味道了。若是不蒸饭,在学校吃伙食团,一顿7毛钱,吃的东西都是菜多肉少,菜煮好了,再打一勺明油。
有一回,邻居家的狗咬到了一只野兔,母亲去讨要了一小点,给我做了一顿美味,还说“飞斑走兔”,四条腿的就野兔最好吃,基本上都让我吃了,她却一口也没吃,那时候我也太小,不懂得谦让。
听大人讲起,四五岁的时候,第一次因为吃饭挨打,原因是偷吃了家里的肉,本来是留给父亲的,母亲炒好肉忘了从灶台上端走,我偷偷搭着板凳,把那小半碗肉给偷吃了,母亲很生气,把屁股打出了红印子。
听大人讲起,第一次因吃东西丢人,是在母亲带着赶集的时候,走到了一家饭店时,饭店的师傅正在街边处理莴苣,一刀把莴笋头砍掉了,我立马冲上去捡来吃,以为是甘蔗,发现不好吃,又吐掉了,众人都在哈哈大笑,唯有母亲在抹眼泪。
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上初中之后,桌子上的菜变为“三菜一汤”。母亲总是对我说,道光皇帝也才“四菜一汤”,你享受的待遇和皇帝差不多了。那时候,反季节蔬菜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心有芥蒂,认为都是农药泡出来,肯定不正常,只愿意吃当季节的蔬菜,到了冬天,一般就只有白菜、萝卜了,整个人的精神、健康状态也在下降。夏季,鸡蛋、鸭蛋放不住,容易坏,就包一些皮蛋,裹上一层草木灰,总能长出好看的松花。每年的腊月,总要做一些腊肉,再用柏树枝熏烤干,煮熟后有一股柏树枝的味道。饭后会吃一些水果,到水果摊上选那些有伤的水果,便宜一些,把有问题的部分削掉,留下可以吃的部分,经常吃的是苹果和梨,新鲜的只有李子和柑橘。
生活在变好,手里也有了更多的余钱改善生活,家里买了冰箱后,桌上的菜就更丰富了,一年四季肉随便吃,菜想吃就吃。如今,通过生鲜超市、冷链物流,天南地北,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路上跑的,都已经摆上餐桌,成为大众消费品,吃饭也不再局限于吃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