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初七,传统上的“人生日”。
我没有考证“人生日”的具体来源,估计是说,女娲在制造了六畜之后,在第七天制造了人,让人来统领凡间的世界。
在我的家乡,以及江西北部的一些地方,初七这天还是很神圣的,规矩好像跟正月初一差不多,不挑水、不倒水,甚至都不会往外倒垃圾,一天家中处于不进不出状态,进来的可能是“灾星”,出去的是财运,扫把也是不能动的,当然,家长也不能打骂孩子。
为了防止不知道礼节的人在“人生日”拜年,家乡还流传了一句古训“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遭是非。”初七那天,大家自然地待在家里,起码不会赶在这一天出远门了。
女娲在七天创造了人,特别奇怪的是,按照《圣经》里面的说法,西方宗教也以七天为一个周期。中国人原本没有“七进制”,后来引入西方“礼拜”的概念,我们也出来一个“七进制”。且“七进制”在生活中使用的特别频繁。这是不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以初七定为“人生日”的合理性。
现在说“人生日”,好像有点过时了。无论怎么恢复传统,也许没有几个人想到要恢复“人生日”这个纪念,即便西方日每年还要过什么“复活节”之类的,中国的主流上应该把这个日子忘记了,或者压根就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我想起“人生日”,其实也不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而是觉得,这个日子可能对于我们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女娲造人的时候就说了,要让人来主宰凡间世界,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将来是否还能像现在一样统治世界呢?
记得以前看美国的一些科幻片,有科学家制造出机器人,由于程序出了问题,最后机器人开始报复人类,并想统治人类。结果,当然还是被人类征服了。当时看这些骗子的时候,真的就当着是故事看的,因为,科幻的结果,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可现在,先前觉得不可能的东西,慢慢地在变成可能。比如前几年的克隆技术,好在当时的科学界一致同意让科学服从于人伦,所以,这项技术终止了人类的实验,不然,人伦关系将成为人类的最大敌人。
无论人类对于科技如何担心,科技总是以我们想不到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比如无人驾驶,比如deepseek。
我属于比较保守的人,对于新技术、新应用,通常是后知后觉的。先前电脑上好像就在封窗什么人工智能写作,据说,很多在校学生都通过人工智能写作专业论文,我相信这个情况,很多人在写作上喜欢投机取巧,这是正常不过的事。
我曾经被要求,给老师抄书。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隔壁系的学生,几个人拿着扫描仪“写书”的,现在的写作工具,比当年的复制粘贴应该更容易。
前不久,手机上出现了一个新词:deepseek。我还在不知所云的时候,有作家朋友说已经使用了,有人用它写古诗词,有人用它写春意盎然的散文,有人问我,我愿意用deepseek写作吗?deepseek是否能代替我的写作。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也愿意跟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首先,deepseek一定不能代替我的写作。理由很简单,写作是纯属主观故意的行为,从选题到构思,这都是我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没坐到电脑前,我都不知道自己今天要写什么,deepseek能帮助我每日选题,以及每日设计文章结构吗?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其次,在选题确定之后,写作是我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光,我愿意把这个快乐交个机器吗?这就像吃大闸蟹,愉悦的是抽丝剥茧、敲骨吸髓的过程,假如有人给剥得好好地递到我面前,我会在瞬间失去美食的乐趣。这就像无人驾驶会剥夺驾驶者乐趣一样。我写作那是因为,写作能给我提供情绪价值,如果没有价值了,我还写它干什么,更别说还得用劳什子的工具了。
再次,写作就是要标新立异,写作就是要证明写作的独特个性和特殊价值,而deepseek将不同的人写作雷同化、程序化,这就像预制菜,它能解决部分人应急之需,但是,预制菜一定代替不了美食。
最后,我还强调一点,写作是技术,更是艺术。机器只能有复制技术,但是它绝对不能创造艺术,因为,创造力只属于人类,机器永远只有学习能力。假如你不会创造了,机器真的可以代替你,假如你不停地创作,机器只能把你的作品充实它的案例库,而不能代替你,这是永远的真理。
“人生日”,想到了这么一个话题,这也是非常现实的题目,人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才始终是世界的主宰,这是生日应该教会我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