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三十年了。
三十年前,60多岁的父亲因积劳成疾、带着遗憾和不舍离开了我们。说是遗憾和不舍,是因为他觉得为这个家还有许多事情要操心,不忍心丢下母亲和我们。父亲虽走得匆忙,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像样的物质财富,但他勤俭耐劳的品格、朴实担当的精神和对我们的教诲,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年来,这种精神始终是我战胜困难的良方、前行的动力、奋斗的源泉。
父亲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老实没文化,是典型的庄稼汉,他兄妹8人,在男孩中排行老三。磨难的童年、艰苦的少年和贫穷的生活,让他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重任,养成了勤劳、节俭、善良的美德。
勤劳是他的底色。村里人常说父亲生性闲不住,一年到头,只有正月初一才是他的休息日。从我记事开始,作为一家之长的他,总是忙不个不停,起早贪黑是家常便饭。在我小的时候,船是我们里下河地区最主要的运输和交通工具,而在滴水成冰的寒冬,撑船是件最痛苦的差事,当撑船竹篙从水里拔出来的瞬间,带着手套的双手就立即被冰渣冻在竹篙上,双手除了刺骨的疼痛过不了一会就会麻木,可这些困难,父亲并未不畏惧,这样严寒的天气,除了河结起厚冰无法出行外,他都撑船外出去荡里捞草挣点微薄收入。记得有一年正月初二,他早早地吃过早饭,带上妈妈为他准备的午饭,又撑船去荡里捞草了,按平时的作息时间,天黑之前父亲该到家了,可那天不知怎的,天都黑了,还不见父亲的船到自家码头。母亲着急了,便嘱咐我们提着“马灯”沿着父亲常走的河道一路迎寻,在步行不到20分钟后,终于隐约看见父亲的船只,我们才松了口气,上前询问原来是父亲见荡里草多,多干点活,耽误时间了。
朴素是他的本色。为了让我们生活过得好一些,在长期的辛勤劳作和胼手胝足的苦干中,年过半百的他,脸上写满沧桑、手脚开裂粗糙、腰杆不再挺直……尽管这样,可他从不关心自己,从未让妈妈为他单独开“小灶”,粗衣淡饭成了他的“标配”。多年来,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很少走亲戚,即便是不得已走一趟亲戚,也很少在亲戚家喝口水、吃口饭,回来后立马换成“工作服”,又忙活去了。
严厉是他的特色。父亲对我们的严厉,在庄上是出了名的。每每他早晨干完农活回来,看到我们还未起床或者平时看到我们在和别人玩,一定会动火训斥,甚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手上的农具就会痛打我们一顿,儿时的我们极不理解甚至会“怀恨在心”……长大后,我们细细想来,没有文化的父亲教育方式尽管有点过于粗暴,可他用心良苦,心里着急,希望我们丢弃懒惰、用心学习功课,改变生活命运。
识时是他的上策。父母养育了我们姐弟六人,三女三男,排在前面的三个姐姐比我们兄弟三个大,大姐、二姐均已出嫁。在计划经济年代,尽管家庭经济很不富有,可父亲识时务,在乡里像我们兄弟三个都是高中以上学历,很稀罕虽光荣,但也给父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给家庭增加了很大地负担。随着三姐的出嫁,家里没有年轻的劳动力,父亲不得不忍痛“剥夺”大哥重读高中的权利。1984年10月,父亲由于长期劳累得了胃癌住进了县人医,二哥也放弃重读的机会。父亲出院后不久,在二姑等人的劝说下,二哥又回校重学。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8月,我和二哥如愿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这是全家的荣光,当时也轰动了全村、全乡。当父亲得知我们双双考取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想:这也是父母大半辈子的辛苦换来的!
在我工作的第三年,父亲由于辛劳再次病倒了,我明白:这是他自开大刀后为这个家、为我们操劳所致。在父亲最后的那段时光里,我常利用假期或工作之余,看望父亲,病榻中的父亲仍不忘叮嘱我、关心我、鼓励我……
三十年来,我对父亲的思念从未停止过。写作之时,听着佟铁鑫、杨洋演唱《父子》这首歌,我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子欲养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