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进入三九天气,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仍暖洋洋的。我泡壶茶,躺在阳台的椅子上,眯上眼,听着歌,尽情享受太阳的福利,回忆往事,感慨万千。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立春节气,我出生在一个苏北农村,村庄临河而建,世代靠河而居,家乡因水而兴。
犹记往昔,物资相当匮乏,村民干农活没有机械化的工具,简易的农具和富裕的人力成了主力军,出远门不是撑船就是“11”路,出行之路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传递信息主要靠人送,生产效率低下,每家每户凭劳动力挣工分养家糊口,家庭条件都不富裕,住的是空心砖墙房,睡的是木板床,穿的是款式单一、颜色单调的服装,手电筒是大多数人家唯一的“家用电器”,逢年过节才能美美的吃上一顿肉。尽管如此,人们你追我赶、相互帮衬、激情澎湃,脸上始终洋溢着甜蜜的微笑。
我们家兄弟姐妹六个,勤劳善良的父母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没有让我们受冻、挨饿。在家里,我排行最小,小小的我深得父母和哥哥姐姐的疼爱,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稀罕的玩具都少不了我,重活、脏活、累活与我无缘,妈妈走亲访友总是带着我,我也饱了许多口福。父母为不让我们像他们一样当“睁眼瞎”,他们省吃俭用供我们读书。等我到了上学的年龄,烛光里的妈妈亲手为我缝制书包,开学那天,亲自为我背上漂亮的小书包,我牵着妈妈的手,唱着《上学歌》,蹦蹦跳跳地向学校奔去。
在学校,懵懂的我结实了许多小伙伴,我们踏着晨露、迎着朝霞、伴着鸟鸣,手拉手走进美丽的校园,在朗朗地读书声中学文化、悟真谛、受启迪。我们一起捉迷藏、打雪仗,一起看小人书、分享“大白兔”,一起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虾,一起背诵古诗词、讨论数学难题。放学路上,清风拂面,我们追逐打闹、放飞梦想,欢快地蹦着、跳着一路前行,迎来了寒来暑往、度过了春夏秋冬……
睡梦中,我时常浮现父母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便暗自发问: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未来的路在何方?在妈妈的故事中、在光影的画面里、在老师的教诲下,我找到了答案,懂得感恩之心、学会做人之道、树立鸿鹄之志。从此,我也朝着理想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十年寒窗,我没有辜负父母和父老乡亲的期盼,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村庄,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现虽在外工作多年,乡音难改,乡愁难忘,故乡情浓。想家的时候,常回家看看,每一次,踏上家乡多情的土地,目睹家乡的变化,心中总有不一样的感觉。每当看到屋后不断茁壮成长的小白杨,便勾起了我对父亲的思念,记忆中,无数个清晨,父亲总是催促我们早起,他常言:“早起三光,迟起三慌。”,引导我在晨光中汲取知识。他一辈子总是起早贪黑,没有享一天清福,是他用满是老茧的双手撑起这个家,是他用勤劳换来了家庭的温暖,是他用汗水浇灌了我们的未来,他的担当成为了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日落日升,花开花落,以住的欢笑依然在梦中。“忆往事,悄悄的溜走,就像流水永不回头……”,一遍遍听着龙飘飘的《忆往事》,我的泪眼亦已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