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明霞的头像

刘明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5
分享

萧萧马鸣心头过

日日晨诵,夜夜研读。

暗暗坚持一年多,反复揣摩、细思,平凡人的平常日子,五百多个日夜,天天被一部旷世经典的诗情画意所填满、晕染。这,还是《诗经》,还是那部《诗三百》,还是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元典。

回首悠悠,心绪飘然。

中国文化历史,上下几千年,恰似一条长河。《诗经》,传统文化的源头,也和先秦的《易经》、晚周诸子、四史、骚体诗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融入到古代经典这条巨川大河中,流淌着滋养人们精神的养分和元气!

这些道德文章,对于我们当代人增长生命智慧,建构健康人格,铸造民族精魂都有重要意义。

重温,梳理,怀念,再出发。

一、《诗经》各部分产生的大体年代、地域范围和编定

结合历史去学习,更能精准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涵义。

形成时间。原《诗经》3000多篇,后整理为305篇,《商颂》部分散佚教多。原只称《诗》,西汉时称《诗经》至今。

《国风》中160篇作品,反映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各诸侯国土风歌谣,时间跨度600年以上,个别作品形成将近1000年。《小雅》74篇,为东周初年至春秋初叶,召穆公子孙为彰显召穆公、周定公在“宣王中兴”巨大贡献而编集。《大雅》31篇,成于西周,歌颂西周年间各代君主。《周颂》31篇,歌颂西周初年四君王映时期的繁荣。《鲁颂》4篇,成于春秋中叶,歌颂鲁僖公。《商颂》5篇(3篇反映商初,2篇反映春秋中叶)是商朝起源到周朝宋都宋襄公时期颂歌。

就是这个形成时间,结合当时历史展开讨论,曾有很多人看法不一。

地域范围。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北至今河北,东至今山东省东部,西至今甘肃,南至今湖北省北部。2000多年前,这样广大地域范围,比如农夫、怨妇、役人的诗歌是怎样收集的?全靠周王室和诸侯国乐师,通过民间艺人收集献给天子,以供观民俗,知薄厚,欣赏娱乐。

编定。 从《召南》《周南》《邶》《鄘》《卫》《小雅》等作品时间可知,《诗》第一次编集在东周初年。到公元前6世纪前期,郑国有远见者将所藏民歌、乐歌,同第一次所编合为一集,加上三颂,遂形成今日所见规模,这是第二次编集。6世纪后期,鲁国孔子又调换顺序,增删,本着恢复周礼愿望,成今日流传的“《诗经》”文本。后经以毛亨、毛苌叔侄为主的传诵者做《毛诗》注释,代代相传至今。

假设没有这些功臣,我们今天见到的《诗经》会是什么模样,不得而知。

二、《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 诗经》诗篇反映了几千年前我国广大土地上的社会状况。一遍遍诵读、分析中华民族早期记忆中的一些事件,我们仿佛听到古人的歌哭之声,听到他们心脏的跳动。

整部书中表现出人性中光辉的方面,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乐观奋进,正直勇敢,疾恶如仇的特征,到今天仍然在发光,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基质。

《国风》作品,是诸侯国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是真正的“天籁”。《雅》诗全为史官、卿大夫或君王等有文化素养的人所作。这些诗歌,不仅是文人抒发个人情感的“小玩意”。宣王中兴,当时的召穆公、尹吉甫、宣王静,在内忧外患之际,以诗做为思想武器来团结宗族,缓和矛盾,平定部族的侵扰,稳定和发展的贡献杰出。《颂》篇皆为贵族宗庙祭祀之用。出发点是和谐、团结、凝聚宗教的理念,以巩固政权和加强民族团结。《颂》和《雅》,部分诗有相同。

三、诗经中最动人的双壁

在全部《诗经》中,显然有两个不同的情调,赞美和感伤。赞美是歌功颂德,西周初年,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其中恋歌也多。其后周室衰败,诸侯纷争,民不聊生,悲苦调子多。

这些乱世悲歌和民间清莹如珠玉的情歌,乃是最好最动人的双壁。

情歌。假定将情歌从《诗经》中删除,那么,《诗经》还能否成为一部最动人的古代诗歌选集?这是个问题了。这些情歌恋歌的光辉照得全部《诗经》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他们是民间小儿女的“互行互答”,是人们青春期的结晶物。

《国风》《小雅》中的多篇,活绘出一幅二千五百年前男男女女的生活来。想想看:

《郑风》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情景如何?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小女子所念羞启反怨男子,写得真是再好没有了。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查查字典,此句何意?这种特殊心理描写,那年代有几人敢写出来?难怪乎这几个字刺伤了那些正统人士的眼睛,摇头皱眉摆手叹息道“淫诗.淫诗”……

《齐风》“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多可爱的小夫妻梦语呢喃。

“即见君子,我心则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这类深情告白,忠贞誓言的情话,《诗经》中,该有多少?纯真无限,美到骨子里,心醉,窒息。

悲歌。《诗经》中,离乱时代,下层劳动人民克服困难长期转战,上层社会有志之士相互勉励为国效力。火一般的热情,火一般的用世之心。他们是屈原,是贾谊,是陆游。他们有心救乱,却没有救乱的力量和地位。他们愤语哀谈,心苦情真,一发于诗。

《邶风》中“耿耿之寐”,欲饮酒以忘忧而不能。

《兔爰》中,怨生,怨生之多事。恶醒,恶醒又见百忧。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意志该有多坚定。

《正月》《雨无正》《采薇》中此类描写极甚,《伐檀》《硕鼠》中干脆就谩骂起来。

终于,《诗经》,这部皇皇巨著学习暂告一段,掩卷,合目,任眼前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瞻彼洛矣,维水泱泱。振鹭于飞,于彼西雍。虽道阻且长,北风凉,雨雪雾,七月流火,然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终君子万年,保其家邦,永以为好也。

曾有人说,南宋诗人朱熹发明朱氏学诗法“学《诗经》,先去念它180遍。180遍读完,当汹涌澎湃内生动力即告生成,以至欲罢不能,再难收手”。

我呀,这才读了几遍呀。更何况,还未弦、未歌、未舞呢。

一部经书,伴时光流转。夜已半,春已深。万千精灵,无限情思入梦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