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之后,明显感觉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人们心里装满了与年有关的大、小事,耳边有一种声音在提醒着,过年了,过年了。
学生想的是快放假了,大人想的是今年购置哪些年货,老人想的是孩子哪天回家,女人想的是买什么衣服、做什么发型等。总之,人们对于新年的到来,总是寄予各种美好。一切从“新”出发,不好的也会好起来,好的会更好。
商家想方设法把“年味”摆出来,时刻提醒人们,快过年了,快来买呀。
超市里,从早到晚播放着与过年相关的歌曲,那欢快的旋律萦绕耳边,让人不自觉随音乐扭动。穿着统一红色外衣的工作人员忙碌着调整货架、摆放产品,过年用的、价位高的、提成高的摆在显眼位置,其他的摆在最下面。全场一派喜气洋洋,让人感觉年已到来。
商场里,大部分商品前挂有“新春特惠打折促销”字样。床上用品、服装、鞋帽,男式、女式,孩童、老年,不论性别、不分年龄,均想方设法让你购买。你看那文案,床品处标着:新年到,必须要有一件崭新的四件套;服装处标着:穿新衣、戴新帽,颜值更俊俏;老年人服装那里标着:一件新衣表孝心……总之,大到房子汽车,小到一针一线,都有让你掏钱购买的理由,因为过年,新年要有新气象。
直播平台上,主播们介绍着与过年有关的吃的、喝的、用的,无所不有,不所不全。那声音透过屏幕传过来,热情有力。
微信朋友圈里、微信群里每天的年货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势不可挡。这里的果那里的茶,这里的酒那里的奶,除了好还是好。
企业里,老板一边忙着明年的干法,一边忙着催收欠款。员工们忙着处理手头的工作,做明年的计划。各种汇报、会议,几天之后一场年终总结大会结束,全员放假。
进入腊月二十之后,无论是实体店还是网店,成交量多了起来。某些许久不曾有人光顾的实体店也渐渐活了起来,店主人每天喜笑颜开。那些依然清冷的店主们,两三个站在门口闲聊,“哪天回家送礼?”“灌香肠了吗?”“明年初几开门?”
这里的批发市场虽没有前几年那般人山人海,却也拥堵,周围的马路上车满、人满,将整条马路压得喘不过气。市场门前停满了电动车、三轮车,有把自己裹成粽子的人脖子里挂个收款码,见有人推车进去,便举一下那码。电动车2元,自行车1元。我平时很少来这里,只在春节前来逛逛,每次都同样的吵。
进门是一楼大厅,里面一片糟杂,四周摆了很多摊位,主人在卖力的吆喝着。看导引图,共七层,一层男装,二三层女装,四五层是羽绒服和皮草,六七层是童装和鞋帽。
逛街的有女儿带母亲的,有妈妈带孩子的,也有拖家带口的。男人陪女人逛街,主要负责拎东西和带孩子。你看那长椅上坐着的除了老人就是男人和孩子。女人逛起街来精神焕发,左一家、右一家,一家挨着一家,看呗、挑呗、选呗,使不完的力气。店主有的站在门口热情打着招呼“进来看看吧,看有喜欢的吗?”有的在店里坐着或忙着,见人向这张望,一边伸手招呼着一边说道:“全场特价了,进来挑一件吧。”有看中眼的就进去,没有看中的继续往前走。
男人跟在女人后面,一脸苦相,终是不耐烦,多次催促“行了吧,行了吧。”女人像没听见一般,只顾这边看看那边转转。终于发现了称心如意的衣服后两眼放光,试完这件再试那件,问完价格,一边对着镜子看一边说,“便宜点”。
店主答:“看你穿着这么合适,降10块钱,370。”
“才降10块,不痛快。”
“不能再少了,看这质量,全市场找不出第二份。”
女人再问后面的男人:“好看吗?”
男人眼皮不抬一下说:“好看。”
女人拿了衣服,一会想,还是买贵了。又一想,贵就贵吧,大过年的,人家不能白忙乎。
也有女儿带老母亲来逛街的。这部分老人眼光高,女儿买的看不中,自己前来挑选。人多,空气不流通,加上体力不佳,几步一歇,再逛;几步一歇,再逛,大有买不到合适的不回家之势。终遇到喜欢的,试穿后,老人感到满意,一问价格,吓得眼睛瞪得如铜铃。但眼里的喜欢藏不住,女儿不顾母亲阻拦,问完最低价后直接扫码付款。店主一边包着衣服一边说,“好衣服就是好,孩子的心意,您老知足吧”。 老人一边嗔怪着一边心里窃喜。
还有一些带孩子买衣服的家长。小孩子不挑衣服,偏偏是那初中生和高中生有了自己的眼光和个性,家长买的他不喜欢,不喜欢就不穿。如果网上没有看中的,家长只能带他来这里逛,自己挑选。左一家右一家,家长逛累了,他却不累。家长看到合适的,孩子直摇头,吐出“难看”两字。孩子见到喜欢的,家长像吃了柠檬一般,一脸酸涩相。试穿时,怎么看怎么别扭,而且那价格极贵。可孩子喜欢,加上店主的几句“今天卖十几件了,都是这般大的孩子买的,挺潮,有个性。”店主的一句“不讲价”让家长的心在滴血。既然孩子看中了,家长也无奈。幸亏是扫码支付,如果是几张花花绿绿的票子递过去,如同割肉,有些家长定是不舍。
衣服买完后,还要买鞋。大人的鞋能省则省,孩子就不行了。要有过年的仪式感,从头到脚必须全新。在卖鞋的那一层逛来逛去,一般的一二百,稍看上眼的五六百。听话的孩子也就随了家长,买双便宜点的,一年买一双。但不听话的孩子非名牌鞋不穿,到底是要了那五六百一双的。也有那上千元的鞋子,真不知穿上是何感觉?孩子说舒服,大人就犯嘀咕,难不成穿上那鞋子能飞?一边琢磨一边感叹,现在孩子的脚真金贵。
真正忙起来是在小年之后,置办年货,打扫卫生,走亲访友。年货,年轻人置办的不多,老年人由于习惯使然,自然喜欢多备一些。一方面为儿女准备一些,另一方面年后少做饭。做豆腐、烙煎饼、蒸馒头、炸年货……忙个不停。此时大部分公司已放假,未放假的虽然人在公司,心早已飞了。因为年越来越近了。
朋友说,如今越来越没了年味,远不如小时候热闹。我想说,如今年味虽没有小时候那般浓郁,却一直都在。你看商场里、超市里,看那千家万户为了年而忙碌的人们,再看马路两边的张灯结彩灯、绿树红花及专为春节打造的电影等,充分说明了年味不减当年,只需用心去发现、去体会。
年就这样一天天近了,更近了。人们也开始整理、收拾,该订票的订票,该打扫的打扫,该更换得更换,该扔得果断舍弃,以十二分的热情与精力迎接新年的到来。如果年知道这些,会不会受宠若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