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丽的头像

张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14
分享

那些飞舞的精灵

春天最不缺的就是风,它几乎每天都来,似乎这里有它喜欢的人,总也看不够,总也不想走。

不知不觉中,春风吹走了寒意,吹醒了万物。大地渐渐松开紧闭了一个冬天的怀抱,透出母性的温情与爱意,一天比一天松软,万物在这里萌发、生长。河流醒来,鱼儿游的比之前更带劲了,不时跳出水面打量一下上面的世界。蚊虫在阳光下练习飞翔,它们已很久没有飞了,略有生疏,飞着飞着就稳了。草木该冒芽的冒芽,该长叶的长叶,该开花的开花。没有谁来安排和监督这一切,它们有条不紊且井然有序的忙着各自的事。它们比人类更自律。

你看春风多么伟大与神奇,它们吹到哪里,哪里就一片清醒,用不了几天整个世界就会一片葱茏。所以不要讨厌春风,有人看见它就一脸嫌弃,怎么又来了?虽然它把垃圾吹得满天飞,把灰尘、沙子偶尔吹进人的眼睛里。但这不能全怪它,谁让有的人乱扔垃圾呢?谁让他们拥有一双漂亮的大眼睛呢?

除此之外,春风还能让春天的天空开出大大小小色彩鲜艳的花朵,里面藏着各自的秘密,但都充满童趣。“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所写。纸鸢即风筝。一群儿童在放学后,急切跑回家放下书包拿着风筝往外跑。他们一边笑着、喊着、跳着,一边晃着手中的风筝,脸上乐开了花。他们放风筝的水平一定非常好,与今天的孩子比较,他们可谓老师。虽然那时的风筝简单、简陋,但带来的快乐是相同的。快乐同幸福、温馨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每年的阳春三月,尤其是周末,公园、广场及空旷地带都有一大批人在那里放风筝。远看,它们似一只只飞舞的精灵,飞得畅快。近看,那是色彩鲜艳的蝴蝶、蜻蜓、老鹰、燕子和蜈蚣,它们在春风的吹拂下,逍遥自在。如果真实的蝴蝶、蜻蜓、燕子看见天上有个大号的同类在飞,且飞得那么高,不知道会不会自卑。

多数是家长放,孩子在一边抬着小脑袋看,专注的程度让人不禁感慨,如果学习能这样就好了。他们不断喊道,太高了,太低了,后面那只快超过了……兴奋且紧张的如同自己在放。看到脖子疼也不舍得低头。看着看着终于手痒痒,原来放风筝这么简单,我也行。于是从家长手中接过线轮,小心放着线。家长在旁边再三嘱咐。不一会,问题就来了。不是“坠机”就是线缠绕在一起了。此时,他们会把放风筝的任务再次交给家长(大多是男家长),紧接着,风筝再次飞上蓝天。

我看那些放风筝的家长们,似乎比孩子更高兴。表面是为孩子放,实则在为自己放。他们一边回味着童年的乐趣,一边炫耀着自己的技能。有的家长一脸严肃,有的家长则喜笑颜开,他们时而紧盯天上的风筝,时而回头看向身后。

我家孩子小时,也曾带他们放过风筝,忘记是一只老鹰还是燕子了。第一次放风筝感觉相当有难度,总也飞不起来,通过向别人请教加之自己反复折腾,终于让它飞起来了,真不容易。总结了一点小经验,放风筝这件事最好由两人完成,一人将风筝高高举过头顶,另一人手持线轮退后七八米,喊 “放” 时慢跑的同时匀速放线。老手都知道放风筝要逆风跑、慢放线、勤拽线,可新手不知道,即使知道也要自己去悟、去体验,方能找到感觉。看着风筝越飞越高,内心颇具成就感。

第二次放风筝时,刚开始一切顺利,儿子一边后退一边慢慢放线,自是一脸得意。正在此时,突然没线了,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望着那个黑点,我对失落的儿子说,让它飞吧,它有自己想去的地方。是的,每一个风筝都有自己想去的地方。

只有春风最适合放风筝,它不大不小,不急不躁,如同母亲的大手轻柔地将风筝送上天。夏风不行,它裹挟着热浪,离开空调连呼吸都变得沉重,更别说站在烈日下放风筝了。秋风也不行,它裹挟着湿润的水汽,风筝很难顺利起飞。冬风更不用说了,它如同利刃割着人的皮肤,那风筝定会被撕得粉碎。

你很难将风筝这种轻飘且无力的工艺品与军事、战争、刀枪剑戟、生死较量等铁血场景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它的诞生正是出于军事所需。据史料记载,鲁班曾制作 “木鸢” 用于侦察敌情;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被围困时曾用风筝传递求救信号;垓下之战中,韩信以风筝悬挂竹笛,配合楚歌瓦解楚军士气;唐代张丕被围困时,用风筝向援军传递情报并成功突围;到了明代,人们将风筝与火药结合,创造出类似早期火箭弹的武器,用于投掷爆炸物。

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风筝代表什么?代表思念。无论走多远,都被一根无形的长线牵引着,线的那头是魂牵梦绕的故乡,也是根。

我在这座小城上学时,同学们皆来自五湖四海。毕业后,大部分回到老家。我不知道是否与故乡那根无形的长线有关,但知道即使他们在这里工作,多年以后依然要回去。即使不回去,那根无形的长线也一直都在,那是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眷恋。

其中有一位姓张的同学,年长我几岁,他所在的城市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上学期间对我有所帮助。那时的我生活节俭,舍不得去食堂买饭、菜,每周回家带煎饼和咸菜。他知道后,偷偷将一沓餐票放进我的书桌洞里。虽然我也很想用饭票去食堂买一些可口的饭菜,但还是还给了他。在我看来那非常贵重。我曾经去过他老家,忘记和哪些同学一起去的了,得到他家人的盛情款待。那时只是单纯的想去另一座城市看看,从未想过是否会打扰到他的家人。

毕业后,他在这座小城呆了一段时间便回到老家。曾经寄给我一张风筝贺卡,上面是缩小了的蝴蝶,粉红色的翅膀、黑黄白相间的花纹让我印象深刻。那张贺卡我保存了多年,后来在一次搬家时不知所踪。希望它所在的地方依然被人喜欢着。屈指算来,二十七年已过去,我和张同学及其他同学再未见面,每天忙于孩子与工作。见与不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茫茫人海中曾经相识、相知,并且是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让我至今惭愧的是,对于他的帮助,我从未当面说过一句感谢的话。对了,他诗写的特别好,不知现在是否还在坚持。

另一个角度讲,风筝也代表自由。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向往自由,看天空飞翔的小鸟时会露出羡慕的表情,都渴望拥有一双翅膀,在天上飞一飞,转一转。这和坐在飞机里面是两回事。人们在放风筝时,如同在放飞自己,似乎天上飞的不是风筝,而是自我。

我的新老朋友,你们会在一个天气极好的日子里以陪孩子的名义去公园、广场、河边及宽阔地带放飞心中的那只风筝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