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上稼轩的头像

海上稼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2
分享

凉城暖屋

在搬到镇上以前,我住在凉城暖屋。“凉城暖屋”类似室号,只是我住的地方太小,我没有自己独立的书房,所以我就把整个家都当书房了。

这里的“凉城”并不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那个六朝古都凉州,而是指内蒙的凉城县。上海的路名大多以各省、市、县、镇之名命名,南面的路用南方省市的地名,北面的路用北方省市的地名命名。凉城县位于阴山南麓,长城脚下,与丰镇县相邻。虹口区位于上海的正北面,相对应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1984年,市政府建设丰镇新村时规划修建的马路被命名为丰镇路。后来丰镇路延伸了几百米,与一天新建的路相交,这条新建的路就是凉城路。

作为一条马路,凉城路本身没有历史可谈。凉城路所在地方原来是江湾镇所属的农田。从1987年起,这里除俞泾浦外大小河流先后填没,并拓宽了万安路、奎山路,延伸了丰镇路、车站北路、车站南路等马路。

现在的凉城地区所在地原是江湾镇的一部分,1984年10月,江湾镇自宝山区划入虹口区。1987年,该地区从江湾镇划出,单独建立凉城新村街道办事处。但是,凉城新村是“街道”,江湾则还是“镇”。

虽然凉城街道是从江湾镇划分出来的,但其实比江湾镇要“乡”得多。1990年,我们来时,这里只有凉城路和广灵四路,其余都是建筑工地为施工方便而修筑的土路和机耕路。除了几幢孤零零的房子,周围都是农田。一片“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的景象,这凉城路可真够“凉”的。

我们在这“凉”城中开始营造自己的“暖”屋。

我和妻自己装修房子,为了可心,更为了省钱。那一年,亚运会在北京举行,我们一边施工,一边听着收音机里转播的体育赛事。中国体育健儿捷报频传,我们的装修也如期完工。1990年底,我们就搬到了我们新装修的小屋。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温馨的小家,于是就给小屋取名为“凉城暖屋”。

凉城暖屋在一个人民新村类型的小区里,房子属于公房,大多数的房都是六层,我们的这幢却是五层,我们住在4楼。

当时的房子质量都不太好,我们选房是主要考虑,一楼不要,不但怕潮湿,更怕下水道堵塞;顶楼也不要,主要担心夏天太热,雨天漏水。从安全性考虑,当然是住的越高越好。于是,我们选择了4楼。

我们选的那幢房子只有两个门洞,一个靠东,一个靠西。一般人都会选择靠东的,而我们则选择了靠西的那个。主要考虑,前一排的房子在西面的那个门洞只造了两层用作商铺。这样,我们这一排房子靠西的那个门洞的三楼以上前面就没有其他建筑物遮挡,既通风,采光又好。

房子很小,只有一室一厅,当时的房子有“厅”就算豪华型了。卧室和阳台朝南,客厅虽然是“暗厅”,但通往卧室、厨房、卫生间的门基本没有影响厅的使用面积。

我们自己装修,没有也没有能力对房子结构进行大的改动,只是把厅和厨房之间的隔窗拆了,做成了类似玄关的玻璃橱。别人都说我们自己装修房子很了不起。其实,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人不是拥有一切最好的,而是把一切都变好。

女儿要上学了,我们把房子重新装修了一下,将阳台、厨房、卫生间调整了一下,辟出一个小房间给女儿,既是卧室,又是书房,里面还放了一架钢琴,成了琴房。

在这个小屋里,女上了小学,进了初中,考上的市重点高中,并出国进行交流。

在这个小屋里,女儿学会了钢琴,进入了管乐团担任首席长笛,通过了长笛最高的十级考试,并屡屡在长笛或管乐比赛中得奖。

在这个小屋里,女儿考入了《小主人》报,当上了小编辑、小记者;进入《中国少年报》培训学校,当上小班主任;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只要参赛就能获奖,从不落空。

在这个小屋里,我们一家人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值得爱的人。当时,我和妻是正宗的“双职工”,都要上班,但我们坚持自己带孩子。幸福的婚姻就是最好的家教,我们一面照顾孩子,一面教育孩子。虽然艰苦,但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女儿教学相长,在培养孩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不断充电。2000年,我们的家庭被评为上海市学习型家庭。但是,我们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产生了困惑。我们直到现在都不确定在孩子的什么年龄段进行“世俗”的处事之道教育,既不污染孩子的心灵,又让孩子能够识破阴谋,保护自己。在炎凉的城里,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唯有回到自己温馨的小屋,才是在暴风雨中的飘摇的小舟回到了避风的港湾。在这里,我们既是群居,又是独处。女儿文科超强,理科稍差,她总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科上。我们不会强制要求女儿多做数理化题目,而是让她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制定学习计划,增加理科的学习时间。对学习计划的执行,则完全是女儿自己的事情。根据这个方法,女儿硬是把自己从一个文科女调整为一个精算师。在这个小屋里,我们可以你看你的书,我做我的事,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当然,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遇到困难,全家都会倾力相助,或直接帮忙,或集思广益,甚至搬来社会关系助战,这就是家庭团队。

凉城暖屋留下了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当我们决定搬离时,女儿不止一次的问,真的要搬走吗?

是的,要搬走,时代在发展,我们大家也会变化,我们要寻找更大更新的空间,寻找一个“出则繁华,入则安静”的新住所。

新居的硬件可以变,小家的温馨仍要保温。保温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变化。

要求自己变,更要宽容家人变。在变化中保持永恒,在运动中寻求一致。这,就是在“凉”的城里营造“暖”的小屋的真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