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上稼轩的头像

海上稼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2
分享

贺兰岩画

在这次宁夏之旅中,既可以看风景,又可以考古的景点当属贺兰山岩画景区。

提到贺兰山,马上就会想起岳元帅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有人认为,岳飞词中的贺兰山指的是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西北部的那座贺兰山。因为此地是南宋抗金战场,岳飞曾将贺兰山作为练兵场。但是,邯郸贺兰山本来就是练兵场,岳元帅何必还要“驾长车”去“踏破贺兰山缺”呢?

贺兰山脉位于宁夏与内蒙古的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贺兰”在蒙古语中意为“骏马”。但这只是一个附会的说法,生活在公元870年左右的唐代韦蟾有诗云:“贺兰山下果园成”,而蒙古人直到13世纪才崛起。

贺兰山名称应该是来源于曾经居住在此的古代鲜卑贺兰氏人,鲜卑贺兰氏源于古代匈奴部落贺兰部,该部后与鲜卑联合。

“贺兰山”这个名称最早见于《隋书 赵仲卿传》,隋朝开皇三年(583),赵仲卿为攻打突厥而出贺兰山。

在中国的各个大山中,没有一座像贺兰山那样几乎一直处于战争或战备的状态之中。

当中原地区进入信史时期后,贺兰山一带仍然是游牧民族的天堂,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在水草丰茂的贺兰山地区,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公元前272年,秦军彻底击溃了雄霸宁夏大地甚至西北大片土地的义渠戎后,一些战败的部落纷纷北逃,贺兰山地区纳入秦帝国版图,但后来,匈奴又趁秦王朝忙于统一六国的战争,乘机占据了河套地区,贺兰山就进入了一个由匈奴人短暂占据的时期,直到秦始皇派遣蒙恬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和贺兰山一带。秦末,由于中原的内乱,贺兰山地区再一次被匈奴占据。公元前127年,汉朝著名战将卫青、李息率军北上抗击匈奴,再一次将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延伸到贺兰山地区。21年后,汉武帝分全国为13刺史部,下辖郡县,其中在贺兰山东麓设立了属于北地郡管辖的廉县,这是汉族政权在贺兰山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也标志着贺兰山开始走进汉朝政权的统治范围。唐朝时,突厥、吐蕃和回纥等少数民族先后统治贺兰山一带。公元646年,唐太宗下令军队出击突厥颉利可汗下属的铁勒人薛延陀,占据河西走廊一带的回纥人乘机和唐朝军队联合进攻薛延陀,联军进驻到贺兰山一带,这是继汉朝后,中原政权的武装力量700多年后再次进入到贺兰山。11世纪初到13世纪前半叶的20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在贺兰山的战役基本在西夏人和辽国之间进行。西夏时期,贺兰山就是西夏王朝的一个大兵库。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其实并不叫“西夏国”,首领李元昊建国以后,他们对外称为大夏国,对内叫“大白高国”。“大”是历代王朝自尊的专称,借以表示国家政权之神圣和至高无上之尊贵;“白高”,是因为党项族最早居住在黄河上游,黄河上游处水色并不黄,自古就有“白河”之称,党项人自古也有尚白的传统,为了表示他们对这个地区的留恋和崇拜,因此用国名来传颂。“大白高国”的意思,就是祖先居住在白河上游地区的民族建立的国家。西夏后期,贺兰山成了大白高国抵御来自北方蒙古族铁骑的一个屏障,一支支隐藏在贺兰山深处的西夏骑兵,成了保卫帝国首都的精锐力量。公元1205年3月,成吉思汗第一次带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攻破了西夏在贺兰山西边的军事防线,后来,成吉思汗先后5次发动对西夏的战争,其中有4次将攻略目标指向贺兰山,直接攻打驻防贺兰山的西夏军队,贺兰山成了蒙元、西夏两个政权多次交锋的见证。1227年8月,蒙古军队彻底攻占了中兴府,从此,贺兰山进入了元朝的统治范围。明朝建立后,国土边防线大大收缩,贺兰山成了明朝政府在西北地区和蒙古残余势力中的瓦剌、鞑靼之间的界山。整个明朝,也是瓦剌、鞑靼常常突破贺兰山和明朝军队征战的时期,尤其是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自带兵征讨瓦剌,却被瓦剌人俘虏。1455年,瓦剌首领在贺兰山北边的属地被部下杀死,通过贺兰山骚扰明朝长达87年的瓦剌部落军事实力开始衰退;另一支来自贺兰山西侧、北侧的鞑靼开始了在贺兰山地区和明朝的较量。明长城遗址就是明朝在贺兰山抵御鞑靼人的见证。清朝时,蒙古额鲁特、和硕特等部开始在贺兰山西边屯牧,也结束了这里长期的军事局面。

古代的贺兰山一直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

为了全面了解贺兰山岩画,我们先到世界岩画展览馆参观。在这里,我们对岩画有了初步的认知,并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岩画作品。

贺兰山岩画是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

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

中国岩画分为南派和北派两大派,北派以刻为主,南派以画为主。但是在贺兰山也发现了彩绘岩画,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讲解员带着我们进入贺兰山口,开始了贺兰山岩画的探索之路。

贺兰口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峻,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这里景色幽雅,奇峰叠障,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我们沿着溪水上的栈道向贺兰山豁口里面走去。讲解员很耐心地向我们讲解每一处的岩画及其含义。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

走到一处乱石堆磊之处,讲解员指着山腰一块巨石说,沿着小道上去,可以看到贺兰山的镇山之宝——太阳神岩画。太阳神岩画刻制在距地20米高、面南的一面石壁上,是贺兰口目前所发现岩画中地理位置最高的一幅。

在通往太阳神的小路两边的树枝上系满了祝祷的红绳,看上去像两条红色的绸带。我们都走到离太阳神最近的地方,与这远古的神祇合影,祈祷上苍保佑。

贺兰山最有代表性的一幅岩画“太阳神”。这幅太阳神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处的石壁上,头部有放射形线条,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长有睫毛,炯炯有神,看上去很威武。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畜牧的丰收、水草的丰茂,都归功于苍天的恩赐;而年景不好,缺吃少穿,则认为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太阳高居天体之上,主宰万物,所以人们特别信仰太阳,便把太阳人格化,刻画成现在这个样子,表示对太阳的崇拜。也有人说这是古代部落首领的头像,一些有功于氏族部落的首领也往往会被刻在石壁上,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

有一幅人面像岩画旁边,还题刻有5个西夏文字,用汉字翻译是“能昌盛正法”,还有几个西夏文“佛”字和一个西夏文数字“五”。从刻痕上看,这些西夏文明显要比人面像晚很多年。据分析可能是西夏时代在贺兰山游牧的党项人发现了这些稀奇古怪的人面像,把它们认为是佛的化身,希望可以宏扬佛法,并保佑他们永世昌盛。这是西夏人对岩画的一种理解和诠释。

在这座山壁上,从上到下刻满了人面像,是贺兰口面积最大的“圣像壁”,有近60个人面像和30多个动物和符号,图形都十分清晰。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象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看到很多岩画受损严重,我问讲解员。有什么方法可以保护岩画。讲解员,暂时没有好的方法。讲解员继续说,如果加个罩子,固定罩子的小钉子可能会对岩画的石面结构造成破坏;如果抹上涂料,这本身就是岩画的一种改变和破坏。所以看岩画要赶早。

岩画受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日晒雨淋,好在贺兰山区的雨量极少,自然受损比较缓慢;其次是人类的破坏,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贺兰山区的人口稀少,人们的生产活动对影响也较少。其三是动物的破坏。我们都很诧异,动物也会破坏岩画?

贺兰山有一种羊叫岩羊,在陡峭的山岩上行走跳跃如履平地。岩羊的蹄子会踩到岩画的表面,对岩画直接造成破坏。

看着苍凉的贺兰山,我们都不太相信这里会有需要食用大量牧草的岩羊。于是我就半信半疑地问了一句,我们能看到岩羊吗?讲解员说,岩羊身上的颜色和岩石的颜色一样,我们一般都是通过声音来寻找岩羊的。说话之间,讲解员就说,刚才岩羊叫了。——附近有岩羊?

大山依然寂静,哪儿有羊叫?我有些疑惑地看着讲解员。忽然,讲解员用手一指,轻声说,岩羊。岩羊?哪儿有?我让讲解员再指一次,讲解员很小心地轻轻抬起手指,果然有一只岩羊。看上去只比大猫大一些,全身毛色呈灰褐色,与山岩的颜色极为接近。那只岩羊正在山口的小溪边喝水。显然,它也看到了我们,不时抬起头看看我们。大家瞧瞧举起相机或手机,对着这位不速之客,不,应该是贺兰山的主人,拍起照来。

临出山口时,讲解员又介绍了几幅岩画,特别指出,先看到岩画上的红点,再往下看。我问,那些红点是谁画上去的?讲解员说,是我。

我不由再次大量这位讲解员,结石的身体,西北汉子特有的方正的脸型和古铜色肤色,鼻梁上的眼镜增加了几分书生气。他不但是贺兰山景区的讲解员,更是岩画的研究者和保护者。我不由对这位谈笑风生的小伙儿肃然起敬。

艺术研究不会像艺术创作那样挣钱,但是没有这些学者和保护人员,我们的艺术就不能传承,我们的传统就可能出现断层。

向那些工作在各地的文物、艺术的研究者和保护者致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