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青瓦,一潭清水。刘家桥,藏在大山里的皇族村落,它用古朴清幽的恬静,送给每一个风尘仆仆的到访者一幅令人沉醉的田园风景图。
历史的长风从独拱石桥上徐徐穿过,当你坐在挂满灯笼的廊桥下极目远眺,冬天的刘家桥静谧柔美。云水间的村落,古色古香的廊道,飞檐翘角的马头墙,厚实的青砖,泛着亚光的石板路。你可以仰头,看晨曦暮霭在竹林上婉转流畅。也可以闭着眼睛,任微风把你的发丝轻轻撩拨。溪水潺潺,水车吱吱,似唱,似吟,似有一支悠扬的长笛吹奏出深切缠绵的心曲,人共知,鸟共鸣。又似一位童颜鹤发的智者,目光炯炯,踏着千年岁月,穿过漫长而周折的来路,向我们讲述一段段如泣如诉的陈年故事。
号称“楚天民俗第一村”的刘家桥,坐落在咸宁市咸安区的桂花镇,依山傍水,是古时通向通山、江西的必经之路。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是刘邦的胞弟刘交的五十三代子孙刘元武所建。当年刘用谋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告老还乡,途经咸宁时,因病客死于此。其子刘元武为父守孝,在刘家桥安居创业,繁衍生息至今十八代之久。刘家桥现在还有上万人居住,明清鼎盛时期,房屋两千多间,延绵三四公里。四个古居群连廊相通,宏伟壮观。即便是没落之后,它依然像一位迟暮的美人,衣着褴褛也遮不住曾经的风姿绰约。
现在的刘家桥,因为没有商业运作的袭扰,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返璞归真的自然景观,吸引无数闹中取静的游客来此游玩。
刘家桥的水是流淌的音符,踏着流水的节奏,青山唱,绿水和。在这里,你可以放松自己,忘记城市的喧嚣,将生物钟调到最慢最慢。竹排慢,水车慢。岸边的鹅鸭红掌轻拨,慢悠悠地游动,追随着从身边经过的游客。它们乌溜溜晶莹的小眼睛闪着热烈的光芒,眼神,是你能读懂的心语。有期盼,有友好,还是向往?这群鹅鸭不是在乞食,更不是羡慕,是一种认同和信赖。不管你是否有抛食的冲动,或逗趣的挥手,它们都会向你游来,在你身边“嘎嘎”地叫唤,踩着清波,小脚丫灵动地划呀划呀。它们那么快乐,无忧无愁的样子,逗得你不由得多看几眼,心生温暖。这一刻,你在它们眼里是友好的同伴,是同享大自然的天地生灵。而在你的眼里,它们不是桌上的美食,不是长翅的禽类,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快乐的伟大生命。这群鸭子,追逐着竹筏,活力满满,陪伴着游人、孩子嬉戏打闹。让冬天的刘家桥充满生机,活脱出一幅美丽恬静的丹青水墨,带给你视觉的愉悦和生命的享受。
刘家桥的美,不光是四面青山月玦形的密实环抱,白泉河水孜孜不倦地呵护,青板石不惧时光地坚守。更有一个家族跨越千年,不屈不挠地行走轨迹。
当你踏进古风凝重的合式院落,会有一股摄人的气势震动双眸。三进式布局,廊道相通,纵向连横。四水归明堂,高大的堂屋,底基全部是用半米见方的大青石垒建。中间是厚实的青砖,木柱、石柱整齐排列。一根根古旧粗壮的原木房梁托举着楼上的各式厢房,雕花护栏,方钱漏窗,青瓦盖顶。
“行至幽处如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堂屋是家族议事的地方,正房一般是德高望重的长老居住,儿女们居住在楼上厢房。天圆地方,一束阳光从天井落下,透着温馨的舒畅。井中有聚雨石缸,精美的雕花,既能积财,又能防火。站在中庭,你能体会到古人的建筑智慧,又能感受到家族群居的血脉柔情。大开大合的布局,一声四应,拒阴抱阳。滴雨清音,三雕精致,格局严谨,贵雅之气侧漏。人与屋合,屋与天合,天与己合,纳天地人三道合一,与自然界巧妙融合。
闭目遥想,仿佛看见,当年白发须翁一脸正气,儿子媳妇低眉顺眼,成群孙儿绕膝追戏,何等的心欢神畅。寿宴时八仙桌连廊摆满,高朋满座,七大姑八大姨彼此问候。寿礼盖红布,寿星戴花翎。人欢马叫,鞭炮齐鸣。
走进祠堂,肃穆的牌位,显赫的皇族家世跃然墙上。作为汉高祖刘邦胞弟刘交的分系,刘家世代都在为家为国呕心沥血。刘家族谱详细记载了从开山鼻祖刘邦至清末刘家桥二千多年的行走轨迹和创业历程。游走在这些已经远离了现代文明的过去,刘家先人们生生不息的生活的痕迹印在斑驳的墙上。看着看着,你会不由自主地念出声来:“一大世系,两篇传记,三块堂匾,四个秘密,五次迁徙,六位人物,七件贻故。”
你开始四处寻找,两篇传记会不会是刘向的《烈女传》和《烈仙传》?四个秘密是刘家桥四个长寿的秘密:五色土壤、源头泉水、森林覆盖、四相风水。
三块堂匾是“彭城世家”“藜阁家声”“墨庄世第”
“墨庄世第”吸引了你的注意,记述的是书香世家“刘式”。
刘式——彭城家谱纪代第三十七世,天宝家谱纪代第十世。北宋勘磨司,据《宋史》记载,刘式深知横赋对农民的盘剥,上书建议销除此项赋税。此举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盐铁使的构陷,被罢官郁恨而死。后来朝廷为之昭雪,御封刘式的妻子陈氏“墨庄夫人”。
陈氏将刘式积攒的数千集书卷收归在一个院子里,并取名“墨庄”。她让自己的五个儿子足不出户,发奋读书。后来,五个儿子全部中了进士,其中三个儿子协助司马光编写了《资治通鉴》,被誉为宋代“史家三刘”。
你开始浮想联翩,墨庄的故事和现代的“鸡娃”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一个女人就算知道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但要做到让五个儿子全部有出息,得有多狠的个性和心识?她是如何把藏在儿子们骨子里的慧根点燃?
同时,刘式的死使她明白,抱负是需要地位加持的,权利只有握在清官的手里,才能真正为百姓谋福祉。
“勤治学,担国纲,熟仁道,兴家邦”。墨庄,不仅让中华文脉源远流长,也在刘家数代人骨子里植入了出尘入世的慧眼。在五次迁徙后,刘家后人遍布大江南北,他们放竹排,造纸浆,耕垄田,垦山荒,把刘家传承两千多年勤劳勇敢向民间播散,汇集在刘家桥珠光玉润的风采里。
在一处牌匾下,你看见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刘明恒”,你心里一热,这是一位你非常敬仰的高产作家,出版过二十三本书籍。你不由得发出感叹!刘明恒是刘家桥人啊,难怪他的文笔那么优美凝练,原来是有刘家桥这么深厚的文化土壤滋养。他精益求精,笔耕不辍的创作风格一直鞭挞着所有热爱写作的人。
走在刘家桥古树成阴的小河边,心情格外舒畅。让自己走进别人世界,让别人的精彩走进自己心灵。来一场思想的远足,来一次灵魂的放归,这就是旅游的意义所在吧!纵古观今,平凡与显赫一直在不停切换,沧桑变迁里只有坚硬的东西能抵御时间的侵袭,只有不屈的脊梁能顶天立地。历史文化用深刻的存在感洗刷着我们的视野,也洗刷着滚滚红尘里四处散落的纤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