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瑛
层岚深处,山水秀色和一切的人与事都值得我们景仰。清水,一个诗意的名字,清秀山河一汪水,顾青翠于往昔,睹旖旎于近期,天公造物,将清水这个大山深处的土地渲染得无比厚重。
倾心的投入,感受大山深处的华彩,清水于我,是一处远离尘世的所在,那是我心目中的桃源。我出生自南方的大山之中,与山之缘分,深植于骨血之中。去到清水正是九月,特有的高远澄澈,天际之上,一片碧蓝,山间绿色依然青翠,一路走去,早秋暖阳,照得人心都暖烘烘的。
清水于我既有大山的别样妩媚,也有山河写意的美丽图卷。年少时,我总爱写山,写一些山里的景致,到如今,锤炼笔端,我更喜欢写这里的人,那才是群山荟萃出最具有力量与俗尘烟火的所在。山村的不同凡响在于创造的人,在于不断的繁衍生息,在于一代代用自己的智慧塑造了山村的风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大山的厚重,赋予了这个地域独特的人文色彩,惟此方能显出这片山水中的人们内心的丰裕。
门头沟清水镇是北京西部的屏障,与河北交界,这里地处深山区,海拔较高,也正因为它远离都市,才得如此明澈,那是山村独有的气息。多少年来,大山隔绝着一切繁华,这里的人们依靠着脚下的土地,养育了无数的儿女,群山环抱之中,安然自得。一踏入清水,我便好像入了画卷之中,人与青山一道皆在画中行。清水镇的面貌与我几年前入山之时看到的景象已全然不同,既有着乡村的气息,同样也有了新的面貌。时代在发展,清水也在前进,乡域治理的成功在于保留乡村原貌的同时让乡民有更多的认同感、满足感,让乡村文化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无疑清水镇做到了。
清水镇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到如今,依然保有着乡村的特点,千百年时光的淘洗,村落形成与发展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走到如今,在乡村治理之下,又萌发出新的向荣之势。留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留住故乡的原貌,那是我们乡村文化之魂。清水在保有山村特色的同时,利用这片土地,开拓出了山里人的致富路,这条致富路,是山里人用智慧结出的硕果,他们在清水镇安居乐业,乡村留住了人,留住了生活,由此而保留了乡村文化的根脉。深入清水,必得深入那些藏于高山、峡谷之中的山村,那里有灵动的气息和生活的智慧,那里也有现代乡村的美好图景。为此我们在镇政府的安排下,去了洪水口村与小龙门村。
九月的清水镇,因远离市区,天空蓝得能掐出水来,一路驱车前进,过了清水镇的检查站,不远就是洪水口。车窗外的蓝天映着我们的脸,大山的风致便显露无疑,景色迤逦,让我们心中都保有一份敬畏。洪水口在清水镇很有名,是因为这里是最早开发民宿、景区的村落,这里有一个出名的景区“聚灵峡”,峡谷悠长,直通灵山,山水灵气荟萃出这个景区无数的风光。灵山脚下的洪水口村便用灵山之“灵”塑造了洪水口独有的乡村魅力,用民宿搭建起了乡村独特的风景。这里民宿成群,这里的人们怡然于乡村生活,幸福而快乐,这是乡村发展的最好方向。
洪水口的发展之路走了几十年,几十年的积韵,才让这个灵山脚下的乡村在保有乡村风貌的同时,留住了乡村的骨与肉。洪水口鳞次栉比的民宿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几乎家家户户开民宿,都是个体户,再加上这里是门头沟的旅游胜地,毗邻灵山和聚灵峡,吸引了无数游客,由此而带来了人脉、经济繁荣。村民深耕于这片土地,抓住了机遇,抓住了洪水口发展的脉络,使这里成为清水镇脱贫致富的模范村。
初入洪水口,山岚之下,一湖碧水涟漪,尤其是二帝山,举目便可仰望,空气中没有一丝尘气,身在其中,仿佛入了桃源深处,不问尘寰。行走在洪水口之中,沿着湖漫步,村景便在眼中,繁华褪尽之后,山村的景致便成了心中的一道白月光,这半日时光,走在洪水口的土地上,吹着从灵山上酝酿出的微风,看着大山的巍峨,吃着民宿里的家常饭菜,可见人间烟火味,方最抚凡人心。
洪水口的山山水水,将诗情画意昭告于世,将村民的满足与安然写意得分外厚重,真正让这片乡村既避世又入世。一个远离北京城的边陲小村,能有如此的光景,实属不易,拥有乡村发展的根基,形成了乡村产业,造就了乡村文化,才会有更多的村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这是洪水口人一代代的努力,也是这里的村委审时度势,带领全体村民奔小康描绘出的美丽图卷,让无数的人感动,也让无数的人找到了乡愁,找到了心灵的归向。我感动于这里人的质朴与憨厚,他们用最丰盛的山里美食来款待我们,用自产自收的红枣核桃来犒劳我们,他们说,好好把这写写,这里真的很好。这份对乡村的慕恋对生活的期望尤其让我感怀。
之后我们去了小龙门村,小龙门村离洪水口开车约莫20多分钟,对小龙门村的憧憬在于这里有一个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山高而林密,这里有最美山村路,这里有一片绿海,从小龙门过去便是河北。一入小龙门,山上的树木就越来越葱绿,被青山绿水所渲染的小龙门村拥有着最让人惊叹的美。自然生态之美,美得不染尘埃,白云绕山,无尽的青翠,投入小龙门村,人入绿海,心情也雀跃起来了。
多少年之前,这些村落衍生于山水之间,远离京城,尤其是门头沟这些边陲小村,靠天吃饭,靠水生存,独守着乡村之秀美雄浑,却贫瘠如洗。步入今天,乡村也在谋求自己的发展,留住村民,留住幸福,让这片山水因人而丰茂,让这个村落留住根脉,便不断生息出乡村独有的景致。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治理的推进,便是小龙门村也已经通了公交。单从气候方面来看,京城是找不到的。在云海绿原中穿梭,在自然中享受难得的清新空气,呼吸都是甜的。小龙门地区,隐于大山之中,繁衍生息之间,村民用自己的智慧经营着生活,经营着这一方田园,现在终于结出硕果。小龙门拥有丰沛的自然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护好小龙门生态环境的同时,这里开始引进民宿资源,让民宿在这里安家,主要以发展民宿产业为主,在社会资本的帮助下,开发精品民宿,对现有老旧民房进行改造,带动了小龙门村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村民的整体收入。逃离都市,感受乡村生活,回归宁静,是很多人的追求,尤其在远绝尘寰的小龙门村,这份难得的自然体会,吸引了很多人,由此让这个小村庄焕发了新的生命。村民依靠民宿致富,同时民宿产业又带动村民一起投入,以管家的身份成为参与者、劳动者和受益者。大家有活可干、有钱可挣,内心有依,生活无忧,安然于乡村朴实的生活,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
在快要离开小龙门村的时候,村支书带我们参观了村史馆,我惊讶于一个小山村,拥有着如此完备的发展脉络,展出物品不多,但是将村子的起源、发展再到今日的成果,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乡村文化的形成,需要无数代的努力,一代代,用辛勤与汗水写就的村域文化,值得敬重与景仰。这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提炼出的独特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个乡村不能抛却的历史,也是后来人追溯乡村文化的脉络。一代代的更迭往复,无数青史成灰,无数旧事成烟,但唯独留下的这种乡域精神,代代传承,以飨后人。这就是留住乡愁,留住乡村血脉,留住了我们记忆中的家园。
看着泛黄的村史志、看着在岁月中留下的老物件,看着收集的一切,我突然特别感动,如果让村民脱贫致富是现代乡村治理的基本任务,那么留住文化就是乡村存在与发展的根脉。而小龙门村两者兼有之,虽偏安于大山深处,却从来不曾停止发展与追梦的步伐,虽人口不多,却始终保有着乡村的文化之源,一个厚重的乡村,未来可期。
其实我很难写出这些乡村发展的成果,因为成果在村民们的心上,幸福在他们的生活中,快乐在他们每天的柴米油盐中。这种满足与质朴,是文字无法表述的,这些藏于清水深处的乡村,一点一滴的变化都会给我们带来震撼。老百姓过日子,过的是日常,过的是惬意,乡村的发展,让他们处于富足而安然的生活中,他们幸福了,乡村就美了。
大美于心,这片土地是清水人心中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