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美
半生已过,回望,发现自己喜欢的大都是无用之事、无用之物,“闲散”一词用在我身上也很合适。二十四五岁时,住在医院分的单身宿舍里。那是独排的两间平房,门前屋后老树遮阴蔽日,又在偏僻的一隅,幽静潮湿,似乎不适合安住一个年轻活泼的灵魂。那时没有电话、手机,一天的光阴走得慢,有时需要找点事来打发时光。
从小喜欢花的我,此时好像有了用武之地。我买了许多花盆,种上茶花、玫瑰、月季、腊梅、兰花、菊花、仙人球……在门前的空地上一字排开,有长长的好几排。下班回来侍弄这些花儿成了一种享受。医院里的同事没事走到这儿,惊讶于这一片花地,欣赏一会儿,不忘溢美几句。那时的花养在外面,吸收天地雨露之精华,精气神十足,花开鲜艳芬芳,就如年轻时候的我。
以后几十年的光阴也一直养花,阳台上客厅里总要摆上几盆养眼的花草。闲暇之余,给它们浇水施肥、除叶剪枝,欣赏它们的风姿。有的花陪伴我几个月,有的花陪伴我十几年,它们来来去去,一如缘聚缘散。在我看来,居室必须要有花草的点缀。
花木顺应着季节的变换,和天地接灵气,一叶一花中隐现着生命的规律和密码。爱花之人大都是淡远朴素的,珍惜生命与热爱生活的。侍花弄草无用,带不来名誉财富,仅凭兴趣爱好,却能怡养性情、陶冶情操。从花开花败中感悟生命的周而复始,繁华与衰落。草木有情,何况人乎!一株株花树都能绽放出独特的美,何况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呢!有人说我性格温和沉静,遇事波澜不惊,应该也和我喜欢这些花花草草有关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喜欢看书,却从未想过要去书中寻找所谓的“黄金屋”。功利性的读书是我一直都摒弃的。我爱的是那些闲书,古今小说、散文、诗歌;名著、传记、画册、古籍……这些“无用”的书籍在我眼里就是“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居不可无竹,人不可无书。鲜衣亮车、豪庭美食可以没有,但书绝不可缺失。俞洪敏说:“如果让我在新东方和读书之间必须二选一,那我肯定选择读书。”可见读书对他的重要性。幸好我也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每天不看上几页,就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虚度了光阴。
读书也可以有情调,泡上一杯香茗,点上一支沉香,在滴滴答答的雨天,在晕黄的台灯下,看书是人生的一种美妙享受。看到诙谐处抿嘴一笑,看到伤心处黯然神伤……书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世上的好书如星辰大海,只恨时间不够、精力不够。
书也是我的朋友和亲人,陪伴我最长久的是书,家中最多的是书,书柜、床头、案头都是书。它们占据了家中很多的空间,我心灵的空间也情愿被它们占满。看书多了,话也就少了,因为看书只需要独处。闲书无用,却也“有用”。读书让我有了书卷气,让我眼界开阔,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让我一次次去感悟别人的人生,也相当于多活了几个人世。读书让我内心充盈丰富,感知世间万物,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读书让我知性明理而豁达,让我不骄不躁不愠。读书伴我安然度过生命的低谷,蹚过暗礁和险滩。读书让我宠辱不惊、恬淡释然……读书给了我这么多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
对画画有兴趣起始于工作后,也不知怎样就萌生了想学画的念头。那时在乡镇行宫医院上班,一到周末,就沿着香草河边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去丹阳市里正则画院的一个国画培训班上课。班上有十几个小学和初中的孩子,我一个大姑娘坐在那里特别显眼,有点不自在,好在教国画的老师对我态度亲切,时常鼓励我,打消我的顾虑。因为路途遥远,周末有时又要上班,断断续续学了点基本的绘画技巧,后来也没再继续深入学下去。
画没学成,倒是认识了画院的几位老师,其中和画院院长、三吕故居馆长林洁交往最多。和她相知相识的过程中,也让我对传统国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喜爱。这些年偶尔也会照着画册临摹些小画,对着树木河塘村庄写生,去美术馆看展览。对于绘画我是手生心热,见到一幅好画犹如食了灵芝饮了甘露,久久地凝望,陶醉其中。去年见到老树的画册,十分喜爱,以为自己也可以一试,又萌生了重拾画笔的念头,竟暗自激动了几天,但最终还是“胎死腹中”了。想想自己精力有限,还是先做好一件事吧。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我一定会让自己选择一所美院,学好基本功,在画画上有所成就。因为只有自己知道,骨子里对画画有多么钟爱。画家需要热情才能持续创作下去,就像我现在的写作,也需要一股热情。画画和写作有相同之处,皆是创造,从无至有,能画出写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就是好的。
自娱自乐的画画与赏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俗世的好处呢?没有。但也很重要,就像听音乐一样,生活中没有艺术和音乐的熏陶滋养,生命是寡淡苍白的,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艺术、音乐让我们了解自己,提高对外界的感受力。其实生命说到底就是一路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最后安然接受死亡。心灵的富有贫乏就是感知力的强大与否。艺术的陶冶可以提高审美力,而审美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获取幸福的能力。
近来我又对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前觉得玉是贵重之物,古人玩的东西,离自己有距离,对其一直敬而远之。兴许是命中注定和玉有一段缘分,网上和田玉的拍卖平台引起了我的注意。价格合理,拍了几件之后,越琢磨越爱惜,一发不可收拾,竟至痴迷的程度。女儿调侃我可以做个玉器收藏家了。
和田玉来自新疆昆仑山高山之巅,千年幻化而成,随雨水的冲刷流淌进和田的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玉质温润细腻、色泽丰富,是玉中瑰宝。它们可以被雕刻出各种造型,手镯、项链、玉佩、手玩把件等。相比于翡翠,我更爱和田玉。翡翠质地硬,缺少玉的油润和灵气。和田玉更像一个温润的谦谦君子。尤其爱听玉器相互碰撞发出的铿锵玲珑之声。怪不得古人佩玉喜欢戴在腰间,走路时玉佩相撞发出的声音,如珠滚玉盘,叮叮当当,不由令人心旌摇荡。赏玉、玩玉的过程,是心灵的一次次美妙舒展。眼前只有那块小小的玉,晶莹润泽,世界静谧了下来,仿佛听到山川河流在身边潺潺流过,风霜雨雪在山巅漫天飞舞。一块好玉能让你心地纯净,如莲在心中盛开,喜悦安详。
无用之事还有许多,诸如品茗、赏月、听雨、观荷、练琴、下棋、唱歌、迷剧、听戏……这些古人比我们做得好,我们喜欢并寻访那些古村、古镇、园林,因为我们内心向往那种宁静古朴的生活。正因为有这么多无用之事,生活的面貌才显得有趣可爱而迷人。当我们工作久了、累了、烦躁了、厌倦了,就去做做这些无用之事,它们是生活的润滑剂、调和油,清凉茶。它们也是我们心灵富足与快乐的根本、源泉。其实我们真正热爱的都是一些“无用”之事。
而一颗丰富热烈的灵魂,一定有许多“无用”之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