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
细雨绵绵,飘飘洒洒落在门头沟的土地上。我撑着伞,慢悠悠走进炭厂村,就像个闲逛的人,在这初冬的雨中,探寻着那些老日子的味道。
天空中,乌云像一块大大的幕布,把炭厂村拢在里头。那阴沉的模样,虽说有点闷人,可跟这老村子倒也挺合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炭厂村在这细雨里,像是一颗被岁月摩挲过的珠子,有着独特的温润劲儿。
岁月沉淀中的炭厂村
村子在妙峰山镇的西北部,就跟藏在山林里的宝贝似的。东南离区政府驻地十五点二公里,北距大沟一公里,西南离林沟三公里,东南离上苇甸一点五公里,离109国道下苇甸路段六公里,有公路连着。交通不算多方便,可也正因为这样,多了几分安静,跟个世外桃源似的。它是北京美丽乡村联合会的会员村,担着不少期望和夸赞呢,就像一颗怀揣希望的种子,等着开花结果。
远远瞅去,炭厂村的青山隐隐的,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轻纱后头;绿树摇摇晃晃的,像跳舞的小精灵,在风里扭来扭去。这老村子就像在雨中讲着岁月的故事,一块石头、一片瓦,都像是岁月的音符,奏响着历史的调调。初冬的雨给这一切披上一层朦胧的纱,让远处的山更模糊了,像梦里的仙境;让近处的树更绿了,像绿色的海洋起了波浪。
雨滴轻轻落在屋顶的灰瓦上,汇成小小的水流,顺着瓦楞慢慢流下来,滴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就像在演奏自然的乐曲。四周的空气里都是湿润的味道,带着泥土的香和草木的清气,让人觉得像走进了童话世界。
石凳上有点青苔,那是岁月留下的记号。这时候,雨丝轻轻飘下来,打在他们旁边的石板路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
周围的房子在雨中显得格外安静,老墙壁被雨水浸得更深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就像在为炭厂村的命运发愁呢。
这一幕,就像在说人生的起起落落,跟炭厂村的命运一样,有风光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
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困境
可命运这玩意儿老是出幺蛾子。1937 年卢沟桥事变,日本鬼子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日本鬼子就开始抢门头沟这地儿的各种东西,炭厂村也没跑掉。可苦难没把炭厂村的人压垮,他们硬气得跟铁似的,热乎得跟火似的。1938 年初,八路军挺进军在门头沟(那时候属于宛平县)开辟了平西抗日革命根据地,开始打鬼子。1939 年,八路军三十四大队来到炭厂村周围,开展游击战争。炭厂村的村民积极支持八路军抗日,给八路军送粮食、送木炭,借着给北平送木炭的机会给八路军打探消息。后来三十四大队去冀东支援抗日,游击队走了,昌宛支队接着三十四大队进驻炭厂村,以炭厂村为中心,接着打游击。
昌宛支队在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下,队伍一下子就发展到三百多人。他们到处出击,打敌人的据点,就像下山的老虎,猛得很;组织老百姓剪断敌人在门头沟的电话线,让敌人抓瞎了,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招没落的。随着抗日形势越来越好,党在炭厂村设立了昌宛县佐公署,领导抗日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又开始抢胜利果实,共产党领导的平西武装可不含糊,给他们有力地回击。在解放战争的时候,炭厂村的人始终站在共产党这边,用实际行动支持党的解放事业。那被战火洗礼过的地儿,现在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喊杀声和冲锋号,红色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就像大树似的直挺挺地立着。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成了炭厂村故事的高潮,显出了村民们的勇敢和坚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炭厂村的人在抗战的时候那叫一个猛,就跟钢铁长城似的坚不可摧。
村里的老人们常凑一块儿,给孩子们讲那段抗日的日子。一个白头发的老头儿,眼神格外坚定,他挥舞着胳膊说:“那时候啊,咱村里的人可勇敢了,都不怕那些日本鬼子。咱给八路军送粮食、送木炭,一起打鬼子。”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眼睛里闪着好奇和敬佩的光,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似的亮闪闪。一个小男孩忍不住问:“爷爷,那你们不害怕吗?”老头儿把腰板一挺,大声说:“怕啥?咱为了保卫咱的村子,啥都不怕。”老头儿的声音在空气里回荡,就像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似的。旁边的一个老奶奶,脸上都是皱纹,她微微眯着眼睛,回忆着过去,慢悠悠地说:“那时候啊,日子苦,可咱心里有盼头,就盼着把鬼子赶跑,过上好日子。”这时候,阳光透过云层的缝儿洒下一缕缕光,照在老人们和孩子们的身上,就像在说着那段光辉的历史永远也忘不了似的。周围的树静静地站着,就像也在听他们讲故事似的。天空渐渐亮堂起来,就像在预示着炭厂村的未来充满希望。这一幕跟开头那阴沉沉的天空一比,就跟炭厂村的命似的,在黑夜里头总能迎来亮光。
可打完仗了,炭厂村又碰着新的麻烦了。因为这地儿偏,路也不好走,炭厂村慢慢就成了妙峰山镇没几个的穷村子之一。为了能吃饱饭,出去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十好几年的工夫,在村里能看见个年轻人都成了稀罕事儿。出门也难,那山路弯弯曲曲还窄巴,车都过不去,下山买点东西都得备上两天的干粮;村里的房子大多是四角用砖、中间用石头垒起来的危房,外号叫“四角硬”。那破破烂烂的房子,就像在说着过去的苦日子和没招儿似的,就像一个老得不行的人,默默地受着岁月的罪。这是故事的又一个低谷,让人不禁为炭厂村的未来发愁。“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穷得叮当响的炭厂村就像掉进了泥坑的野兽似的,挣扎着也没招儿。
村里的年轻人小王,身板挺拔,脸也长得精神,可眼神里透着一股子迷茫和不舍。他背着行李准备出去打工,他爸妈满脸担心地看着他。小王的爹,皮肤黑黝黝的,脸上的皱纹深得很,眼神里全是牵挂。他伸手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啊,出去好好干,咱这村子太穷了,没办法啊。”小王的妈,头发有点乱,眼神里都是心疼。她拉着小王的手,哽咽着说:“在外面照顾好自己,常回来瞅瞅。”小王咬着牙说:“爸妈,你们放心,等我挣了钱就回来,咱村子肯定会好起来的。”
小王紧紧地攥着背包的带子,就像在给自己打气似的。这时候,天空中乌云密布,细雨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打在他们身上。
周围的房子在雨里显得更破了,墙上的斑驳印子就像在说着岁月的沧桑似的。人生的道儿不也这样嘛,全是不知道的事儿和挑战,咱就得在难事儿里找那希望的光。
村里的老张头,满脸皱纹跟沟沟坎坎似的,那是岁月刻下的印子。他头发花白又稀疏,微微弯着背,坐在自家门口,粗糙的双手捧着烟袋,吧嗒吧嗒抽着。他皱着眉头,叹着气说:“这日子是越来越难喽,年轻人都走了,咱这村子可咋办哟。”
旁边的老李头,身板瘦小,脸上的皮黑黝黝还挺糙,眼睛不大却透着股机灵劲儿。他也摇着头,无奈地说:“可不是嘛,以前咱靠着烧炭还能过活,现在这烧炭也不行了,咱往后的路可难走咯。”说着,他还用手轻轻拍了拍身边的石凳。
希望与坚韧共筑未来
可希望老是在最愁的时候冒出来。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一年比一年好,富起来的人开始享受日子,北京周边的旅游市场一下子火起来了。炭厂村的村党委瞅准了机会,借着炭厂村好看的自然风光,领着全村的人搞起了旅游经济,开发建设了神泉峡自然风景区。全村家家户户都有股份,走起了集体企业的道儿。过了几年,神泉峡景区每年年底分红都能超过一千块。
2019 年,炭厂村又把抗日战争时候的一些抗日遗址给恢复了,打起了“红色经济”的牌。在神泉峡景区里建了一个一百多平米的红色展厅,展示炭厂村的抗日光辉历史。在纪念馆旁边,又恢复了昌宛县佐公署办公的房子和防空洞啥的。同时,炭厂村也借着景区水源丰富的好处,冬天搞起了观冰瀑游的项目,吸引了老些个游客来打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炭厂村迎来了新的生机,就像枯树逢春似的又活泛起来了。
村民们都忙活起来了,有的开起了农家乐,就像盛开的花儿似的,把村子装点得可漂亮了;有的在景区里当导游,就像欢快的鸟儿似的,给游客带来乐子。“咱这村子现在可不一样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咱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啦。”大家脸上都乐开了花,就像那太阳似的灿烂。一个开农家乐的村民一边热乎地招呼着游客,一边笑着说:“快来尝尝咱自家种的菜,新鲜着呢。”游客们满意地点点头。
农家乐的院子里,摆着几张木头桌子椅子,上面都是岁月的印子。桌上摆着新鲜的菜,绿得直冒光,水珠在菜叶上滚来滚去,就像那晶莹的宝石似的。这时候,阳光明晃晃的,微风轻轻地吹,树叶沙沙地响,就像在为炭厂村的新变化叫好似的。周围的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绿了,神泉峡景区里游客们欢声笑语,热闹得很。这就跟人生的转折似的,只要咱会抓机会,就能在难事儿里找到出路,迎来新的希望。
就在炭厂村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来了。2023 年 7 月 31 日,特大暴雨就像凶猛的野兽似的扑过来,把村子的基础设施破坏得老严重了,集体的房子倒了六间。这一下子可让人傻眼了,就像那刚点着的希望之火又给浇灭了,就像那风里的蜡烛,一下子就灭了。可万幸的是没人受伤。这可多亏了全国劳模邢卫兵同志的精细调度。
邢书记在江西赣州参加全国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培训,一听北京发布了红色一级预警,那急得哟,第一时间就从江西坐飞机回村调度防汛工作。那时候,他心里就只有村子和村民的安全,啥也顾不上了,连旅途的累都忘了。他就像那灯塔似的,在黑夜里给村民指道儿;又像那不怕死的战士似的,在暴风雨里守护着家园。
从踏上村子的地儿那一刻起,邢书记连着一个礼拜不分白天黑夜地忙活着。他顾不上洗脸,浑身都是泥,一股子汗味儿。从特大暴雨来了开始,他就惦记着村子,开“强降雨研判工作调度会”,把大街路、中街路、后坡、塘坝、沟道、景区啥的各个地儿都检查了。他把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老挂在心上,那不要命的劲头把脸上的累都给盖住了。他不顾自己累,走了十多里地去夜查,一起去的人劝他歇会儿,他可坚决地说:“村民的安全最重要,累点也得查完。”说着,他又大步往前走。都查完了,他又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广播、微信群宣传,提醒大伙做好防备。他赶紧带着村干部和包村干部连夜转移了九户十八个人,都安排好后,才想起来从中午到现在还没吃饭呢。累得不行的他回到村委会,泡上他常吃的方便面。8 月 1 日凌晨,他放下刚吃完的方便面,又穿上雨衣,去查看雨情。
洪水退了,留下了一片乱糟糟。邢书记带着包村的人和村“两委”第一时间“地毯式”地统计房子、道路、基础设施啥的受损情况,看看排水沟堵没堵、村民的房子有没有危险、道路塌了多少,挨家挨户地去宣传警示,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心尖上,还赶紧建立了灾情统计的账本,为后面重建工作打下基础。这时候,整个村子被洪水折腾得那叫一个惨哟。道路上全是泥和杂物,房子倒了的地儿一片废墟,树都给折断了,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天空中还飘着细雨,就像在为村子的遭遇哭似的。人生总是有老些个意外和挫折,咱也不知道以后会咋样,可咱能跟炭厂村的人似的,勇敢地面对难事儿,积极地找解决的法儿。
村民们都凑到一块儿,瞅着被洪水弄坏的家,心里那叫一个难受。“这可咋办哟,好不容易日子好了,又遭了这灾。”
可大伙没被难事儿给打趴下,都行动起来了。“咱一起把村子重新建好,咱炭厂村不能就这么倒了。”他们的话里全是坚定和信心,就像那铁打的似的硬实。一个村民挽起袖子,大声说:“走,咱先去清理道路。”大伙都响应了。道路上全是泥和杂物,村民们拿着铁锹、扫帚啥的,使劲儿地清理着。他们脸上都是汗和泥,可眼神里都是希望。
这时候,阳光渐渐穿透云层,洒在村民们的身上,就像在给他们加油鼓劲儿似的。周围的场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大伙齐心协力,一起为重建家园努力。天空中的乌云渐渐散了,露出了一点蓝,就像在预示着炭厂村的未来充满光明。
在难事儿面前,团结的力量那可大了去了,只要咱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漫步在村子里的小巷中,仿佛穿梭在时光的隧道里。炭厂村,这个历经岁月洗礼的地方,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它告诉我们,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辉煌也有低谷,有苦难也有希望。但只要我们像炭厂村的人们一样,在困境中坚守,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挫折中勇敢前行,就一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那片灿烂天空。就如同那被风雨洗礼后的花朵,会绽放得更加娇艳;被烈火锤炼后的钢铁,会更加坚韧。
村口有一棵古老的大树,它伸展着粗壮的枝干,仿佛在守护着这个村庄。据说这棵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见证了碳厂村的兴衰变迁。雨滴顺着树叶滑落,滴在地上,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水洼。
我站在树下,静静地聆听着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那一瞬间,时间仿佛静止了,只有雨在轻轻地诉说着碳厂村的过往。大树的树皮粗糙而厚实,上面有着岁月留下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周围的草地被雨水滋润得更加嫩绿,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在草丛中绽放,为这个古老的村庄增添了一份生机与美丽。天空中,几只鸟儿飞过,留下一串清脆的鸟鸣,仿佛在为炭厂村的未来歌唱。
古老的石磨、破旧的水缸,都承载着村民们曾经的生活记忆。雨丝轻轻地飘落在巷子里,给这里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我想象着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初冬的雨,让这些古老的物件更加充满了历史的韵味,让人不禁感慨岁月的变迁。
石磨上有着磨损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辛勤劳作。水缸里积了一些雨水,水面上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景物,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炭厂村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们的人生也在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让我们带着这份坚韧与希望,迈向未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