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成壮
自古就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作为北京名山的百花山也不例外,山上曾建有多座寺庙,著名的有瑞云寺、显光寺、法幢庵、妙庵、白水庵、龙王庙、大士殿……还有民间供奉的上娘娘庙、下娘娘庙、关帝庙、山王庙……附近还有福田寺、胜泉岩寺(田寺石塘)、双林寺等百花山的下院(较大寺院基本都有下属机构,但叫法有所不同,有的叫寺院的下院,有的叫从院,有的叫分院……虽然,叫法不同,但都具有多种功能和意义,主要包括宗教功能,香客可以在此处供香,就如同到主寺供香的效果一样。也有作为为香客提供临时歇脚休息场所的功能,尤其为路途较远的香客提供喝茶和暂住服务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后勤保障功能和作用)。这些庙宇既有规模宏大的,也有小巧精致的;既有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也有虽在民间影响很大,但在史料中无从说起的;既有建在主峰的,也有建在半山腰的;既有建在平地台阶上的,也有随山就势建在岩洞里的。如此,上百花山进香的信众、香客,特别是在重要佛教日寺庙举办佛事活动期间,各地的游僧、香客以及当地的善男信女从各自不同的方向,潮水般涌向百花山进香礼佛,参与佛事活动的信众络绎不绝,人头撵动,逐渐走出了许多条进香的“古道”。
何谓“古道”?《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即“古老的道路”。古道意指在建国前就已经存在并使用,而今由于某种原因被废弃或遗忘的道路。例如,昔日上百花山主峰的道路主要有马栏道(从北京城、门头沟等地上百花山的香客多走此道)、田寺道(清水、斋堂等地上百花山的香客所走的道路)、黄塔道(黄塔、齐家庄等地的香客途径的道路)和山南道(房山一带香客所走的道路)。这些道路经过了历代不断的整修,使用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为百花山寺庙的发展、对外交往、方便信众礼佛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这些道路是百花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印证着百花山的悠久历史,所以,这些道路均称为是“古道”或“古香道”。
梅开两朵,各表一枝,今天所表的就是田寺古道。时下,正值赏秋时节,来门头沟的人特别多,但保准有个地方您还没有注意到,哪啊?“田寺石塘”。嘿,不逛不知道,一逛心惊跳,那是为什么呢?听我一一道来……
金秋十月,鱼儿、春雅老师邀我同去百花山下的清水镇龙王、黄塔两村补拍非遗照片后时间还早。于是就去了“田寺石塘”看看,以实现我们多年来的共同夙愿。因为,田寺石塘又叫胜泉岩寺(田寺石塘是民间所叫的俗名,而史料记载田寺石塘的名字叫胜泉岩寺),而今,胜泉岩寺的名字几乎被世人所遗忘。胜泉岩寺建于金代之前,距今至少已有900多年历史了,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唯一一处专供观音菩萨的道场,更是通往百花山寺庙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组成部分。
到胜泉岩寺必经田寺沟。田寺沟是清水河南岸的一条南北走向的沟谷,位于百花山的东北侧,原是一条通往百花山的古香道,民间称为“百花山北道或田寺道”,沿田寺沟南行7公里左右可到达田寺村。此村隶属清水镇,因原村西南台阶处有一座福田寺而得名。据村里老人介绍“没有福田寺,就没有百花山上的娘娘庙。”老人又接着说,“福田寺山门坐北朝南,而正殿则坐西朝东(是典型的金代建筑风格),正殿三间,南北配殿各两间,大门左侧有一间两层的钟楼,内有一口大铁钟,钟楼东南有一盘碾子,庙内方砖铺地,院内有一棵古松树,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寺里的神像还比较齐全,中间供奉着娘娘塑像,两侧各站立着一名童子……”现寺里只有后墙依稀可见,碾盘和石碑基尚存,其它文物只剩遗址或遗迹。
先有福田寺,后成田寺村。村民的土地原来均是福田寺的寺产,村民多是为寺院服务的信众,所以,村名就以寺名称之为“田寺村”。田寺村原村址在村子的河西侧平台上,村落建在福田寺的周围,再后来由于一场无名大火,使得寺院及村落的房屋都被烧毁了,从而福田寺不见了,田寺村就迁到了现在所处的新址。
原田寺村是元代时形成的村落,现田寺村整体成矩形状,村域面积约7万平方米,有住户120余户,353人。田寺村村风淳朴,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环境整洁干净,村中除福田寺外,还有许多文物古迹,但最古老,名声最大的非胜泉岩寺莫属。为此,我们在李书记的指引下,停放好汽车,步行走进了通往深山峡谷中的胜泉岩寺的古道上……
整装待发时,李书记又叮嘱我们说:“你们知道吗?田寺村有一挡香会,名叫灯笼会。灯笼会专门在田寺古香道上,特别是在十八盘不好走的路段,分别挂上了灯笼和念佛机(佛盘)以及五色旗等标识,以方便、指引信众及庙会期间夜间上山的香客前行,你们就沿着灯笼会标识的线路,按图索骥前行即可,千万注意安全,并祝您们一路顺利。”田寺古香道是通往百花山主峰的主要香道,全长约15公里,即从109国道95公里处的田寺路口到田寺村大约7公里,有柏油路相连,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村中,再从村中的福田寺开车前行2公里左右下车,就只能拾阶而行,步步登高的盘山古道上前往6里左右才能到胜泉岩寺。
中国历朝皇帝不乏喜爱游山玩水的旅游者,金章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堪称旅游大家,而且是京西旅游的开拓者,卢沟桥、雀儿庵、仰山栖隐寺……都有他的足迹和墨宝。胜泉岩寺也在其中,寺前有一通明嘉靖七年(1528)10月17日立的《百花山胜泉岩主广德禅师兴业记》石碑,碑文内容为此地“乃文殊古佛道场,金章宗(麻达葛)是金朝第6位皇帝(1189年---1208年在位)去百花山时路过此寺,赐额《圣泉施地》,方圆百余里。”的记载,由此可见当时的寺庙规模是相当大的,且胜泉岩寺早在金章宗就已建成,香火也很旺盛了。
胜泉岩寺建在距百花山主峰北侧下7里许,距田寺村南8里余的胜泉石塘(窟)下的山洞中。寺依石塘而建,石塘口宽约3米,高8米,长15米,进深10米,石塘内总面积150平方米左右,它同时能容纳百余人聚集,石塘内方砖铺地,正中供有释迦牟尼佛祖一尊,佛祖左侧供奉着一尊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在石塘的东侧供有韦陀菩萨、东方持国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西侧则供奉着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洞外有东、西配房各两间均带耳房(房屋均已坍塌漏雨)是作为寮房和执事堂使用的。石塘外右侧5米处有一眼井,井中有山泉水(现以基本废弃),据老人讲原井中的泉水旱不枯,涝不溢,始终保持着相同的水位线,被当地人们称为天赐“神泉”,到此的信众除了亲自喝一口“神泉”水外,还要带上些神泉水回家自用或分给亲朋好友品尝。在洞前宽敞场地的山坡上还有一株云彬树,人们习惯称之为“摇钱树”,也是信众聚集的场所之一。
田寺古道是清水地区通往百花山最近的路线,也是连接清水双林寺→福田寺→胜泉岩寺→达百花山诸寺庙的最佳路线。在这条古香道上有一段开凿在半山腰悬崖峭壁上最险要处的栈道,它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深沟,最窄处仅能勉强过一头骡马,当地人称之为“灵崖”。为什么称之为“灵崖”呢?这得从明朝隆庆(1567---1573)年间说起。传说,在明隆庆年间的一天,一队骡子从胜泉岩寺旁的炭窑驮上木炭往京城运送时走到此处,由于道路狭窄,其中一头骡子稍微一晃,骡子身上的炭笼就撞在了崖壁上,骡子脚失前蹄,重心失衡,连同炭笼一起掉下了山崖,眨眼就扬起了一阵旋风,瞬间骡子与木炭一起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掌鞭儿的望着这百丈深渊早已目瞪口呆了,心想这下可就全完了,怎么向老板交代呀?片刻后他回过神来细想,无论如何也得把骡子的尸体找回来呀,于是,他千辛万苦东绕西拐绕到了悬崖下边,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不但骡子和它驮着的木炭都完好无损,而且,骡子还悠闲自得地在吃草呢。此情此景可把掌鞭儿的乐坏了。当他静下心来再一琢磨这是怎么回事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之后,他就赶上这头骡子和其它骡子一起回到了福田寺。吃完晚餐休息片刻后,他就把路上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全都说出来了,经几个掌鞭儿的一合计,先把骡子交福田寺代管一时,第二天他们一大清早就到了胜泉岩寺,请来了寺里的和尚到此山崖处设置道场,供香诵经,以答谢“观音菩萨在此显灵”之举,并恳请时任方丈执笔,在岩壁上用白灰写下了几行大字来记述此事。其中,有些字已经看不清楚了,但时隔四百多年至今“隆庆六年三月十八日”几个大字还是比较清晰的,这也称得上此古香道中的一项古迹了。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处山崖叫做了“灵崖”。
徜徉在近千年历史的胜泉岩寺前,我心情五味杂陈,思绪万千。想到了苏轼《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增加了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没有被路途的遥远,曲折,艰难而吓倒,终于实现了到此一游的梦想;也想到了“悬空山岩之数丈,内隐殿堂和僧房”,还有“灵崖神泉摇钱树”的景观;亦有“奇峰峻顶接云端,蔓林美翠绕岭南”的美妙。同时又想到了虽然村委会和信众于2004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但是还是不尽人意,不够理想,甚至有些房屋还是损坏严重,好似“古寺寻幽竟夕晖,败垣芳草路依微。鸟啼空院僧何在?树老闲庭鹤自归。”的荒芜;也看到了“蛛封僧室闲牵网,兔守神龛乃作家。阶面晚风吹蔓草,佛头春雨长苔花。”一样的惨景……
祝愿在不远的将来,完善从福田寺至百花山的古香道,同时也将古香道及周围的古迹逐渐恢复,届时人们站在此处欣赏周围山峦起伏叠翠,满山红叶尽收眼底,煞是巍巍壮观无比的情景时,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若再抬头远眺百花山谷颇有几分神秘,遥看那远处的层林尽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定会有寻古探幽的兴趣和憧憬,也会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和遐想。到时您也可尽情的享受一番自然与佛缘的深度游览,虽然身体累得精疲力尽,但是,精神的满足实乃使人美哉、悠哉、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