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501/12
分享

春芳茶香

      王天琦

我的家乡在门头沟,春芳茶庄是我家那边的老茶庄。

矿工们喝着家乡的茶叶干活,老人们喝着家乡的茶叶晒太阳。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它看着门头沟从因煤而兴到如今绿水青山的变迁。

因为春芳茶庄在我们那里实在是有名,所以也受到百姓们的高度认可,送礼的时候去称二两好茶,脸上都带着面子。后来逐渐也有张一元、吴裕泰这种大品牌入驻门头沟,但往往高开低走,过不了一段时间便关门大吉了。

春芳茶庄坐落在老城区的主干道上,沿路的人或匆匆忙忙,或悠闲散步,不少都会被这香气吸引了去。屋里则是朴素淡雅,玻璃柜台后面站着两个穿白大褂的大姐,有条不紊地招待顾客,一排排的茶叶罐子散发着各自独特的香气,或清新淡雅,或醇厚浓郁,大家沉迷在这小小的空间里,仿佛流转着别样的“步移景异”。即使家里还存着不少茶叶,大家临走还是忍不住买一些新茶回家品尝一番。

春芳茶庄的茶之所以出名,不仅在于开的时间久远,茶叶的品质也是过硬,据说同类品质的茶叶可以比其它的牌子实惠不少。把晨间从中门寺山上打来的泉水烧开,将茶叶泡进去,一会儿就能看见碧绿清澈的茶汤,空气中也氤氲着淡淡的清香。

当时高三常常犯困,便叫父亲帮我买些茶叶提神。晚自习后回家,看到桌子上用油纸包裹的茶叶,外观被麻绳系的干净、利落,打开后满屋弥漫着茉莉花的香气。父亲将这些茶叶小心翼翼地倒在一个茶叶筒中,剩下了一些沫子他就倒进了自己的茶缸,然后对我讲:“这些茶叶是春芳茶庄数一数二的好茶了,你拿到学校尝尝,应该有二两左右,够你喝一阵的,喝完告诉我,我再去买。”

我那时候倒不喜欢喝茶,只是偶尔泡一杯提提神,所以很长时间那一小罐茶我都没有喝完。父亲却常常问我:“味道怎么样,够不够香?”我也常用一句很好喝应付这句问答,叫他不要再买这么贵的茶叶了。他笑着摸我的头,“你只管好好学习,爱喝就多给你买,价格你不用担心。”

后来高三毕了业,我也留在了北京上大学,但虽说是本地,也与家有一段不近的距离。开学临行前,父亲又为我准备了一包春芳茶庄的茶叶,他一边把茶叶塞在我鼓鼓的背包中,一边叮嘱着我:“你从小喝这边的水长大,到了大学有可能喝不惯那边的水,你就在接好的水里放一些茶叶,会好些的。”我又一次显出了不耐烦,搪塞地知道了,东西已经够多了,放不了下次带,父亲仍然坚持要我带上,把箱子挤出了一小块地方给我塞了进去。

大学的生活繁忙,在学习之外有着做不完的文体活动和聚不完的会,面对新生活带来的冲击,我无瑕回复父母用手机微信发来的关心,似乎每天保持着新鲜感,探索着我离开家乡以后的广阔世界。

只是临近假期的一个周五,当同学室友们都陆续回去,而我因为周日调课便留在了宿舍。这样一个没有任何事儿的清静夜晚,我心中新鲜感的波涛也逐渐褪去,躺在床上看着窗外月明升空,想起了家,还有挂念着我的父母,“故乡今夜思千里”,我只是在忙碌中挤出灵光一现去想念他们,他们又何尝不是日日夜夜记挂着我呢?我疯狂地翻着包,找到了藏在角落的茶叶,用滚烫的开水冲泡以后,尝了尝有一丝淡淡的苦,再尝就多出了一丝涩味。

后来我再回到门头沟,感觉一切那么熟悉又有些陌生,平静和些许不安复杂地交织在心头。为了缓解这种情绪,我开始散步,老城区的主干道依旧灯火通明,路旁又新开了几家商店,路上的行人讨论着新开放的首钢大桥,一切欣欣向荣,但是更加对应着我心里的陌生。然而不一会儿我走到了春芳茶庄,它仍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让我心一下子平静了下来。

我已经很久没有闻到这样的芳香了。离开家的聒噪生活,自以为让我见了世面,沉淀下的也只是空虚;当我们远离故乡身处在迷茫的都市中,是否还能记得家乡的永定河长流,青山犹在,是否还有一丝茶香告诉着我们,我心安处是故乡。

后来我无论去到哪里,总会带上一点春芳茶庄的茶叶。不管离家多远,这份茶香始终提醒着我,我的根在门头沟。那里有我的家,有静静等待着我归来的父母,也有我记忆中永远不变的茶香,伴我走遍天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