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报告文学
202501/12
分享

军功章背后的阳光军嫂——记门头沟区道德模范张晓雯

伊占英

艰难的路不是谁都有资格走的,努力接受一切,然后强大自己,只要你还愿意努力,世界就会给你惊喜。这是军嫂张晓雯常常鼓励自己的话。晓雯出生于1987年8月,她是一个阳光健康的年轻女子,当嫁之年,她有幸成为一名军人的妻子。第一次有人称她“军嫂”的时候,她有些腼腆。第二次第三次有人称她“军嫂”的时候,她有了责任担当。因为嫁给军人,就选择了牺牲与奉献。作为军嫂她必须勇敢地挑起家庭的重担,并且积极阳光地面对生活,做好丈夫的坚强后盾。

张晓雯与丈夫是相亲认识的,他们新婚即别离,丈夫回归部队,晓雯是出嫁没离娘家,婚后一直与父母生活。怀孕后她多想像其他姐妹那样,每次孕检都有丈夫的陪同。可是丈夫是军人,他的事业是神圣的,作为军人的妻子,她不想因为儿女私情而影响他的工作。

张晓雯的孩子不足月就出生了,孩子因为早产身体十分虚弱,一度被多家医院诊断为脑损伤。张晓雯和母亲一起带着孩子奔波于郑州和北京的各大医院,就诊检查、理疗康复。张晓雯与丈夫恋爱的时候没有花前月下的陪伴,而是通过视频线上的彼此思念爱恋。晓雯挺着大肚一个人产检时,未曾感觉到过孤独与委屈,但抱着孩子走在医院里的时候,她再也忍不住委屈的泪水,深刻感受到了作为军嫂的苦楚。

孩子长大一些后,身体依然不好,频繁的皮肤过敏,每到天气降温和换季时,咳嗽都要发作,有时转至肺炎,几乎每年都要住院。她带着孩子去了无数次夜诊、急诊,也无数次整夜坐着抱着孩子,只为让她抬高体位减轻咳喘。

懂事的孩子也从来不惧怕打针吃药,每每看着她配合着伸出小手让护士抽血、熟练的戴起面罩做雾化,她都感觉到无比心疼。丈夫在部队是优秀军人,为了让他安心工作,所有的这一切,她都默默地承担了下来。

2019年她带着孩子随军来到北京,本想奔着丈夫而来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没想到丈夫工作忙,根本无暇顾及家庭。其实部队办公楼与家属楼只隔了一道栅栏,却隔出了一对近在咫尺的牛郎织女,特别是疫情期间,张晓雯带着孩子在楼下玩,一家三口隔着栅栏见面。

张晓雯婆家远在三百公里外的农村,她知道丈夫孝顺,就替他惦记着家中的二老,平日总是买些吃穿用度快递回家,逢年过节不忘常回家看看。有了孩子之后,她更是一有空就回婆家,让二老多与孩子相处享受天伦之乐。

2022年张晓雯担心婆婆的健康,带她到城里做了全面体检,不料却查出了甲状腺癌晚期和子宫癌前病变。婆婆患病时,张晓雯丈夫出任务难以抽身,她理所当然带婆婆看病就医。婆婆缺少医学知识,对癌症的认知还停留在“绝症”的层面,婆婆得知自己患病后情绪一度消沉、茶饭不思,对治病打起了退堂鼓。张晓雯搜集医学科普和抗癌成功事例,耐心地开导婆婆,鼓励她积极对抗疾病。同时她预约多家医院的专家会诊,带着婆婆往返于各医院,寻找最优治疗方案。求医检查、住院陪护,她始终不离婆婆左右,最终陪伴婆婆顺利完成了两场大手术。住院正值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只允许一人陪护,张晓雯白天黑夜陪护婆婆没有丝毫懈怠。术后她悉心护理婆婆,无论端汤送水、洗脸洗脚,还是捶肩揉背、擦身换衣,她都任劳任怨。医院的医护人员都以为她们是亲母女,了解情况后都说,现在尽心尽力照顾孝敬婆婆的儿媳妇不多了,老人真是有福气。

张晓雯不仅对婆婆孝顺,对自己的父母也关爱有加。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走远了也一样在担忧着家中父母。身为家中的独生女,在随军进京后,她不放心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父亲,为家中配置了智能家居设备,及时掌握父母的健康情况、起居动态,并且每天进行电话、视频问候。

2023年,父亲因冠心病重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与此同时孩子因意外摔伤右臂骨折了,也需要做一场手术。一边是在老家的父亲,一边是在身边的孩子,这可愁坏了张晓雯,无奈之下她开始了两城奔波的陪护生活。父亲和孩子的手术被安排在了同一周,周三是孩子,周日是父亲,张晓雯护理了孩子后又匆匆赶回郑州守在父亲的手术室门口。父亲进手术室的八个小时,她寸步不离家属等候区,生怕错过医生的每一次谈话。父亲转回普通病房后,她悬着的心才放下,即刻悉心照料父亲。她虚心向护士学习护理知识,从整夜不合眼盯着监护仪各项指标、关注泵液进度,到拔掉插管后的拍背促痰、包扎束胸,她都做得认真到位,连医生都夸她的用心程度,俨然成了半个专业护士。

您养我小,我养您老,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是一场爱的轮回。父亲住院的每一天她都待在医院里,她尽己所能为母亲分担护理工作。在她们的悉心照料下父亲恢复的很快,术后十天各项指标就达到了出院标准。开胸术后的病人上身不能使力,每一次起身、躺下都要由人把父亲抱起来,看着多年来被自己视为“大树”“后盾”的父亲,现在却像一个无力的孩子,张晓雯不由得心痛,暗暗坚定了今后要为父亲撑伞,成为父亲后盾的决心。

父亲接回家安顿好,张晓雯才终于得以放心。她的精力都给了父亲,却亏待了同样是术后的孩子,惹得孩子忍不住抱怨自己的妈妈,只要姥爷不管自己了。孩子还小,她比较的是姥爷与自己在妈妈心中的地位大小,而张晓雯的心里,面对一个是生自己的人,一个是自己生的人,这一老一小哪个不牵挂,哪个不关爱呢。

张晓雯丈夫在部队表现优秀,他工作严谨,专注力强,是单位屈指可数的扛把子。正是丈夫的优秀,张晓雯始终给予默默的支持和积极的鼓励,从不拖丈夫的后腿。可孩子大了,学习课题难了,张晓雯真想和丈夫分分工,他管孩子学习,她管孩子生活,但有这种想法张晓雯都觉得是奢侈的,因为陪伴孩子学习照顾孩子生活是她的职责。

张晓雯丈夫工作的时候,她不能给丈夫打电话,有事尽量选择文字信息。唯独一次是她怀孕九个月时候,摔倒扭伤了脚踝动了胎气,孩子宫内缺氧需要紧急剖腹产,当时张晓雯吓坏了,忙拨通丈夫电话。当丈夫完成请假流程,匆匆从驻地赶到医院的时候孩子已经降生,并被送进了保温箱。丈夫每天送母乳到NICU门口就是与孩子最近的距离。整个假期他没能看到孩子,假期结束,丈夫踏上了归队的列车。张晓雯回想这短暂的七天,是他们婚后最长的相伴。这就是军嫂不俗的爱情,更是军嫂无奈独享的寂寞。

在张晓雯的全力支持下,丈夫工作7年来获得了2次“四有”优秀军官、5次嘉奖、3次优秀基层干部,立三等功1次,研究成果11项被评为全军一等奖。一枚枚闪亮的军功章上有丈夫的努力,更有张晓雯的付出与支持。因为有一种热爱叫默默支持,有一种支持叫痴情付出。

张晓雯除了照顾好家庭,军嫂也应该属于她的事业,因为自立自强是她永远不变的追求。孩子三岁时,她辞去工作带着孩子随军到北京。这次搬迁对于小家庭而言是团聚与圆满,但对张晓雯个人却是人生新的挑战。她在丈夫的鼓励下,奋发学习积极参加招聘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先是考录到离家附近的街道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次年,又考录到门头沟区司法局,入职华夏公证处。

她到新的工作岗位,虚心求教、勤奋好学,仅用三个月时间,就考取了公证员助理证。从公证“小白”成为一名合格的公证员助理,协助公证员顺利完成各项公证业务。同时她出色完成了单位的宣传工作,入职三年间策划处内活动30余次,撰写信息、材料60余篇。在疫情防控严峻时,张晓雯主动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多次参与下沉支援工作,烈日下的核酸检测现场,深夜值守的封控小区门口,通宵达旦的数据流调防疫办,都留下了她坚毅的身影,她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表扬。

张晓雯是一个阳光健康的年轻军嫂,她勤劳贤惠体现军嫂的传统美德,她自立自强展现军嫂的时代风貌,她用平凡的言行践行着家庭美德,诠释着孝老敬亲的精神。她不希望别人用同情的眼光看待她,因为她早已把困难当是成长中的历练,因为他是军人的妻子,丈夫的军功章上有着她的付出与努力,她要积极努力生活,强大自己,成为军功章背后永远阳光的军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