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闫翔宇散文《我与文艺结伴远行》有感
曾祥书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静下心来读一篇好文,对我来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近日,有幸读到闫翔宇的散文《我与文艺结伴远行》(载《石景山文艺》2024第1期),深受触动。这篇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地雕琢,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文艺的热爱。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过她那难忘的心路旅程,感受到那份对文艺的坚毅、执着、追求。
阅读《我与文艺结伴远行》,就像是一位青涩纯真的少女在老者耳边轻声细语,讲述着那些平凡而又真实的故事,她的语言淳朴,如同山间清泉,自然流淌,不带一丝雕琢的痕迹;又似田野间的微风,轻柔温暖,拂过心田,让人感到格外亲切与舒适。她的文字,没有过多地修饰,却能够直抵心灵。在《我与文艺结伴远行》这一篇什中,她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了与文艺结缘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逐渐痴迷,再到如今的从容不迫,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对文艺的热爱。这种热爱,不仅仅是对文艺事业的热爱,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朴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
在闫翔宇的笔下,她的过往是那么地真实而生动。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细微的瞬间,用文字将它们定格下来。无论是童年的记忆,还是成年后的经历,都被她描绘得栩栩如生。在她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感受到那份对生活的真诚态度和时光的珍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翔宇对生活的观察是细腻的,她能够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好瞬间。比如,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她深情地回顾了与母亲共度的那八年时光,那是一段由于父亲身为飞行员、长年在部队而无法陪伴母女左右的岁月。在这段日子里,母亲对她既严格又慈爱,既是她淘气、顽皮时的管教者,也是她文艺兴趣的启蒙者和歌唱梦想的鼓舞者。
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日夜夜,实则蕴含着母亲无尽的辛劳与深沉的爱意。母亲虽然有时严厉,但正是在这种严格的教导下,翔宇学会了自律与坚韧;而母亲的慈爱,则滋养了她的心灵,特别是鼓励她勇敢追寻自己的歌唱梦想,这种既严格又慈爱的教育方式,不仅培养了歌唱天赋,更激发了她自我探索的渴望。
这些细致入微地观察,叙述,不仅深化了她对文艺事业的理解,使她学会了如何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发现并珍惜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正是这份细腻与敏感赋予了她文字的温度,让每一个阅读她作品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情感,仿佛那些文字正轻轻拨动着她读者的心弦。
文艺的陪伴,心灵的慰藉
闫翔宇与文艺的结缘,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时期。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她讲述了自己在幼儿园时开始学习电子琴、看手风琴的经历。那时的她,对乐器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常常沉浸在演奏中无法自拔。随着年岁的增长,她对文艺的热爱也越来越深。无论是弹奏还是歌唱,都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闫翔宇的散文中,我看到了文艺对她的陪伴和慰藉。当她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是文艺给了她力量和勇气;当她感到迷茫和困惑时,是文艺为她指明了方向。
或许是按时间叙述使然,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她不得不叙述自己即将告别母校,转学到北京与同学们的惜别场景:
同学们得知我转学后,顾不上思考、纷纷将随身物品送我,钢笔、铅笔、尺子、橡皮、记事本、稿纸……
放学后,同学们都留下来送我,左告别右劝回,最后还有七八个班干部和成绩好的留下了。我们几个女生手拉手走在前面,后来发现男生不见了,以为她们回家了,谁知没一会儿,她们又出现在前面。原来,她们是到新华书店给我买了一本《庞中华字帖》,我清楚地记得那本书2.2元,在1992年的张家口,对一个三年级女生来说那真算得上是价值不菲的礼物了。那时,小学生很少有人带钱,即便带一般也就几毛,那是她们倾其所有一起凑钱买的最贵最实用的书,寓意让我好好练字,经常写信。我当时浅薄地认为是文艺让万众瞩目。其实,这是人情、亲情。是人间最朴素的一种情愫!
到家后,我翻开《庞中华字帖》,看着第一页那一行歪歪扭扭的祝福,泣不成声……
对此,我视这段文字为啼血表述,字字句句皆饱含深情与真挚,不仅触动我的心灵,更在读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闫翔宇以笔为媒,将个人经历与情感融入字里行间,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与文艺的无穷魅力。这样的文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珍藏。
几度何时,人们对散文的真实性与小说化书写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散文小说化书写才是出路,对此,我想说的是,散文作为一种直接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体裁,其魅力恰恰在于其真实性和直接性。散文小说化或许能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但过分追求可能会削弱散文的本质。真正的散文,应以真实生活为基,以真挚情感为魂,方能触动人心,历久弥新。
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则重点讲述了她在丰台第五小学三年级八班的教室里,朗颂课文《南京长江大桥》的盛况,因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饱满,得到了老师的极力表扬,成为班级的朗诵范例,接着表演手风琴独奏、主持班级联欢会、参加合唱团等文艺天赋的展示,在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肯定的同时,吸引同学们的目光,从而对她文艺特长的赞叹和佩服。所有这些,无一不彰显出她对文艺的热爱。她从文艺作品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灵感、力量,为散文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她那细腻流畅的笔触之下,文艺不再局限于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而是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心灵的慰藉。
淳朴的语言,深刻的哲理
纵观闫翔宇的散文,虽属我笔写我心,我心抒我情的范畴,却能在平凡中见真情,琐碎中显哲理,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深度。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文字朴实,更是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那些看似平常却又富有哲理的感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这种对哲理的提炼和表达,让人感受到了那份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中,闫翔宇叙述了她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经历,强调了文艺对人生的影响和作用。在她看来,文艺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它能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灵魂的栖息;也能够让我们在迷茫和困惑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这种对文艺的深刻理解和赞美,让人感受到那份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读完闫翔宇散文《我与文艺结伴远行》,我被她的文字所折服、打动。她的散文,就像是一股清泉,洗涤着我的心灵;也像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在她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成长历程;也感受到了那份对文艺的热爱和珍惜。更让人感受到了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
对此,我希望年轻的作者也能够像闫翔宇一样,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悟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用深刻的哲理去思考人生中的每一个往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学的世界活出自己的精彩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