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如珍
一
深秋时节,细雨绵绵。正值枫红叶黄时,我们走进了京西门头沟区的爨底下村,与爨相识。
脚下的青紫石板路,闪着湿润亮洁的光,提醒人们好运伊始,吉兆来袭:寓意脚踏青云,紫气东来。而这些莫过于石头上、墙上、门上,目之所及的大大小小的“爨”夺人眼球。
这个字念什么?读四声“cuan”。“太复杂了!”别着急!民间智慧记住顺口溜就能记住这个字,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噢,原来如此!
《说文解字》中解释:“齐谓之炊爨,持甑为灶……推林入火,凡爨属皆之爨,七乱切,意为爨乃炉灶。”《辞海》中列了5项:烧火煮饭、灶、戏曲名称、古地名族名、姓。《新华字典》的解释:烧火做饭、灶。时值今日,爨成了生僻字。在网络盛行的时代,百度自不可少,弄清楚了,读音cuàn,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始见于战国,其他意思一为烧火做饭,一为姓氏。
字是认识了。可如此复杂的字,怎会与村名有关联呢?
一说,与村子的地理位置有关,原来在村西部有个地名叫爨头(现一线天的位置),大约在明景泰年间,朝廷在爨头修建关隘,名为“爨里口”(也叫爨里安口),派韩姓军士来此驻守,眷属随军而至,后由守口军户和随军家属逐渐发展,繁衍成村。因村址在爨里口之下,故称为“爨底下”。
另一说,相传在明代由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而来。当时民众奉朝廷旨令来这里垦荒戍边,原村在爨底下不远的地方,后因发洪水,村子被冲,整村就迁到了现所在地,迄今已繁衍17代后人。或许因我是山西人,亲不亲故乡人。我情愿相信这个传说,似乎也更喜欢这个版本,瞬间感觉与其距离更近,交流更贴心,连呼吸都更顺畅。
二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距北京市区90公里。四面环山,坐北朝南。村域面积5.33平方公里,海拔650米。村子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呈元宝形状,完美地传承了中国古代风水宝地学术,上卧虎下藏龙,背靠龙头浸头,面对金蟾望月,前有笔锋笔架,后有佛影照庄,上有爨头安口,下有门插锁财。据说村中有清代民居74套、689间房屋,最鲜明的特色是四合院。
行进在窄窄的石板小路上,如同穿越迷宫,路呈坡度向上延伸。路边石砌的墙面比比皆是,石碾、石磨就在眼前,鲜红的“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大字清晰无比,“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标语仍隐约可见。进得院落,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主次分明,长幼有序,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房屋因主人不同,连窗棂的图案也各不相同。只是同样的四合院,比起京城的方正,这里东西厢房向院中央缩进,占地面积少,显得更加紧凑。
有意思的是,村里被一条200米长的弧形大墙分隔,村前还一条170米长的弓形墙围绕,让整个村庄聚拢。导游说,别小看这三条通道,其贯穿上下,具有防洪、防匪之功能,这样的建筑格局被誉为宝贵的历史文物,对研究中国的民居建筑史具有重要作用。
来到一财主家,进门七级台阶尽现阔绰,门墩雕刻精美,进得门更是气势不凡,这里占据着村中轴线最高处。墙体工艺相当讲究,磨砖对缝,独具匠心。雨水从大门左侧地洞排出。墙体靠下还有供猫自由出入的小洞。财主家的狗窝,藏在大门口的台阶内。一下仿佛感觉到了财主家浓烈的三餐四季之烟火。如今,从2016年改为了乡情村史馆,更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烟雨迷蒙中,站在财主家门口远望,云雾缭绕,如仙如画。恍惚间,我宛如看到了穿着考究的财主,手持文明棍,站在我所处位置极目远眺、居高临下的样子。不由自豪地想到了山西灵石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的王家大院,与这里同样具有依山就势,院落参差,古朴粗犷的风格。难怪中国现当代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称,爨底下村为“北方民居的周口店”,是“从火山灰里扒出来的庞贝古城”。梁思成的弟子、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也说:“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三
据说早在1992年前,爨底下村曾是门头沟区有名的穷困村,村民主要靠养山羊、养蜂维持生计,生存艰难,没人待见。时任村长韩孟亮想到了搞旅游。可让人来游什么?韩村长多方学习,挖掘出了爨底下村的特色:“周庄是古镇,平遥是古城,爨底下村是古村。”“北京有现代建筑文化、宫廷建筑文化,而爨底下村是老百姓的建筑文化。”
如今,爨底下村已成为北京民俗旅游的新地标。2004年名列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榜首,2006年国务院确定爨底下村的古建筑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爨底下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没想到现在搞这么好!”韩村长来了,浓黑的眉毛,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身穿一件黑色的马夹,双手插在兜里,站在我们中间娓娓道来。虽然这个小山村有点枯燥,但文化底蕴高,特点鲜明。这里是清代的四合院,还是像元宝一样的吉祥造型,仅此一村;这里是风水宝地,天人合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各个不同时期的标语可见一斑;这里常住人口少,闲房多,很有传奇色彩。在抗日战争时期有108户,有的参加革命工作地下党员单线联系,成为无名烈士;有的被日本鬼子杀害,成为在册烈士;有的外出革命建功立业,别看山村小,仅几间破房子,司局级以上干部多达20余人;这里还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这里也曾成为日本人的敌战区、白色恐怖区……讲述中,他深情唱了起来, “……日本鬼子修据点哪,临街的房屋变成了大河滩。老百姓没房屋啊,两眼泪不干呢,老百姓盼望着八路军快快来救咱呢……”歌声嘹亮,听起来穿越时空,通俗易懂。
韩村长的口才了得!爨底下村能发展起来,还得从韩村长2001年参加的一场电视大赛说起,当时北京申奥成功,他以农民身份参加了北京“争奥运、展风采”导游电视大赛,他凭借妙语连珠、生动风趣的表达赢得好评,成为爨底下村一张活名片。那一年,村里游客猛增,知名度火爆。
“爨底下民俗游搞起来了,看着大家生活好了,我这心里挺高兴的。”韩村长脸上荡漾着惬意的笑容。漫步在爨底下村的古朴街巷,爨灶社“你和这里有一腿。”“快来吃我豆腐。”“本店已累计销售烤羊腿50756只。”等诙谐幽默的土味情话撩拨着人们的视线。
听说,随着乡村振兴发展,爨底下村与时俱进,不仅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注重传统建筑再利用,而且还鼓励村民利用自家院落开发民宿、餐厅,搞IP文创、旅游,进行文化传播交流等,让传承传统文化在这一方土地上生根发芽,同时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雨渐渐小了,我们从“星辰下许愿,爨底下相见”的文化墙旁经过,徒步走向爨底下村西边的一线天。我不由从心里默默祝福,愿爨底下村越来越好,愿这里的父老乡亲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