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华
在门头沟斋堂川的悠悠岁月里,风,总是携着历史的厚重,轻轻诉说着那些不能被遗忘的故事。儿时,依偎在姥姥身旁,总能听见那如泣如诉的《王家山小调》:“冷风呀,吹来呀,阵阵寒呐,姐在房中做针线呀,两眼泪不干啊……”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岁月的深渊中飘来,带着无尽的哀伤。姥姥唱着,泪水悄然滑落,年幼的我,心中也随之泛起酸涩与沉重,那支小调,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王家山惨案最初的认知大门。
王家山,这个位于门头沟斋堂镇西北的小村落,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曾是一座顽强不屈的堡垒。全村不过百十口人,却在党的引领下,毅然决然地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他们穿梭于夜色之中割电线,于山野间巧妙埋设地雷,不辞辛劳地送军粮、救伤员,紧密配合八路军,给予敌人沉重打击。每一次行动,都是对侵略者的有力回击;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守护。然而,这份英勇与坚韧,引来了斋堂据点日本侵略者的切齿痛恨,他们眼中的王家山人,成了必须拔除的“眼中钉”。
1942年12月12日,黎明前的黑暗格外浓稠,仿佛一张巨大的黑色幕布,将罪恶悄然掩盖。鬼子队长赖野和汉奸宋福增,带领着50多个如恶狼般的敌人,悄无声息地包围了王家山。村里的民兵敏锐察觉,即刻鸣枪报警。那尖锐的枪声,划破寂静的夜空,却没能完全阻挡住敌人的恶行。村干部们迅速反应,带领村民向外突围,可命运的齿轮无情转动,还是有四十多名老老少少,不幸落入敌人魔掌。
他们被驱赶进不足20平米的两间小屋,狭小的空间里,挤满了惊恐却又坚定的身躯。赖野气急败坏地吼叫:“说!电线是谁割的?粮食都藏哪儿啦?”回应他的,只有死一般的寂静,屋内的人们,眼神中透露出无畏与决绝。汉奸宋福增,比他的日本主子更加凶狠残暴,叫嚷着:“快说,不说只有死路一条!”说着,端起灶台上煮得滚烫的稀粥,恶狠狠地往人们脖子里浇。刹那间,惨叫声、叫骂声交织在一起,孩子们的哭声,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每个人的心。可即便身处如此绝境,没有一个人屈服,没有一句求饶的话语。
一无所获的赖野恼羞成怒,让人用铁丝紧紧锁住屋门,在院子里架起了冰冷的机枪,那黑洞洞的枪口,指向无辜的村民。敌人将点燃的谷草,顺着窗户疯狂扔进去,又把整捆的草堆在房根下,瞬间,大火熊熊燃起。浓烟迅速弥漫,屋内屋外一片混沌,屋檐下,一米多高的火舌张牙舞爪,直扑房梁,仿佛要将一切吞噬。凄惨的哭喊声、仇恨的叫骂声、痛苦的尖叫声,与大火燃烧的“啪啪”声混杂在一起。门窗在火舌的舔舐下轰然倒塌,屋顶也渐渐被大火吞没,火势越来越猛,而屋内的声音,却越来越微弱,直至被大火彻底淹没。罪恶的火焰,燃烧了整整7天7夜,仿佛是恶魔在人间的狂欢。最终,只有6人幸运地从小窗逃出,而那42个鲜活的生命,永远地消逝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火中。
这其中,有15岁以下的孩子,最小的才刚刚满月,他们还未好好看看这个世界,便被夺去生命;妇女中有6人已怀身孕,她们腹中的小生命,也一同消逝在黑暗中;一名70多岁的老人,本应安享晚年,却惨遭毒手;还有一名16岁的男青年,他的未来还未展开,便戛然而止。17户人家从此绝根断代,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无尽的悲痛与遗憾。
王家山惨案,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平西根据地,震惊了整个华北。《晋察冀日报》先后3次报道惨案的经过,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平西人民的愤怒与为死难者复仇的坚定决心。正义永远不会缺席,后来,制造这场惨案的主犯赖野,被我八路军击毙,他的上司船木健次郎,也受到了正义的审判。解放后,汉奸宋福增在东斋堂地区公审后被枪决,他们的恶行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199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王家山惨案发生地公布为国耻纪念地,一座洁白的汉白玉纪念碑,在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上矗立起来。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历史的仇恨与悲壮。每年的12月12日,斋堂地区的群众、学生,都会怀着沉重的缅怀之情,来到这里。他们献上鲜花,寄托哀思,祭奠亲人,怀念同胞,让王家山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传承不息。
为了那份不能忘却的记忆,清明前夕,我们一行驱车几十公里,来到王家山惨案遗址。断壁残桓虽在岁月中沉默,但都铭记着侵略者的残暴。风,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悲惨。依稀间,仿佛能看到那些死难者在绝境中奋力挣扎留下的手印,每一道痕迹都承载着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位青年,他的奶奶正是当年的幸存者。他指着身后的一块空地,眼中满是深情与眷恋:“上次我们一大家子回来,就在那棵大树下坐了一天。不为什么,就想再看看这里,我们就觉得心里踏实。”这份对故土、对先辈的眷恋,跨越时空,从未改变。
如今,在黑山公园,时常能听见一位老人用口琴吹奏着《王家山小调》:“兄弟呀,姐妹呀,莫悲伤,团结起来齐抗战,消灭鬼子和汉奸,为死难者报仇冤……”那旋律,穿越岁月的尘埃,将历史与现实紧紧相连。它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