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嘉《忙与盲》专辑欣赏
当黑胶唱针轻轻划过《南海姑娘》那细腻的沟纹,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奇妙的错觉,仿佛邓丽君那如蜜般醇厚的嗓音里,悄然藏着张艾嘉的独白。这两种声音,宛如月光与星辉,在午夜的书房里交织、缠绕,编织出不同生命的光谱,让人心驰神往。
壬辰年正月,友人偶然提及《观音山》中范冰冰那破碎的侧影,刹那间,我的脑海里却浮现出张艾嘉在《最爱》里擦拭银镯时的指节。她们都拥有将伤口淬炼成珠光的绝妙技艺,将生命的苦难与挣扎化作最动人的光影。深夜里,我点开蓝光碟,观看张艾嘉导演的作品,发现她镜头语言的流转,竟与《爱的代价》那悠扬的吟唱同源。它们都是时光在胶片上蚀刻出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我的仿古胶机旁,常年供奉着那张编号0928的《忙与盲》。记得那年惊蛰,卓越网的到货提示声惊破了清晨的薄雾。拆封时,塑封膜裂开的脆响,宛如开启时光胶囊的密钥,瞬间打开了通往过去的通道。从《飞向异乡的747》那引擎的轰鸣声,到《向恋爱告别》的弦乐残响,真空管放大器仿佛施展了魔法,将1985年的台北雨夜,原封不动地搬运到了2011年的江城书房,让我沉浸其中,感受着跨越时空的共鸣。
这张专辑的妙处,在于它用留白构筑起丰盈的意境。李宗盛制作的念白,恰似一幅未装裱的水墨卷轴,字句之间的间距,藏着台北忠孝东路霓虹灯的倒影,闪烁着城市的繁华与孤独。当唱针滑至“生活像箱子”的隐喻时,窗外的白玉兰正将花瓣洒向唱机的转盘,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张艾嘉在《心动》里封存的梧桐叶,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我们这代人,常常困在存在主义的迷雾之中。清晨起床,查看二十条未读的微信;午夜惊醒,却是因为微信提示音的幻听。而张艾嘉早在上世纪,便已精准地预言了这种异化:“忙碌是具象化的盲。”地铁闸机吞没的,不仅仅是通勤卡,更是我们看清孩子瞳孔里星云的视力,让我们迷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忽略了身边最美好的风景。
那是一个梅雨季的夜晚,我重听《箱子》,突然领悟到她说的“旅程的长短”,原来是一种普鲁斯特式的隐喻。我们拖着拉杆箱穿越航站楼,何尝不是在搬运被切割成登机牌尺寸的人生呢?那些在机场遗失的充电器、忘在酒店的围巾,都是被现代性肢解的灵魂碎片,散落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拼凑、去回忆。
在婚姻这场持续上映的艺术电影里,张艾嘉始终是手持斯坦尼康的导演。《20 30 40》里交错的人生切片,恰似她与罗大佑谱写的《童年》。我们都在这首永不结束的赋格曲里,扮演着跑调的和声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却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最近重看《相亲相爱》,发现田壮壮在车里哼唱《花房姑娘》时,后视镜里闪过张艾嘉眼角的细纹。那些皱纹里,蜿蜒着侯孝贤的长镜头、杨德昌的都市寓言,以及她自己填写的《短歌》里未押的韵脚。它们是岁月的馈赠,是她生命经历的见证,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也启迪着未来的方向。
此刻,音响里正播放着《爱的代价》Live版,背景杂音里隐约传来九十年代红磡的欢呼声。我忽然明白,张艾嘉从来不是单纯的歌者或导演,她是将生命熬成显影液的暗房师。当我们凝视她作品中的划痕与颗粒,实际上是在银盐胶片上辨认自己的显影过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痕迹,在她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与深度。(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