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宏斌的头像

刘宏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19
分享

触觉的消逝

不要总是看手机,要多出去走,要看实体书,要去美术馆看那些作品,用脚走,别在手机上看。——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


当下,许多人都习惯对着那发光的智能匣子,眼睛一眨不眨,手指在上面划来划去,丝滑如玉。仿佛那里面藏着地球的全部奥秘。每每见此情景,我便想起安藤忠雄的那番话,心里不免一阵凄凉。

那方匣子里的世界,诚然是极丰富的。手指一动,便可见千里之外的风景;指尖一滑,便能阅尽古今中外的典籍。人们以为这便是“见多识广”了,殊不知,眼睛喂饱了,其它的感官却饿得发慌。看一幅画,竟嗅不到油彩的气味;读一本书,也不能摩挲纸张的内涵;游一处景,更不能感受风的轻拂。此般“见识”,不过是半截子的勾当罢了。

我认识一位家门藏书家,他家中四壁皆书,却从不染指翻阅。问他缘故,他说:“都什么年代了,何苦劳神费力?关键是电子书啥都有的”我听后愕然。书籍之味,岂仅在文字?那纸张的厚薄,装帧的精粗,乃至岁月留下的微黄,无一不是可触可感的真实。电子书纵有千卷万页,也不过是虚无缥缈的影子罢了。

上周陪上海的朋友去省博物馆,见一群学生围在名画前,不观画,却忙着拍照,其中有人高声喊叫着:“快点快点,打个卡。”他们以为将画摄入手机,便是“拥有”了艺术。殊不知,画作的笔触之妙,色彩之真,气势之宏,岂是那发光的屏幕所能承载的?退一步说,纵使技术精妙到纤毫毕现,隔着冰冷的太空玻璃观看,与直面画布时所受的震撼,终究是两回事。

更可笑的是那些旅游的人。到了名胜古迹,第一要务竟是寻找最佳角度自拍,然后急急上传到朋友圈,等候点赞。风景本身反倒成了陪衬。他们双脚虽踏在实地上,心思却飘在虚拟世界。这般“旅游”,与坐在家中看照片有何区别?不,还不如看照片,至少不必舟车劳顿。

安藤忠雄说“要用脚走”,此言极是。知识也罢,艺术也罢,风景也罢,不经由身体的接触,终究是隔了一层。古人读书要焚香沐浴,这并非矫情,这是要以全身心去迎接智慧的降临。今人对着一块玻璃板“学习”,所得不过是浮光掠影。

还清晰记得3月份去中山公园,我看见一个孩子第一次触摸树皮时的表情。他小心翼翼地伸出手,碰到树干的瞬间,眼睛刹那亮了起来。那是一种原始的、纯粹的喜悦,是几十个教育类APP都无法给予的体验。可悲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第一次“见”到动物,都是在电子屏幕上。

感官的退化是无声无息的。当我们习惯了隔着屏幕观看世界,真实触感便成了可有可无的累赘。终有一日,我们会忘记雨滴打在脸上的滋味,忘记泥土在指间流动的韵律,忘记拥抱时体温的传递。到那时,人虽活着,却已成了感官上的残废。

黄昏时分,我常放下手机,到公园长椅上静坐或是于林间长吁一口气。看树叶如何晃动,听风声如何低吟,感受温度如何渐渐消退,然后用外套抵御寒湿。这些细微的体验,是任何高清视频都无法替代的。

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他或她有血有肉。若只剩下眼睛和手指,与幽灵何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