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点年味(一)
◎鲍玉峰
在郑州生活了约莫二十年,每逢春节来临,好像也没感觉到多浓的年味,感觉就像这下不来的小雪花,让人打不起精神。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过年孩子们对吃和穿都不是太看重,最在意的就是放烟花小炮。其实大人的心思也一样,感觉这年味就是随着这烟火鞭炮的火药味向四周弥散的。随着城市的禁燃禁放,这年味逐渐也被冲淡了,不兴放炮了,小家小户感觉过年也没啥意思了。不过,小孩子们还能买些如"穿天猴"“摔炮""转子"“电花"之类的小打小闹所谓环保又不危险的"烟花爆竹"开开心。特别是"穿天猴",往地上一插,用打火机一点,"嗖"地一下拉着长呜笛直穿云宵,然后"咚"的一声在空中炸响,那"转子"更特别,往地上一放点燃,"呼"的一下就转开了,转的时候有的像一朵小菊花,有的像一个彩色陀螺满地转着圈跑,一不留神它还会转到你的脚下让你躲不及。这样的"小不点"逗得孩子们直呼"真好玩"“真牛逼"灬
这几天,被孩子们逼得每天都要买个三四包“穿天猴"和"转子",就这,他们还玩不尽兴呢。每天就拉着大人的手,嚷嚷着:“我要卖‘穿天猴’,我要买‘转子’",让你欲罢不能。眼下,这也是孩子们唯一的一点年味了。
今天一早,手机屏上晃动着一条消息,说,山东省济南市有个小青年因在闹市区燃放“加特林”被当地公安刑拘。看来,今年过春节想燃放烟花爆竹可一定要按当地政府公布的范围去燃放,千万不能抱着想当然或侥幸的心态肆无忌惮的去乱燃乱放,到时候大过年的别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触犯法律锒铛入狱,后悔莫及就晚了。悠着点吧!
寻找点年味(二)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炸油肉,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说着说着年来到了"…
这个时候,如果你在农村就能看到家家户户杀鸡煮肉,蒸馍炸菜甚至还有杀猪宰羊的忙活景象,若你在村子里溜上一圈,家家户户炸菜煮肉的那种香味更能让你闻着不想走,甚至让你直流口水。
发了面,就要隆隆重重的蒸过年馍了。蒸过年馍跟平常蒸馍可不一样,平常蒸馍是蒸小锅馍,就是发上一点面,做上十几个形状不同的馍坯子,锅里放一个小篦子,馍坯子往篦子上一放就开始大火蒸了。平常蒸馍平常吃,你把馍做成长型方型或做成熊样猪样都无妨。过年蒸馍是上供祭祖,待客走亲用的,蒸的时候又隆重又精心,不能有半点马虎。一家人坐到大的案板前高高兴兴的开始兴面壮面揉面团了,馍必须做成圆圆的,肥肥的,大大的,看着很壮实的馒头。豫东人还有蒸大馍的习俗,蒸出的大馍比正常馍头大两倍,这种大馍不是让小孩吃的,是让亲戚家的长辈吃的,你家有几个长辈就做几个大馍,若去世一个长辈就要减少一个大馍,走亲戚相互拿大馍是这里人老几辈子的习俗了。这里有个风趣俗话:"孩子乖,给你找个有钱的干爹,年年给他㧟大馍”,意思是,若要给小孩认个干爹,那小孩必须要年年给干爹干娘拿大馍,并一直到老不间断。这大馍里大多还会包上几颗大红枣,这像征着祝老人长辈们甜甜蜜蜜,长命百岁,幸福安康。说它隆重就是蒸馍前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好,用一口大铁锅(平常不用),垒成一个新灶台,把灶台一圈用秕糠活好的稀泥糊严实,特别是锅沿一圈更要糊严实,千万不能漏气。蒸馍盖锅的叫着“拍子”这种"拍子"也不是平常用的锅盖,是用稻草集谷秆用麻绳一圈圈勒成的,大小根椐自家的铁锅囗径而定制,其形状就像乾隆皇帝上朝时的帽子圆圆正正的(这种盖锅的“拍子”也是每年用上一次)。铁锅加好水,篦子放两层,下边一层放一个小篦子,上边一层放一个大篦子,把揉好的馍坯子分层次在篦子上码放工整,码放馍坯子一定要间隔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太近了,蒸出的馒头就会粘连一块,馒头就不成型了。太远了,蒸馍数量少浪费材禾。烧火一般用好木料劈材,一般用桃木或柳木劈成,这种劈材火势旺又有后劲。馍坯摆好了,把“拍子"盖严实,为防止漏气,"拍子"周围再用软草或破棉布再盖一层,然后,在“拍子"顶端扣上一个瓦布碗,瓦布碗底座里放一点凉水。烧火时千万掌握好火候,开始用大火猛烧,等“拍子"上直冒白气时,便换成了中火烧,烧上一会就改成用小火慢慢烧了,当柴火烧到约莫二十分钟后,用手一摸瓦碗底里的水由凉变热了,说明这锅馍己经蒸熟透了,“拍子”一掀,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就出锅了。记住,第一锅馒头出笼,必须在院子里燃放一小挂鞭炮或者放三个大雷子,"咚咚"“叭叭"热闹极了。这样的大白馒头,一下子要蒸上十几锅,足够半个月吃的。
大白馒头蒸好了,吃喝不愁了,等着过年吧!
寻找点年味(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噼里啪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剁馅子,二十六炸丸子,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馍包包子,三十晚上不睡觉,等到初一放鞭炮。
这是多么美好,年味又多么缭绕啊。如今,小家小户过年可没那么繁锁了,你瞧,过年的各种仪式感也没有以前老道严肃了,一切风俗规矩也都该免就免了。比如,过年时,年轻人给长者拜年,对方回应,一说就到免了,给您磕头行礼,对方说不兴这了免了,给您拿大馍吧,对方说不兴这了免了,诸如这些陈规陋习也就这样被无情又无耐的慢慢的给一一破除了。但有一样礼节不能免,那就是压岁钱,压岁钱不但不免,送钱的数额正逐年加大,这一点无不令人咋舌。现在过腊八,吃的随便些粥也不熬不喝了,过祭灶也不打又黏又粘牙的祭灶糖了,二十八更不去起早发面了,二十九也不去麻烦着蒸馍了,一切都照旧的过日子。
时代在变,人的过年意思也在变。依笔者分析,造成这样的"年味淡"不是哪些人谁能左右的,而是新时代的大势所趋。比如,蒸馍,市场上到处都有卖的,加上这一代人对蒸馍缺乏意思和技术,能不蒸就不蒸了,买着吃多方便呢。现在过年啥都有卖的,缺啥置啥吃啥买啥,市场上一切都给你预备周全了,哪还轮到你再去亲自登场动手呢?所以让人感到,每家不去杀鸡,每户不去宰羊,家家不去发面蒸馍就好像就没有这年味了,没有这个气氛了,感觉不到热闹了。假如,扔给你个活鸡活羊让你亲自去宰杀拨毛开膛破肚,那你岂不又干瞪眼呢?
(坐在去周口的永登高速上用手机点拨这篇《年味之三》,纯手工,不擦粉,原生态)
寻找点年味(四)
"年年岁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年过一年,花草还是那花草,人却大不相同了。去年你满头乌发,今年你添了白发。去年你脸上没皱纹,今年你满脸像虫子爬。岁月真如手术刀,生活就是那手术台,最后把你我削割得无棱无角很无耐。小孩喜欢过年,大人最怕过年,这些看官都心知肚明,不再赘述。
西江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上几回说了腊八祭灶,蒸馍炸菜,磕头拜年,今天咱就说说年味中的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桃符等。每到除夕,全国上下,从农村到城市,从单位到各家各户都要在各自的各种门上贴上一幅大红黑字不同文字的各种春联。贴春联,无形中为过春节增添了几多喜庆几多欢乐的气氛。
现在有些年轻人,两眼瞪着天天想钱,对于这贴春联敷衍了事,到地摊上胡乱买几幅,或哪家促销商免费送几幅,两眼长到屁股上,急急匆匆往门上胡乱一帖了事,结果左联贴到右联上,右联贴到左联上,小门联贴到大门上,大门联贴到小门上,文将联贴成武将联,武将联贴成文将联,前后不照,左右不分,牛腿扯到驴腿上,看了让人如鲠在喉,啼笑皆非。
其实贴春联也很讲穷,不能乱贴乱粘。比如,大门口应贴:秦琼蔚迟恭两员猛将把门,以期避邪驱鬼。家院中各个主屋次屋偏房应贴:鲤鱼跳龙门,迎春接福,福禄寿三星,天官赐福,喜气盈门的春联和年画。比如院子里,贴上一幅“春光满院",粮仓上贴一幅"五谷丰登",储馍缸上贴一幅“常吃常有",水井上贴一幅"细水常流",在你的架子车上贴一幅“日行万里”,在牛棚马厩上贴一幅“六畜兴旺",在大门口找一棵直树再贴上一幅“出门见喜"。
在灶台上贴上:“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有的人把一个大"福"字倒着贴,口中还振振有词:"福到福到,幸福己来到!"
有个小诊所他这样贴了一幅春联:“宁愿药柜生灰尘,不愿人间有病人”,横批:“悬壶济世”。路人一看,直竖大拇指:这人看病凭良心!有一个理发店也贴出一幅春联:“进门来蓬头垢面,出门来白面书生”,横批:“从头开始”。路人一见,又竖起大拇指:这家理发店真牛逼!
有一音乐学院贴出这样一幅春联:“嫩头的绿叶,渐发芽了,巧舌似黄莺,真好听呀”!太有意思了。香港有一置富花园春节贴出了一幅对联:“置富豪华,室内琴声传雅意,花园锦绣,檐前鸟语报佳音”。“置富”,背山面水,可闻鸟语花香,其对联即符合实际又显得温文尔雅和高大上。
今天,我在一家眼镜店看到了一幅颇感有趣的春联:“扫去尘氛,万卷诗书供赏鉴,拨开云雾,两轮日月放光明。”嘿,戴上这家的眼镜,近视度再高也一扫尘氛和模糊你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了,此联真乃广告与春联兼顾,相得益彰妙极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早年从书上读到的一篇文章来,书上说,明太祖朱元璋在一年春节期间曾为一户以阉猪阉羊为营生的人家亲手题写了这样一幅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真是又笑又妙。
还有一个经常外出的农民工也贴出一幅春联:“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钱多钱少回家就好”,横批:“孝敬父母”。路人一见,也竖起大拇指:这人是个性情中人,啥事都看哩开,是个大孝子一枚!
刚才有个看官说了,你啰嗦的这些都是新农村贴的春联,那俺这大都市,小城市里又咋贴春联呢?我大脚一跺怼他一下“:你真是个猪脑子,你没吃过猪肉,难道你就没有见过猪走吗?这大同小异你就分不清了?一边去,哈哈…”
说实话,我也相中老马英九先生写的一幅对联:
四海承风送玉兔
八方辐辏迎天蓬
风调雨顺颂华年
国泰民安逢盛世
2024年刚刚流行着的这一句祝福语:“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若写成春联张贴不也很奥利给吗?
同胞们,春联贴好了,咱们就欢欢喜喜准备过大年吧!
寻找点年味(七)
"家景年年好,财运步步高",横批:"五福临门"一个大“福”字贴中间。这是多么美好的寓意呀,我站在那里看直了眼。年味在哪里?就在这一幅幅春联上。
你看,那车站马头机场,手拉手提箱,背着大包小包,拖家带口,前呼后拥,慌里慌张。那路上来回奔跑的车辆,那装满的各种年货…这是亲人的思念,又是回家的召唤,这是感恩父母的报答,又是我们的心愿。年味在哪里?就在这匆匆回家的路上。
你看,那新农村的文化广场上,锣鼓阵阵,歌声震天,一个个英俊的小伙,一个个漂亮的姑娘在那里尽情歌唱,一个个憨厚朴实,身子笨重的大爷大娘,也跟在小伙姑娘后边,使出浑身解数,扭起那逗人的秧歌,笑得一边的小孩,老人竟露出了几个豁牙…这是欢天喜地的庆祝,这是擂响新一年的奋进之曲,这是流淌在庄稼人心里的幸福音符。年味在哪里?年味就在这锣鼓喧天的秧歌里。
你看,那热闹的集会上,大街两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年货,你挤我扛的人群,一个个伸长了脖子,你挑我拣瞪着两眼仔细的选购着年货。在一个时装架子前,一个外出打工的小伙,正给年迈的父亲试选衣服,当老父亲穿上一身崭新的衣服后直笑得合不拢嘴说:"孩子乖,这一穿我好像又年轻十岁","只要合身就穿吧,辛苦一年了…"小伙手机一扫即付了款…这是农家辛苦一年的幸福,这是农人辛苦一年的期盼,这是外出游子的一片孝心。年味在哪里,年味就在这热闹的集市上,就在这一片孝心上。
你看,香喷喷的年夜饭端上来了,一大家人男女老少围着饭桌,喜笑颜开,团团圆圆一边看着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相互夹菜敬酒共祝良宵。这里充满了喜庆,充满了幸福,充满了吉祥,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对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年味在哪里?
年味就在这红红火火的日子里,年味就在这团团圆圆欢乐的氛围里,年味就在这庞大的回家人流里,年味就在这香喷喷的美酒佳肴里…
美酒往上喝,江南塞北共祝愿!祝愿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山河锦绣,人民安居乐业,年年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
寻找点年味(八)
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在你欢庆喜悦的同时,是否还记起过年的一些传说和乡风民俗呢?了解一些丰富多彩的民俗乡风,对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忘传统,牢记人文历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和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就顺着这浓浓的年味来看看这些过年的乡风民俗吧——
祭灶、吃祭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拉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过小年除祭灶习俗外,还有扫尘、吃祭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粉条肉片汤。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住“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此时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干干净净喜迎新春佳节。
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外。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
民间老百姓认为,灶神上天后,玉皇大帝在腊月二十五日这一天亲自下凡界降临人间,巡查人间那些善恶或伤天害理的事,并作为惩罚的标准来定下来年祸福。所以,这一天凡间的人们格外要小心,包括说话言行举止和生活起居都要好言好语,声平气和,争取好的表现,祁祷福音降临。千万不能胡说八道,做事不动大脑,不守规矩,放肆妄为,以招至玉皇大帝的惩罚。
“乱岁”就是岁未年终,人们有了闲暇时间,对于平时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操办的一些持家大事,趁过年这个黄金档儿抓紧攒在一起办办,以了心头之事。
寻找点年味(九)
伴随着春节临近的脚步,浓浓的年味也开始在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弥漫开来。这里,咱接着续说如下乡风民俗——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民谚有“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一到腊月二十六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筹备过年的肉类食品,自家养有猪,就杀一头,吃不完就分割给亲戚朋友吃些。对于没有养猪的户家,就要到集会上去割块肉,一家一户割上十斤八斤猪肉够过年了,这就是民谚说的“割年肉”。在农耕时代,老百姓穷得平常很难吃上一顿肉,只有过年才吃上肉,因此,民谚又叫它“年肉”。
腊月二十七,洗浴,杀鸡赶集会。
到了腊月二十七,家家户户杀鸡赶大集。这一天,纷纷到集会的市场上抓紧购买置办过年所需的各样物品。年货备足备好后,一家人又要洗衣洗澡,洗去污垢,除去一年的晦气,欢欢喜喜准备迎接新年到来。北方人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之说,腊月二十七洗浴又叫“洗福禄”。“洗福禄”就是除去陈寒,洁净身心之寓意,也昭示着来年的福禄吉祥会更多。
腊月二十八,蒸馍炸菜贴花花。
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开始贴年画,写春联,剪彩纸贴窗花了。你看,家家户户把门上,窗户上,家俱上,水缸上,粮仓上,馍菜坛上,车马牛棚上,农机俱上,树上等都贴上了红彤彤的大红春联,还要把堂屋客厅正墙上的旧中堂摘掉,重新挂上一幅崭新的中堂,并在新中堂的周围帖上一幅幅喜庆欢乐的各种彩画,屋子里瞬间就焕然了一新。这样一贴一粘,这过年的气氛一下子被提升了起来,一家老小那就红红火火等着过大年吧。这就是民谚所说的“二十八贴花花”的来由。
北方人有这样的习俗,每年到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家家户户忙着发面蒸馍炸菜了。用地锅大笼蒸上几锅圆圆的大白馍头,炸上几盆油肉丸子,煮上一锅方子肉和猪杂水,这样就足足的够吃上七八天了。由于过年这几天不能蒸,不能炒,不能炸,因为“蒸”与“争”是谐音,“炒”与“吵”是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这些都属于不吉利的字眼。所以,北方人都习惯在年前这几天抓紧把馍,把菜等各种丰富的吃食蒸好炸好准备好安安稳稳过年了,这就是民谚所说的“蒸馍炸菜”。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上供请祖。
到了腊月二十九,其它杂事先放放,该筹备举行上坟请祖仪式了。上坟请祖就是请逝去的前辈亲人们从阴曹地府回家过年,这一天一大早,子孙满堂双手捧着祖上的祭祀牌位,肩杠着供桌,抬上一大方肉,带上各种丰盛的祭品,来到祖坟前摆供祭奠,点烛上香,磕头行礼,口中还要不停地重复念叨“爷,奶奶回家过年吧”等一类的偈语祷词,这样,从祖坟一直重复着念叨到家中,再把祖上的祭祀牌位端端正正摆放在堂屋正中央,点烛上香,再施以叩首作揖,算是把请祖义式完成了。这就是民谚所说的“上供请祖”的来由。
寻找点年味(十)
除夕是每年旧年新年新老交替的一天,也就是腊月三十与正月(大年)初一首尾相连的喜庆之节点。
你看,除夕的“除”字就是“去”的寓意,“除夕”就是“今夜斗回北,明朝岁起东”旧年将去,让我们带着美好祝愿迎接新年春节的到来。
年三十一大早,家家户户忙着打浆湖,贴门神了。贴门神又叫贴春联,贴门对子,张贴年画等仪式。贴春联,就是把门上,树上,缸上,车上,甚至农俱上,牛棚猪圈上都要贴上红彤彤的春联,春联的内容是,门上张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门迎四季平安福,地聚八方鸿运财”,“四海来财富盈门,九州进宝金铺地”。院内树上贴一张:“满院春光”,性畜圈上贴上:“六畜兴旺”,压水井上贴一张“细水长流”,粮囤上贴一张“五谷丰登”,馍菜缸上贴一张“常吃常有”,四轮拖拉机上贴一张“日行千里”,大门外边树上或墙上再贴一张“出门见喜”算是OK了。总之,春联象征着农人将迎来一个生活美满,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年画,也只有过年才张贴的一种民间艺术品。你看,在门窗上,堂屋墙上,土灶台上,粮囤上,牛棚猪圈上等处都要贴上不同内容的绘画作品。大题上有这些内容:房舍门上贴“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万年有余,吉祥如意”,“摇钱树与聚宝盆”等,院落大门上张贴“马上鞭锏”,“威振八方”,“立锤镇妖”,“秦琼敬德”等威武门神,屋内墙壁上偶尔再贴一张“九九消寒图”,灶台上张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和各样“灶神”年画。
寻找点年味(十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过了三十就是初一,说着说着年来到眼前了。
大年初一,随着“噼噼啪啪”爆竹声迎来了新年的头一天,春天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民间称这一天为“三元日”,这一天又是岁之朝,月之潮,日之朝,民间又叫“三朝。”
正月初一,又要做“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形式。先说炮仗,炮仗就是早上起床打开堂屋门时,先在院子里放三个比较响比较大的雷子,也叫开门炮,尔后,生火溜馍下饺子,饭做好开饭前,在院子里燃放一大挂一千响,三干响,一万响甚至两万响的大挂鞭炮,“噼噼啪啪”响了整整半个小时,此时,前来拾炮的小孩子们围了一大群,等炮放完了,前来拾炮的小孩子们蜂拥而至争抢着拣地上的哑炮,此时,干净的地上瞬间落下了一大片纸屑碎红来,远远望去,小院内灿若云锦红火一片。满院“碎红”又叫“满堂红”象征着满院瑞气,紫气东来,喜气洋洋之寓意。
放罢炮,吃罢饭,一家人穿上新衣服到村里走走窜窜开始拜年了。平辈之间,相互问声“新年好”,晚辈们见了长辈忙上前施以叩岁之礼,“给您拜个年吧”,说着就要当真往下跪去磕头,此时,长辈的也急忙上前拉住晚辈不让其真的去跪下叩首,并客气的连连说声“免了,免了”或“现在不兴这了”,“一说礼就到了”,以这种家长理短的客道话婉言谢绝。可是,偶尔也能遇到一个爱开玩笑的老长辈,非要前来给他拜年的晚辈真的跪下磕头不可,并半真半假,半笑半严肃的说:“孩子乖,给爷磕一个头爷给你一百块中不中”?随后引来一阵“哈哈”大笑。若是在下午,或者第二天,晚辈们再遇到没拜过的长辈们就会说:“给您拜个晚年吧”之类的客话谦词。
拜年是中华民族辞旧迎新,相互表达新年美好祝愿的一种优良传统文化方式,并这样一年年的,一代代的传承着,发扬着。
旧时有占岁之说,所谓占岁就是大年初一到十天之内观天象,利用天气阴晴来判断本年度的阴晴圆缺,旦夕祸福,自然灾害,也就是“占岁”。“过年占岁”至古有之,它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其曰:岁后八日,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天气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若当日为阴,所主之物不昌。后人沿其为习,认为正月初一至初十,若以天气晴朗,无风无雨雪则为大吉之年。后人最终由占岁演变成一系列的祭祀和民俗忌讳,比如,大年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和说法。
还有个民俗的说法,正月初一为扫帚星的生日,大年初一这一天不能扫地,否则会把好运扫走,带来晦气霉运。如果你在大年初一非要扫地,那就变个扫法,从外往里扫,最后把扫到的垃圾也不能往外倒,扫到屋角不碍事的地方暂且存放,待到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再把垃圾清理出去。这是因为往外扫地,把财气好运也随之扫走了,把屋内垃圾清走,等于这一家破财了,这就是大年初一不能扫地的来由。
寻找点年味(十二)
在欢度春节的同时,我们不妨稍停一下顺着这浓浓的年味,来了解一下春节过后的一些传统的乡风民俗吧——
大年初二是祭财神。
咱北方的正月初二就是祭财神了,这一天,无论你有多忙也要先停停来祭财神(就是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此时,家家户户,商超店铺等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就是,这一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吃罢馄饨后,就把准备好的鱼和羊肉水果等面向神龛的财神摆供上桌,开始点烛上香,叩首祭拜,许愿祝福等仪式了。
这就是大年初二祭财神。因为祭了财神就寓意着这一年就会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大年初三,是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也就是,这一天不能吃米饭。
小年朝,就是天庆节,又是宋代宫廷的节日。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就急忙下诏书,御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文武百官等休假五天来祭祀祈福,后来,人们就沿袭了这一风俗了。小年朝这一天,不兴扫地,不兴乞火,不兴打水。
在南方一些地方,大年初三一大早要贴“赤口”就是禁嘴。这一天容易发生口角,不适宜拜年。贴上“赤口”使人心理上觉得一年四季就能出入平安,不会与人发生争执争吵并给人免去一些灾难和不幸。
大年初五,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民间称为“破五”。“破五”已过,就是年前兴的那些民俗忌讳就一一破除了,也就恢复了以前那种该干啥干啥的日子了。
按照民俗,“破五”要接连吃水饺五天。“破五”这一天不兴做事,否则,本年内人不平事不顺。“破五”除了以上忌讳外,还要送穷,迎财神,开市做买卖了。
正月初五“送穷”是民间一种颇有特色的乡风民俗。“送穷”也就是把旧日贫困送走,迎来新年幸福富裕的红火日子。
大年初七,是人日。
正月初七是“人日”,又叫“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相传女娲初创世,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族的人们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汉朝开始就有“人日”的习俗,魏晋后开始逐渐重视起来。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风俗,因是“人日”,在古代,这一天还有不行刑的传说。
大年初八,谷日,顺星节。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家家户户制小灯燃烧而祭之,又叫顺星也叫“祭星”,“接星”。据传,正月初八还是谷子的生日,这一天天气晴朗,则会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若天阴或有雨雪就会遭遇自然灾害和歉收的不顺年景。
大年初九为天日节。
传说这一天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在“天日”时,妇女准备清香花烛,斋饭摆在天井巷口或露天的地方祭拜上苍(玉皇大帝),祈求天公开恩赐给人间诸多恩典。
大年初十,石头生日,老鼠嫁女。
这一天,凡是磨,碾,臼,缸,槽等石制器具都不能乱动。且还要设供祭祀这些石具,以免伤人伤庄稼,又称“石不动”或“十不动”。
从前,正月里还有祀鼠的民间风俗。相传,每到正月里,老鼠要嫁女,娶亲了,又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也因地各异,有正月初七,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五,大部分地方是正月初十这一天为“老鼠嫁女聚亲”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送灯,迎紫姑,走百病。
元宵节又叫“元夕”,“元夜”,“上天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又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赏灯的习俗,又称“赏灯节”。
正月十五,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最热闹的喜庆日子,也是新春佳节结束的日子。民间有,过了正月十五“年”就跑远了之说。这一天,人们除了送灯游灯市外,还要举行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旧习仪式,以及举行隆重的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扭秧歌,踩高跷,舞龙,舞狮子,滚绣球,支皮影戏等丰富多彩的各种意义非凡的民间娱乐活动。
同时,元宵节也是欢度春节的最后一天,“窗外月儿圆又圆,阖家欢聚吃汤圆”的习惯。元宵节,全家欢聚一堂,吃着甜甜的元宵品着丰盛的菜肴美酒,共祝愿,新年好!祝愿新的一年幸福美满,人丁兴旺,褚事顺利,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来一个红红火火的好年景。
(本文系列己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