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鲍玉峰的头像

鲍玉峰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3/14
分享

由“墨汁作糖”想到的

清晨五点,枕衾床头,我摩挲几本发黄的旧书凝视,似乎要在书中寻找点灵感来,可惜,翻阅了良久也没有找到想要的什么灵感,作诗写文更是无从下手。这时,猛然从泛黄的书页上看到"墨汁作糖"四个字,感觉颇是奇妙,随及研磨了半天。不禁想起陈望道先生说的一句话:“真理是甜的”。这不仅是贫困潦倒的解脱,也是读书做学问的专注和痴迷。想想目前的自己真的感到自愧不如。又恍若看见古人秉烛夜读时,将蘸墨的笔管误作蜜糖含在口中。这个流传千年的典故,恰似一面澄明的铜镜,照见今人浮躁的倒影。在信息如潮的时代,我们是否早已将专注的本能典当给了碎片化的狂欢?

明代张岱在《夜航船》中记载,士人读书至忘我之境,"灯油尽而不知,鸡三唱而始觉"。这种浑然忘我的状态,恰似北宋文豪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执拗。他们并非天生异禀,而是深谙"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读书真谛。王羲之练字时错将墨汁当蒜泥,顾恺之作画时被称"才绝、画绝、痴绝",这般痴绝之态,正是艺术创作最珍贵的璞玉。

当我们用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划出涟漪,当电子书的页码在视网膜上飞掠,庄子所说的"坐驰"之病已悄然蔓延。神经科学家发现,频繁切换注意力会削弱大脑的深度思考能力。就像北宋米芾临摹《中秋帖》时,连续七昼夜不眠不休,最终在极度专注中触摸到书法的真髓。这种近乎苦行的专注,实则是打开灵感之门的密钥。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真正的阅读应当如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沉醉,如陆游"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相知。唐代诗人贾岛"推敲"二字的故事,正是告诉我们:灵感的迸发不在电光火石之间,而在千锤百炼之后。当我们放下手机,关掉通知,让思维在文字间深深扎根,终会在某个晨光熹微的黎明,听见灵感破土而出的声响。

书案上的墨香依然氤氲,我忽然明白,所谓"墨汁作糖",不仅是古人读书的趣闻,更是对专注精神的礼赞。在这个注意力被切割成粉末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重拾这种"痴绝"的精神,让思维在文字的沃土中深耕,让灵感在专注的熔炉中淬炼。毕竟,只有真正潜入墨色深处的人,才能尝到文字最本真的甘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